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德行》

【原文】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戲文】

陳蕃,字仲舉,東漢文化界名人。他說的話,讀書人都奉為準則;他辦的事,世人皆引為典範。像這種人設一旦形成,當事人多半辛苦,別說離婚露怯搞小三,就算志向小了都不成,粉絲不答應。

果不其然,一朝為官,他便展示出掃除奸佞使天下重歸清平的大志向。此處應有掌聲,但誰是奸佞呢?誰將被清理出局呢?還真不是說說那麼簡單。

事實上,陳蕃的保潔夢想從小便有雛型,《後漢書·陳蕃列傳》中記載,在他十五歲那年,有一位同鄉,也是他父親的朋友叫薛勤的來看他,見小陳同學無所事事,而周圍環境卻髒亂不堪,就說:「小子,有客人來,都不知道掃掃院子?」

陳蕃回答,其實也不算答,根本就是懟回去的:「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此話說來豪邁,後世多有讚美者,也有人提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反問。要我說,為這事爭論實屬浪費,陳蕃逞口舌之能,無非是為自己的懶打個掩護,薛勤一旦琢磨話中深意——便上當了——把沒掃院子的事給忘了。其實這就是個偷換概念的說法,大丈夫也是一下一下打磨出來的,掃院子不耽誤掃天下。

即使是在漢朝,也是這個道理,君不信,可看陳蕃下場。公元168年,也就是漢靈帝登基那一年,陳蕃就在掃除皇家後院的行動中落敗,被宦官集團清理出局。我並非僅僅是以成敗來論英雄,他的死和他少年時的言行一樣悲壯但不切實際,縱觀其一生為官的特點:清廉、剛強、正直,翻譯過來就是:得罪人。

蔡邕在給他的評價里,用了「強於犯上」四個字,可見一斑。

這種人容易獲得美名,卻少有能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掃天下這種事在他看來,始終都是個態度問題,可我們現代人都懂得,這其實更是個技術活兒。

好了,言歸正傳。話說不掃院子的陳蕃被貶謫到豫章當太守,一下車便問徐孺子在哪裡?這徐孺子便是徐稚,以後碰到他再詳談,總之是個安貧樂道的高士,陳蕃迫不及待想見他。

這時秘書說道:「大伙兒的意思是,您應該先到官署里去看一眼。」

此言甚善,您畢竟是來做官的,不是來尋找小糖人的。可是陳蕃態度依舊,張嘴就是任誰也承接不住的大言:「周武王即位之後,席子還沒坐暖,就跑到商容那去拜訪。我現在尊重一下賢人,又有什麼不對呢!」

得得得,確實沒什麼不對,你要去便去吧,可是自比周武王這種事真的是你該乾的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