「人死聖賢,孰能無過?」人活一世難免犯錯,大錯小錯,有心之過,無心之失。錯有千千萬萬種,但是面對它們的方式只有兩種:勇敢面對、積極改正或者抵死不認、消極逃避。如果將罪行深埋心中,自己將永遠得不到解脫,它會如影隨形,時不時地跳出來糾纏你,讓你不能心安。只有正視它、承認它的存在,再想辦法彌補它,才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解脫,才能心安理得,輕裝前行,逐步成為一個高於過去自己的更好的人。然而,人就是這樣,批判別人總是很容易,脫口就出;自我審視,承認自己的錯誤總是那麼困難。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就是一部關於罪行、救贖以及自我成長的小說。一條由犯錯,掩飾,錯上加錯,愧疚,與心難安,掙扎,再到自我救贖之路,慢慢向您展開。

1965年,卡勒德·胡賽尼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喀布爾女子學校的教師。1970年,全家隨父親外派到伊朗的德黑蘭,並於1973年舉家搬回喀布爾。同年,他母親生下了最小的弟弟。這一年是阿富汗政權維持穩定的最後一年。之後政變與外侵不斷,也結束了胡賽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1976年,胡賽尼的父親在法國巴黎找到了工作,於是全家搬遷到巴黎,由於阿富汗政權極不穩定,全家就再也沒有回國。正是由於童年生活與成年生活的巨大差異以及自己祖國的悲慘命運,給了卡勒德·胡賽尼創作靈感,所以纔有了《追風箏的人》這部以阿富汗為創作背景的自我成長與救贖的小說。隨著《追風箏的人》大獲成功,胡賽尼相繼創作了《燦爛千陽》和《羣山的回唱》。這三部小說的主人公都生活在內外焦灼的惡劣環境下:阿富汗的革命、戰爭令主人公家庭破碎,他們流亡、移民、妻離子散。但這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這些阿富汗人勇敢、積極生活,有活力、有夢想,有潛能。胡賽尼為世人揭開了阿富汗神祕的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身負重壓的苦難深重的底層民眾、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還有那渴望自由幸福的頑強精神。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少年阿米爾與哈桑兩人從小一起長大親密無間,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到風箏而被阿塞夫強暴,但阿米爾親眼所見之下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在事情發生之後想法設法地逃避,最後竟栽贓哈桑偷東西,迫使阿里與哈桑不得不離開了一直生活的地方。在經歷過阿富汗戰爭,被迫背井離鄉,移民美國等事情的二十幾年後,阿米爾總算是有機會為他之前所做的錯事贖罪。經過激烈的內心掙扎,他終於肯冒著生命危險到被塔利班控制的家鄉救出了哈桑的兒子。罪行與救贖只是《追風箏的人》的主線,這部小說打動人的地方遠不止於此,哈桑的真摯與善良,對待朋友的忠誠與犧牲;阿里的忠厚樸實;爸爸的勇敢,正直,熱心,樂善好施;拉辛汗的親切友愛;阿米爾最後的幡然醒悟以及奮不顧身的救助這些都深深地感動著我。當然,有善就有惡,阿塞夫以及他的夥伴對哈桑所犯下的罪行;戰爭的殘酷;塔利班的高壓統治;爸爸與阿里妻子的苟且,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阿米爾的懦弱與自私,謊言與背叛。真是這樣善與惡的交織讓這部小說有血有肉,扣人心絃,讓人與小說中的人物一同或悲或喜。

「為你,千千萬萬遍。(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我相信看過這部小說的人一定會將這句話刻進心底。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好多遍,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阿米爾贏得了風箏比賽,把所有的風箏都擊敗了,但這還不算最終的勝利,他要把最後擊敗的那隻風箏追到帶回去。哈桑為他去追這隻風箏,臨走前歡喜地說了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包含了太多,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承諾,是真摯的友情,是義無反顧的忠誠。當時我的內心被瞬間擊中,多麼深沉的感情才能說出這樣的承諾,我默唸著這句話,每念一次心中的感動便增加一份,以致眼角不禁有淚水溢出。然而在這句話說出後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哈桑追著風箏來到了一條人跡罕至的小巷子,被阿塞夫以及他的夥伴給堵住了,阿塞夫要求哈桑放棄風箏,他就放過哈桑,然而哈桑為了阿米爾死守風箏,最終被阿塞夫強暴了。而這一切被趕來的阿米爾看在眼裡,他竟然沒有去阻止。那一刻他懦弱,他害怕阿塞夫反過來對付他;他自私,只想著拿到風箏讓爸爸為他驕傲。事後他假裝沒有看見這一切,接過了這用鮮血與尊嚴換過來的風箏。「也假裝沒有看到從他雙腿之間滴下的血滴,它們滴下來,將血地染成黑色。」

