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 尖底瓶的功能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小口、细颈、深腹、尖底,尤以尖底为最典型特征,其分布范围西至甘青、东达豫东、南抵汉水,北及内蒙古中南部,与仰韶文化分布范围相当,关中、晋南、豫西为集中分布区域。尖底瓶贯穿于仰韶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在仰韶文化的不同类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以尖底为典型特征的特殊陶器的功能,自发现以后就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学者们通过物理实验、古籍记载、文化对比、化学成分分析、微痕观察等手段,提出了尖底瓶是水器(自动汲水器、背水器、净水器、暖水瓶等)、欹器(侑卮)、魂瓶、葬具、祈雨器、酒器(酿酒器、饮酒器等)等观点。

水器

尖底瓶作为自动汲水器的观点在考古学界影响最大,也是较早提出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如果将尖底瓶两耳系绳放入水中,由于水的浮力和尖底瓶重心的作用,尖底瓶上半部会自动倾倒,下半部离水面翘起 ;随着瓶内水的逐渐增多,尖底瓶下半部也逐渐下沉,直至瓶内盛满水后瓶身自动扶正。这种说法曾经一度非常流行,至今也仍有学者坚持这一观点。

针对尖底瓶为自动汲水器的观点,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对半坡、姜寨两处遗址出土的尖底瓶进行了考古实验,结果显示尖底瓶放到水上后,因其上部粗重,确实能开始自动灌水,但当灌到一半时,尖底瓶重心下移,口部会自动翘出水面而无法继续灌水。即使人为地将尖底瓶按入水中灌满水后,双耳系绳提水时,尖底瓶同样会因为重心在双耳上部而发生倾覆,因此尖底瓶不具有自动汲水的功能。

从制陶工艺角度看,尖底瓶全部为泥条筑成法成型,此种成型方法导致瓶身四壁不均匀,而且捏塑的双耳也不能达到完全的对称,所以尖底瓶的重心也就不在中轴线上,这就使得尖底瓶容易失去平衡,进而证明尖底瓶不具备自动汲水的功能。

此外,随着尖底瓶出土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发现尖底瓶有有耳与无耳之分,有耳尖底瓶其双耳的位置也并不固定。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通过实验否定尖底瓶自动汲水说之后,推测古人直接用手握住瓶颈将水灌满,然后背在肩上或背上,并指出尖底瓶作为背水器还有其他优点,比如尖底瓶小口,水不易撒出 ;鼓腹,可以多装水 ;尖底,可分散水对瓶底的压力;双耳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背水上,倒水时也非常方便,只需一手提绳,一手将瓶底托起,水便轻松流出。

背水器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圆鼓的腹部其实不能紧贴背水者的腰部或背部。泰安大汶口、襄汾陶寺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过一面圆鼓、一面扁平的背壶,此种器型设计能够使背壶扁平的一面紧贴背水者的背部,令背水者在背水时更加轻松。尖底瓶的造型显然没有背壶的优越特征,部分有耳尖底瓶可能偶尔会被用作背水器,但不是所有尖底瓶都具有此种功能,比如无耳尖底瓶、瘦长形的尖底瓶等。

尖底瓶作为水器的观点还有暖水瓶和净水器等。尖底瓶的尖底可以很方便地插进灶坑灰烬中以保暖。如果尖底瓶真是作为暖水瓶使用,那么其底部必然会留有烟炱痕迹或炙烤痕迹,然而考古发现的尖底瓶中底部基本都没有经过火烤的痕迹,所以暖水瓶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持净水器观点的学者同样从尖底瓶特殊的尖底入手,并通过实验认为尖底瓶的底部为圆锥形,用尖底瓶净化浊水时,沉降的泥沙会聚集于尖底瓶的底部,当人们从尖底瓶内倒出经过沉降的清水时,由于泥沙层与净水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小,紊流对已沉淀于底部的泥沙影响很小,不会引起器底泥沙的大量重新泛起,从而大幅提高容器沉降净化的效果。诚然现今仰韶文化分布区内的河流泥沙量较大,比较浑浊,但是仰韶时期的河流也如同今日这般浑浊吗?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对于环境的作用力尚小,河流应当是比较清澈的,河水不需要净化就能够直接饮用,所以尖底瓶作为净水器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欹器(侑卮)

欹器是一种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特征的器物,人们借用欹器来告诫自己或他人“满招损,谦受益”。《文子·守弱篇》中提到 :“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荀子·宥坐篇》记载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有学者依据部分尖底瓶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征认为高度在 30—40 厘米左右的枣核状小口双耳尖底瓶即为后世古籍记载中的“侑卮”或“欹器”。但这一观点被较多学者反驳。反驳者认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欹器的形制、材质是否同于仰韶文化尖底瓶尚有待考证,欹器是否起源于尖底瓶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至今周代遗址中都未出土与古籍记载相关的欹器实物,也就无从证明尖底瓶与欹器是同一类器物。其次,欹器作为一种警示器物,其数量必定是比较少的,而这与尖底瓶庞大的出土数量相悖。

魂瓶

持魂瓶说的学者较少,其论据一是尖底瓶多出土于墓葬而居住遗址中极少出现,古人把尖底瓶应用于墓葬,是希望尖底瓶能够凝聚起旧一轮生命的魂,孕育新一轮生命,使生命轮回不息;二是大个头的尖底瓶很少,皆出土于聚落的中心大房子里,而且还都在主室的中心部位,这是祖先魂灵的所在,是晚辈祭祀时膜拜的对象,所以尖底瓶是魂瓶。

