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7 期 -


从2011年12月4日开始,沈宏非经常在大众最饥渴难耐的深夜在微博上po美食,并将“最难将息”作为固定结尾。这事儿已经坚持了8年。



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第一二季的总顾问,他那些图文并茂的“清炖克什克腾旗小肥羊”、“青壳螺蛳黑鱼汤猪油渣菜肉馄饨”、“葱油开洋拌面”、“举个栗子焖红烧肉”……确实让人很难将息。


但他坚决不承认美食家这个称号,称自己顶多是“一个吨位比较重的吃货”。



本期我们邀请重量级吃货沈爷聊了聊「食、色,性也」。





除了视频中的问题,我们还问了沈爷一些关于吃の关键词



1.


我个人的评衡量标准就是:愿意为了吃,放弃掉一些别的东西,比方说时间、一部分健康之类的。愿意放弃越多来完成吃的行为的人,大概就越能被称为吃货了。


其实把别人定义为吃货也没啥意思,国家也不发证书对吧?



2.


我不能吃辣,尤其是又油又辣的东西,我吃了以后会狂拉三天肚子,所以辣的菜对我来说挺不健康的。像成都的那些很辣的火锅,我只能挑清汤吃。


至于辣条,我只舔过一下,辣条的成分那什么你我都懂,吃了不会拉肚子就好。



3.


我个人的概念里面并没有绝对的正宗和不正宗,即便是我在80年代吃到的正宗的东西,可能有人在60年代就吃过,他可能认为80年代也不正宗。


食物制作它总是一路在变化,不是加法就是减法。所以不必执念于正不正宗,你在这个时代吃到的,那就是你自己的正宗。



4.


为什么中国没有《中华小当家》这样的动漫,一个是可能跟我们国家动漫发展得不太好有关。


另一点比较深层的因素,就是制作食物以及消费食物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太平常了,可能觉得不值得专门去拍一个动漫 。


所以当年有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时候,大家就非常惊讶,说这个事情还能拍成一个纪录片?!就是因为太过于司空见惯了。


举一个例子,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大国,恨不得人人都骑自行车,但在国际比赛上面,我们的自行车运动一直是落后的。也是因为自行车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日常交通工具,我们并没有把它当一回事。


我们见过了中国太多的美食,其实有一些菜,甚至一些主妇做的家常菜,在有些老外看来已经是非常的fine dining,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值得拿出来说。



5.


现在除了一日三餐之外,还有很多新的饮食场景被不断开发出来,比方说下午茶、夜宵等,所以吃这件事,每天发生的频率比较高,被谈论的也比较多,让人觉得吃很重要。谈恋爱也不会每天要三四次对吧?


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比吃喝更有意义更爽的事情多了去了。



6.


吃饭的社交功能,我觉得在100年里它不大会被取代的。


大家在一起喝下午茶也好,吃夜宵也好,总比大家干坐着这样谈好。这个不仅是中国这样,国外也是这样。


在基本形式不变的前提下面,饭局社交文化还是会有些演变的。比方说100年前的人要谈一些大事的时候,可能会逛个窑子喝个花酒,边上还有一堆姑娘唱曲弹琴。古人要是看我们现在这样吃饭谈事情的方式,会认为很不认真,态度很不诚恳。


现在也有年轻人觉得一起喝个咖啡、吃个烤串也能把事情谈了,不必要专门找个餐厅搞个包房,喝酒也不是必须。所以我觉得饭局本质是不变的,形式当然是与时俱进。



7.


挖掘美食或餐厅,我不太看网络,我比较相信和依赖朋友之间的推荐。


虽然现在年轻人流行一人食,但我这个年龄的人,出门吃饭前一般都是先约饭,你不能自己跟自己啊。


你说去哪我说去哪,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一个餐厅选择上的传播,所以基本上还是靠口碑。



8.


我们以前宵夜,很多情况是这样的:晚上我们在外面吃饭,然后大家兴致来了,就这样散了好像有点不太尽兴,就接着再去宵夜喝两杯酒。或者晚饭没约上的人,在夜宵时间出去再聚一下。所以在以前,宵夜的社交功能是很强的,它并不完全是为了果腹。


现在大家都用外卖来做宵夜,可能真的是因为饿了吧,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点是为了深夜拍美食,馋死别人,所以这些区别是挺有趣的。



9.


对于有人把吃的东西用在床上,我觉得看个人爱好了。


我个人是不大喜欢这些,我也没有试过,我有点不太能接受。但是我不反对别人这样做。注意安全,对。





最后我们问,怎么找到深藏不露的好吃的?

沈宏非回答:我对“深藏不露”的理解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大众点评上搜不到的。

/End.



往 期 推 荐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