更讓人心寒的是,在這件事後他盡量地迴避哈桑,無法面對他,最後竟為了趕走阿里跟哈桑而栽贓哈桑偷了他的生日禮物。哈桑為了維護他的尊嚴,竟承認了。阿里終於知道了哈桑慘遭強暴的事,他憤怒地看著阿米爾,雙手護著哈桑像是在抵禦什麼人的傷害,堅定地要離開這個家。「但我能夠想像,他們兩個在那間昏暗的斗室裡面,抹淚哭泣,哈桑求他別揭發我。但我想像不出,是什麼樣的自制力才會讓阿里鹹口不言。」而爸爸一再懇求他們不要走,「爸爸站起身來,悲傷的神情溢於言表:「阿里,我給你的還不夠多嗎?我對你和哈桑不好嗎?我沒有兄弟,你就是我的兄弟,阿里,你知道的。請別這樣做。」」「接著我看到爸爸做了我之前從未見過的事情:嚎啕大哭。。。。我永遠不會忘記爸爸說出那話的神情,那哀愁中透露著痛苦,還有恐懼。」阿米爾不會知道,由於他這種自私懦弱甚至卑劣的行為,對其他三個人,跟他最親近的三個人造成了多大的傷害,與爸爸而言他失去了一起生活了四十年的兄弟,失去了自己想要彌補的親生兒子(當然這是個祕密,大家都還不知道);於阿里而言他失去了生活了四十年的家,也為自己兒子悲慘的遭遇而心碎;與哈桑而言,他的忠誠遭到了背叛,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文中哈桑對阿米爾的好隨處可見,哈桑出生後說出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的名字;哈桑與阿米爾兩人出去玩遇到阿塞夫欺負他們,也是哈桑擋在阿米爾面前,儘管他也很害怕;阿米爾嘗試寫作,他是第一個聽眾,也真心地為阿米爾感到高興,支持他鼓勵他;哈桑為了阿米爾的榮譽,去幫他追風箏。。。甚至後來哈桑的死,也是為了守護阿米爾家的老房子,不讓塔利班強佔,被塔利班拉到街上一槍斃了,連同他的妻子。即便曾被阿米爾背叛,哈桑的兒子後來告訴阿米爾,「他說你是他一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哈桑對阿米爾的好,並沒有換來阿米爾相應地對待。哈桑的父親阿里是被爸爸的父親收養的,阿里與爸爸從小一起長大,爸爸在感情上把阿里當親人。而哈桑與阿米爾,儘管他們兩個從小一起長大親密無間,但是阿米爾從來沒有把哈桑當朋友。他總覺得哈桑低人一等,一是因為哈桑是哈扎拉人比較低賤的一個種族,二是因為阿里與哈桑相當於他們家的僕人。但凡爸爸朋友家的小孩來家裡玩,阿米爾從來不叫哈桑,阿米爾也從來不在人前承認哈桑是他的朋友,向別人介紹哈桑時說得是「這是我僕人的兒子。」更是經常以哈桑不會識字而戲弄他。「他懂什麼,這個哈扎拉文盲?他一輩子只配在廚房裡打雜,他膽敢批評我?」

而阿米爾早年的這些所作所為是因為他的性格上是有缺陷的。這就是他爸爸的責任了。阿米爾從小跟爸爸的關係就不親密,他一直以為是因為自己的母親在生自己時難產而死,所以爸爸討厭他。其實不是這樣的,根本原因是爸爸在自己的妻子過世後與阿里的妻子私通生下了哈桑。但是爸爸基於社會地位、種族歧視、道德品行、宗教等複雜的社會關係,不能承認這一事實,不能與自己的兒子相認,只能默默地關注他。所以爸爸越是覺得愧對哈桑就越是對阿米爾冷漠。再有就是爸爸覺得阿米爾一點都不像自己,膽小怕事,沒有男子漢氣概;而哈桑則是更像他,勇敢,正直,善良。對於不像自己的兒子,爸爸當然會有些不滿。爸爸的冷漠,加上從小缺乏母愛,造成了阿米爾敏感而脆弱的性格。他一直在尋求爸爸的肯定,可是怎樣做都不能讓自己的父親滿意。要說爸爸肯定是愛阿米爾的,只是他不知道怎麼教導,導致了阿米爾缺乏擔當。這種性格缺陷在他們逃難去美國後得到明顯的改善,於阿米爾而言彷彿重生一般,一來擺脫了過去所有的人和事,也讓他暫時忘了自己曾經的罪惡;二來父子倆只能相依為命,爸爸從一個社會名流變成了一個普通人,這樣阿米爾便不會覺得爸爸如從前那般高不可攀了。

