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的使用也不僅限於口服藥物,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治療早期的骨性關節炎,外用的止痛藥膏用得尤為多。

具有鎮痛作用的藥物,通過藥理改造可在身體表面使用,稱為外用止痛藥。

局部外用的各種NSAIDS 乳膠劑、膏、貼劑,使用時只需直接塗抹或敷貼在疼痛部位,便可以通過皮膚迅速深入滲透、快速有效止痛;同時避免了對胃腸的刺激,安全性高,使用也方便。辣椒鹼乳劑也可減輕關節疼痛和壓痛。

我國的骨關節診治指南中指出:膝骨性關節炎,在採用口服藥前,建議首先選擇局部藥物治療。對於中重度疼痛者可聯合使用局部外用藥與口服NSAIDs。

2013 年的AAOS 指南,也強烈推薦局部外用止痛藥。

外用止痛藥膏,量一定要足

要想達到理想的止痛消炎作用,外用藥膏的使用量一定要充足。

就拿扶他林藥膏來說,如果病人省著用,一周也用不完一支,那幾乎是不可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的。正確的做法是,每次至少要用2克藥膏,每天要用5 次,一支藥膏兩天內要用完。

貼膏藥,時機位置要對

局部外用止痛藥也包括膏藥和貼劑等。

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消炎止痛類膏藥,適用於急性炎症期,即皮膚表面有紅腫熱痛時;第二類是紅外熱療類膏藥,適用於損傷慢性期,即皮膚表面沒有紅腫熱痛時。

假如用反了,急性期用了紅外熱療類膏藥,就會越用越腫,越用越重,加重關節病的進展。所以,選擇膏藥時,一定要看清楚功效。

普通膏藥,哪兒疼就貼哪兒。如果是紅外熱療類膏藥,選擇最疼的位置貼上去就可以了。

但有一類膏藥是透皮貼劑,膏藥貼在皮膚上,藥物通過皮膚吸收後,身體任何疼痛的部位都可以獲益。這類膏藥一般貼在前臂的外側、肩部、前胸上緣,其他部位盡量不貼。

貼膏藥前,一定要看說明書,看它建議貼在什麼位置。

貼膏藥,記得撕

很多人貼膏藥時,為了讓膏藥貼的面積大一點,會使勁地抻膏藥。但是這樣會使膏藥的張力變大,皮膚容易起水皰。

不同的膏藥允許貼的時間也不同,絕大多數膏藥不允許超過12小時。一旦超過12 小時,它的透氣性不好,皮膚會發紅甚至糜爛。

膝關節這些活動度比較大的地方,膏藥貼上去很容易就鬆了。可以像做手工一樣,用剪刀剪幾條縫以減輕張力,就容易貼得牢些。

出現下列情況,應該放棄使用或到醫院看醫生:

1. 局部或全身出現皮膚過敏現象(癢、局部發紅、出現皮疹等反應);

2. 腫脹未減輕或者疼痛未緩解,甚至加重;

3. 出現局部感染現象(紅、腫、熱、痛)或其他全身不適感覺;

4. 損傷範圍較大或出現持續性、比較劇烈的疼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