首先,居住遗址中出土的尖底瓶数量并不少,如半坡、姜寨等聚落遗址中都出土有百件以上的尖底瓶 ;其次,大个头的尖底瓶数量也不少,且并不都出土于大房子里,比如杨官寨遗址。所以尖底瓶作为魂瓶的观点尚缺乏更多的证据。

葬具

根据考古资料,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较多的以大型小口尖底瓶为葬具的瓮棺葬,比如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遗址中都发现有尖底瓶作为葬具的现象。

考古发现的用作葬具的尖底瓶被从中间“锯开”成两半来使用,其使用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放入尸骨后,再将两半尖底瓶合拢起来作为葬具 ;另一种是只用一半的尖底瓶,配合其他陶器扣合在一起使用。

作为瓮棺葬葬具的尖底瓶都是器形比较大、比较长的尖底瓶,这样的设计才足以容纳尸骨,并且尖底瓶的小口可以作为天然的灵魂出入口使用,而那些器形较小无法作为葬具的尖底瓶自然还有着其他功能。

祈雨器

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与黄土高原范围相当,而现在的黄土高原是比较干旱缺水的地区,因而有学者认为尖底瓶的存在和使用可能与祭天、祈雨活动有关。尖底瓶的形制和功能强制性地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这可能是仰韶先民在缺水、干旱时节所施行的“交感巫术”活动。

从考古发现看,仰韶文化的遗址基本都分布于当时的河流两岸,有充足的水源可供利用,且经过古环境学者们的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黄土高原地区在仰韶时期并不像现在这般干旱缺水。从仰韶文化各个遗址中出土的尖底瓶数量看,尖底瓶明显是生活中的普遍用具,并不存在神秘色彩。

酒器(酿酒器、饮酒器)

较早提出尖底瓶是酒器的学者是苏秉琦先生。苏先生从古文字的角度出发,认为甲骨文的“酒”字就是尖底瓶的象形。李仰松先生也认为尖底瓶是酒器,并且具体到了酿酒器,证据是尖底瓶外底部常见草泥土痕迹,是尖底瓶固定于一个地方使酒发酵所留痕迹。民俗学方面,今天在部分少数民族中仍保留有这种泡水酒的习惯。另外仰韶文化中还发现了漏斗状的陶器,漏斗的流部口径恰好能插入尖底瓶的口内,可能是泡水酒时向瓶内加水用的。

古希腊人倒酒场景

也有学者通过对比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等外国文明的考古资料,发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都使用过与我国出土的同型尖底瓶,分别用于酿酒、运酒或饮酒等酒类活动。

古埃及人饮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运酒场景

近年来,斯坦福大学的刘莉教授与她的团队对西安米家崖、高陵杨官寨、蓝田新街等遗址出土的尖底瓶、漏斗等陶器上的淀粉粒、植硅体以及化学残留物的综合分析,发现漏斗、尖底瓶等器物是酿造谷芽酒的工具,其中尖底瓶适用于谷芽酒酿造过程中的发酵、储藏等阶段。尖底瓶的小口设计应是便于封口,减少酒精的挥发,尖底则是利于残渣的沉淀。另外,刘莉教授还通过观察发现不少尖底瓶的口部有明显的竖向擦痕,与实验考古中用芦苇摩擦陶片后留下的痕迹接近,可以推测尖底瓶还兼作饮酒器。这一研究发现与古埃及人的饮酒场景、我国的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砸酒习俗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化学成分分析与微痕实验是现今考古学中常用的研究手段,得出的结论也具有较大的说服力,这足以证明仰韶文化尖底瓶中有一部分确实具有酒器的功能。但是考虑到仰韶文化时期比较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较少的粮食产量,酒作为比较稀有的物资应该只有少部分人能够饮用到,所以作为酒器的尖底瓶应该只是数量庞大的尖底瓶中极少的一部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尖底瓶的功能应该主要是水器、葬具与酒器三类。

水器当中的自动汲水器、暖水瓶观点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不足以服众;背水器、净水器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不是尖底瓶常用的功能。

尖底瓶作为葬具的功能是经过大量考古发现得到证实的,但作为葬具的尖底瓶都是器形比较大的尖底瓶,器形较小的尖底瓶应当是生活日用器。文化对比、成分分析、微痕观察等证据证明出的尖底瓶为酒器的观点,正在慢慢地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因为延续时间近两千年的尖底瓶,其分布范围广,形制多样,数量庞大,功能也应当具有多样性。而且,尖底瓶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不论是灰坑、房址、墓葬中都非常常见,由此可见尖底瓶是仰韶先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并不具有神秘色彩。

附记 :笔者在整理稷山郭家枣园遗址的陶器时,曾对出土的尖底瓶进行过观察,发现尖底瓶的外底无火烤痕迹,也无草泥土痕迹,但底部内壁常见一层较厚的水垢,是长时间存放液体所遗留的痕迹。遗憾的是水垢的成分需要通过化学检测分析才能得知,所以郭家枣园的这批尖底瓶到底存放过什么液体目前还不得而知。

(作者裴学松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 ;袁媛为山西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大众考古》杂志第64期文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