縱然爸爸也如阿米爾一般,犯了一個大錯,但是爸爸比阿米爾的覺悟還是要高一些的。阿米爾只知道一味地逃避,甚至一錯再錯。這其中有他的性格因素在,也有人生閱歷與眼界等因素在吧。而爸爸呢,雖然礙於社會聲望一直不能承認,但是他為了贖罪,樂善好施,蓋孤恤院,善待窮人等,通過做善事來減輕自己心中的罪惡感。戰爭來臨,爸爸帶著阿米爾逃難時,爸爸的高尚品格更是顯露無疑。他們逃難的路上遇到了俄國士兵的盤查,俄國士兵表示只要交出他們中的一名婦女供他淫樂,便放他們一羣人過去。眾人都畏懼俄國士兵的武力而敢怒不敢言,只有阿米爾的爸爸出來阻攔,面對俄國士兵以槍相對也面無懼色,「戰爭不會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們甚至比和平時期更需要它。」、「告訴他,我就算中了一千顆子彈,也不會讓這齷蹉下流的事情發生。」槍口已經對準爸爸的胸膛,最終慘案並沒有發生,那個俄國士兵被自己的上司阻止,並且爸爸贏得了他們的尊重,他們向他立正敬禮。「那年輕婦女的丈夫突然站起來,做了一件在他之前我曾見到很多人做過的事情:他親了爸爸的手。」爸爸一生做過太多好事,因此當他在美國身患癌症,生命快要走到盡頭時,那些同在美國的阿富汗人但凡跟他有交情的都來看望他,真心希望他能早日康復。「翌日清晨,走廊那端的候診室擠滿了阿富汗人,有紐瓦克來的屠夫,爸爸建造恤孤院時的工程師。他們紛紛走進來,語調沉痛地向爸爸表達他們的敬意,祝福他今早康復。」作為讀者,我為爸爸的錯誤感到遺憾,為哈桑的命運感到悲哀,但是我還是敬佩爸爸的為人,正直,有擔當,有膽識。

再說到這部小說裡面的大惡。阿塞夫算是一個代表。當他們還是少年時,阿塞夫就表現出極端地種族歧視,他崇拜希特勒,認為哈扎拉人低賤得不值一提,甚至對自己的父母親都不尊重。因為阿米爾與阿塞夫住在同一條街道上,所以他們在外面玩耍時難免會遇到。有一次,阿塞夫帶著一羣人要找阿米爾與哈桑兩個人的麻煩,阿米爾毫無辦法,哈桑擋在阿米爾面前,用彈弓將阿塞夫嚇退,自此被阿塞夫記恨上了。這纔有了後面哈桑追風箏後被阿塞夫強暴的事。跟阿塞夫在一起的孩子尚且覺得那是犯罪,阿塞夫卻覺得哈桑只是個哈扎拉人,給他一點教訓不算犯罪。待到二十幾年後,阿米爾重回家鄉,要從一個塔利班頭目的手中救出哈桑的兒子,才發現那個塔利班竟然是阿塞夫。阿塞夫是一個戀童癖,他把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孤兒院帶出來,性侵了索拉博,且留在自己身邊供自己玩樂。這樣看真的且悲且憤,父子兩人同時被一個人性侵,是命運的捉弄嗎?塔利班的罪行就不用說了,排除異己,隨意屠殺哈扎拉人,民眾在他們的統治下名不聊生。「對偷情的人扔石頭?強姦兒童?鞭打穿高跟鞋的婦女?屠殺哈扎拉人?而這一切都是以伊斯蘭的名義?」阿米爾為救索拉博,到體育場去找阿塞夫,就親眼見到了一起殘忍的屠殺,一對通姦的年輕男女(在塔利班看來是通姦,在我們看到那是正常的戀愛),被阿塞夫綁在了體育場上,用石頭活活砸死了,血肉模糊,用的是伊斯蘭教義的名義,因為通姦罪不可赦所有要執行這樣的判決。而後便有人馬上清理體育場,十分鐘後一場足球賽就開始了,人們跟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繼續觀看比賽。這樣的判決,每天都要執行好多場,各種匪夷所思的理由。

