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机车总量高达一千五百万辆。每到上下班时间,台北桥的机车宛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图片来源│iStock)

低碳民调说什么?

大家都知道节能减碳很重要,也能做到随手关灯、少搭电梯……但说到增加电费、征收能源税,半数民众立刻反应「为什么要我们去做?」这一切究竟是贫富差距的作祟、教育程度的落差,又或者另有隐情?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中研院社会所萧新煌兼任研究员,自 1980 年代开始研究台湾人环境意识,至今已三十多年。

2017 年,萧新煌主持「迈向低碳社会的行为与制度转型研究」,团队以电话抽样访问 1211 位台湾民众 ,了解国人环境意识和行为,以及低碳政策的偏好。

结果发现:民众的环境意识已高度成熟,也能赞同政府应有所为的政策,但对个人需要付出较高代价的低碳政策,采取保留态度,显示国人的环境意识仍然存在知行落差。

台湾人的环境意识够成熟了吗?三十年来,国人的环境意识经历哪些阶段?

三十多年来,国人的环境意识有长足的进步,主要原因是:经济成长让人民有余力「衣食足,知环保」、民众环境受害感逐渐扩大、知识份子以及环保团体的倡议。

我将台湾人的环境意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迁。

1980 年代,台湾经济大好,人民环境意识萌芽,开始发现「环境污染」问题。怎么发现?靠五官。眼睛看到空气污染,鼻子闻到恶臭、耳朵听到噪音、皮肤感觉到灰尘……民众从日常生活感受到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现象,直接建立受害感。

从 1985 年的民调可知,当时国人关心环境问题主要为:公共卫生疾病 (78.5%),食物、水、空气污染 (71.2%),但对于生态保育 (28.1%)、气候变化 (25.6%) 等等需要更多先备知识的议题,还没有太强烈的感受。

到了 1990 年代,知识和阅听能力的扩大,民众环境意识升级,开始意识「生态保育」的重要性。人们受害感也从自身受害,扩及到动植物受害。当时环保团体喊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就是大地反扑」等等口号,建立起生态保育与人类命运的连结。

2000 年以后,从国外传入全球暖化、气候变迁、低碳等等新兴名词,再次提升国人的环境意识。再加上,近几年的极端气候,创纪录的高温、超级暴雨、水旱灾频仍,也让民众环境受害感越来越强烈、范围越来越扩大。

过去都是穷人家,农民、劳动阶级受害,现在暴雨一来,不但底层民众更受害,停车场也会淹水,波及中产阶级。可说是全民受害、人人有感!如何将民众的受害感连结到全球变迁等抽象议题,成为当前知识份子的重要挑战。

总的来说,三十多年来,国人不再只注重经济成长,而是希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够兼顾,甚至越来越倾向环境保护优先,显示台湾正处于环境典范转移的过程中:从「经济成长」的老典范,转移到「环境保护」的新典范。

呼,对环境有感就好!回到 2017 年民调,当前国人对于低碳议题了解多少呢?

我们研究国人对低碳政策的理解,拟分为风险知觉、低碳经济 (生产与消费)、低碳能源与低碳交通这三个大的面向,分成问卷细项来看,国人对于低碳议题已算是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一、对于环境问题的伤害性以及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比过去更加敏感:


另外,还有高达八、九成的民众,感受到气候冷热极端无常与天然灾害增加带来的影响。

二、对于能源结构和节能减碳,也有一定的了解:

三、关于核能的危险性,也有很高的警觉:

七成民众赞成非核家园?但 2018 年底公投,民众又支持「废止」非核家园……

2018 年的公投结果成因很复杂,包括政党介入、民众拿小抄投票,可能没有真的理解题意等等,无法在此详细分析。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公投当下,民众对于核能发电占台湾发电量的比例,可能是严重高估的。

长期以来,台湾民众对于核能占全台湾总发电量的比例,认知非常混乱,10%、20%、50%,甚至 80% 都有。今年 (2019),台大风险中心和联合报最新民调显示:仍有四成的民众认为核能是台湾最主要的发电方式。

事实上,核能占台湾总发电量约 8~13%,并不像部分人想像的比例那么高。当民众高估核电占比,很可能就会倾向:「绝对不能没有核电。」在我们的民调也显示:五成民众认为不用核电厂,台湾就会缺电。

不过,核能发电牵涉的问题非常广泛,国际上也争论不休,在此无法详述。

但不论拥核或反核,民众应该获得充分资讯,对于这项争议有更完整的了解,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如果民众对低碳议题已有相当程度认识,大家愿意做出哪些改变呢?