球賽看完後,阿米爾到了阿塞夫的府邸求見阿塞夫,沒想到很輕易地就讓他進去了,那時阿米爾還不知道塔利班頭目就是阿塞夫,但阿塞夫肯定認出了他,所以才讓他進去的。阿米爾向阿塞夫說明來意,要帶走索拉博,可能是因為少年時的阿塞夫其實是嫉妒阿米爾的,嫉妒阿米爾的家的社會地位以及名望,這一點書中沒有講明,所以阿塞夫現在在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竟然提出要跟阿米爾決鬥,如果阿米爾贏了的話就讓他把索拉博帶走。因為他確信阿米爾贏不了,他從來都不勝武力。阿米爾答應決鬥,就算他再害怕再沒有把握,這一次他也不會逃避了。正如阿塞夫所想的那樣,阿米爾被暴打,毫無還手之力,就在阿米爾實在要支撐不住的時候,索拉博用他隨身攜帶的彈弓將阿塞夫的一直眼球打爆,然後與阿米爾倆人逃了出來,阿塞夫的侍衛因為他之前的命令而沒有阻攔。這就像是個輪迴,少年時哈桑為護著阿米爾,揚言要用彈弓打爆阿塞夫的眼球,阿塞夫出於害怕才放哈桑與阿米爾倆人走。現在哈桑的兒子終於用彈弓打爆了阿塞夫的眼球。但是對於阿塞夫曾經做過的惡,這點懲罰恐怕遠遠不夠。

如果說這是一條救贖之路,那麼就不得不提拉辛汗,他是這個路上的領路人。拉辛汗是爸爸的摯交,在阿米爾小時候,拉辛汗是家裡的常客,阿米爾因為與爸爸的關係疏離,所以與拉辛汗格外親近,可以說拉辛汗是除爸爸之外阿米爾最重要的長輩,亦師亦友,也是由於拉辛汗的支持,阿米爾小時候的寫作熱情才沒有被爸爸的冷漠給澆滅。爸爸逃離阿富汗時將房子低價「賣」給了拉辛汗,實際上是托拉辛汗幫忙看管,如果有回歸的那一天,拉辛汗會把房子還給爸爸。爸爸的祕密也只有拉辛汗一個人知道。在爸爸帶著阿米爾逃亡美國之後,他們與拉辛汗就再也沒見過面了,只是偶有通話,特別是在爸爸去世後阿米爾便與拉辛汗斷了聯繫。然而,在阿米爾到美國生活了二十年之後的某一天,他突然接到彌留之際的拉辛汗從巴基斯坦打來的電話,告訴他「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此時暫時離開了阿富汗在巴基斯坦治病,他知道所有的事,他知道哈桑被強暴的事,也知道阿米爾陷害哈桑把他趕走的事。他想要將爸爸的祕密告訴阿米爾,他希望阿米爾能夠彌補昔日所犯下的錯誤,也替爸爸彌補昔日所犯下的錯誤。然而阿米爾現在在美國有了全新的生活,有房子車子,老婆家人,朋友,事業,他不想讓以前的事情打擾他現在的生活,但是他又不得不去,因為他想見拉辛汗最後一面,他也想哈桑。終於他決定去見拉辛汗,開啟了一段救贖之路。

然而他到了巴基斯坦後,事情的發展遠超他的想像,哈桑與他老婆為守護阿米爾家的老房子而死,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還留在阿富汗的孤兒院無人照料。拉辛汗希望阿米爾能去阿富汗把索拉博接出來,阿米爾覺得阿富汗太危險的,而且他在美國有著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不願意去。拉辛汗就告訴了他爸爸的祕密,哈桑其實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這個事實將阿米爾之前對爸爸的認知給顛覆了。「而現在,在我葬了他十五年之後,我得知爸爸曾經是一個賊!還是最壞那種,因為他偷走的東西非常神聖:於我而言,是得知我有兄弟的權利;對哈桑來說,是他的身份。他還偷走了阿里的榮譽。他的榮譽。他的尊嚴。」「我們兩個都背叛了願意為我們付出生命的人。我這才意識到,拉辛汗傳喚我到這裡來,不只是為了洗刷我的罪行,還有爸爸的。」所以阿米爾最終去了阿富汗,冒著生命危險,重傷垂死地把哈桑的兒子帶了出來。

在阿米爾經過一系列的自我救贖,奮力救出索拉博,想盡辦法把索拉博帶回美國後,文章的最後也出現了「為你,千千萬萬遍。」當然這次是阿米爾追著風箏,對著哈桑的兒子說的,就像是一個輪迴,昔日哈桑為他,現在他為哈桑的兒子,也算是一種圓滿。這時的風箏代表著重生,也代表著希望,希望索拉博能夠好好地生活下去。

你在追著什麼?誰為了你千千萬萬遍?而你又為了誰千千萬萬遍?

註: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