民众的改变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民众对于自己可掌控、成本较低的行为,很愿意做环保、爱地球,如:

二、民众也支持政府应有作为的低碳政策,如:

三、但是,民众对于自己要负担较大成本的政策,例如配合涨价、加税,愿意的比例立刻降到五成。即使愿意付出,付出比例也偏低:

不过,如果加税的对象是企业,仅剩两成民众不同意,甚至大多数认为加税比例应该达到 6~10%。

这个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民众环境态度已经相当成熟,但将认知化为行动,似乎不如预期……

五成民众目前不支持加税、涨价,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从「计划行为理论」来看,认知和态度不一定会直接转换成行为,特别是当个人缺少可用的资源或机会,即使本身有强烈的意图,仍会降低真正采取行动的可能性。

计划行为理论简单说:我们心里面的态度,怎么转换成行为,或是会不会受到某些因素影响而让人不行为 ,有三个关键因素:

一、行为态度:个人内心对于行为所抱持的态度,比方说:节能减碳很重要,我必须要做一些友善环境的行为。

二、主观规范:如果我做或不做这件事情,会不会有些社会压力。比方说:父母亲或老师的要求,会不会让我采取节能减碳的行为。

三、知觉行为控制:我有没有办法把这件事做好,这就涉及个人对于完成某行为程度的掌控度,例如:当不需要使用电灯时,我会不会随手关掉。

所以在 2017 的民调中,我们进一步分析受测者的性别、已婚或未婚、是否有未成年小孩、收入高低 (以薪资四万元为区分)、教育程度 (大学以上、专科以下)、是否常常参与节能活动等等,看看这些个人变项,如何影响民众面对自己需付上高代价的低碳政策。

结果发现,女性、已婚、有未成年小孩、低收入、专科以下、不常参加节能活动者,付出意愿均比较低。原因可能是:已婚、家中有未成年小孩、教育程度较低、低收入等民众的经济负担较重,而家中财务如果是女性掌管,增加开销的意愿相对也比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民众参加过环保团体,像是鸟会、荒野保护协会、台湾环保联盟,主妇联盟举办的环保活动,比较倾向认同低碳政策,个人也容易出现环保行为。

关于「增加大众交通运输站点,是否能让民众减少开车或骑机车」,结果如何?

先来看看台湾人的交通生活方式!大体来说,五成民众使用机车、两成三是汽车、两成四会选择低碳的大众交通工具、自行车或步行。

民众选择交通生活方式的关键是:交通社会排除、生活习惯和文化品味。所谓的交通社会排除,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大众交通工具的普及度不足,比方说:偏远乡镇的火车站或捷运站很少,民众当然没什么机会选择大众运输。

而 2017 年的民调显示,当乡镇增加捷运站,可显著降低民众开车或骑机车的数量,愿意转换到大众运输的就有 8%。只不过,愿意者大多数是机车族 (7%),汽车族则没有太大影响。

理由可能是:汽车族通常是 40~55 岁的中年人,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家里可能有小孩、老人需要接送,开车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相对的,机车主要是年轻人、中低阶层、自雇者 (农民或小贩等) 的谋生工具,只要有不错的替代方案,最容易改变。虽然大众运输的车资,普遍稍微高于机车油钱,但机车族怕刮风下雨,机车也会耗损,所以还是倾向大众运输。

由此推知, 如果政府能够让大众运输的车资更接近机车油钱,或是补贴电动机车,应该有助于机车族选择大众运输。

机车能减量太好了!台湾的机车高达一千五百万辆呢……

欸……这里要先帮机车族洗白一下!从全台湾整体的污染量来看,机车排碳量不是最高的,只是机车族最容易因为好的低碳政策转换成大众运输,所以建议针对机车减量来规划。

台湾整体的排碳量,六、七成来自大工厂,前面说的加税、加价等政策,就是要解决这些污染「巨头」,其中也包含家户用电。

第二部分就是交通,大概占三成。陆上交通排碳量第一名是大型柴油车,再来是小汽车。机车数量虽然多,但总排碳量均比不上两者。

但柴油车数量少、利益集中、容易发生集体抗争,很难改变。汽车族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所限,不像机车族容易转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机车减量不只是减碳,也能挽救人命!2017 年机车事故达所有车祸死亡人数 36.7%,为所有车辆中最高。中研院的研究也显示,大众运输越少的乡镇,机动车辆死亡率越高。而当大众运输站点增加,立刻减少车祸伤亡,减下来的都是机车族。

总的来说,这次民调可提供政府什么建议呢?

这次民调显示的意义是:不少民众已经 Ready,准备迎接低碳社会的来临!但政府必须倾听民意、拿出魄力,拟定并落实有效的低碳政策。

我们虽很严肃地讨论国人节能减碳的知行落差,但也千万不要变成低估民众,好像国人还普遍很无知、无感!大多数国人的环境意识相对成熟,也有行为改变,赞同政府部分的低碳政策,显示民众是有知、有行动的。就算是加税和涨价,也至少有一半民众已经抱持支持的态度。

民众知行落差所透露的意义,应该是:

虽然每个人都在行为上做出小小的改变,但缺乏集体行为,这部分是政府的责任。个人行为改变只是小善,政策改变才是大善。

政府必须负起责任,不能什么都等著民众去做,或是害怕民众不支持,就不敢推行低碳政策,这是自己找借口。你带头做好的政策,民众就会支持你。以增加电价来说,虽有一半民众不愿意,但还有一半愿意啊!

只是在制定政策之前,必须先了解民情。减少交通排碳量,可以从最容易改变的机车族开始,增设大众运输站点、补贴捷运车资、补助电动机车。开征能源税,这个税应如何开征?还是会变相提高油价?当然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要改变。总之,了解民众愿意为环境付出多少,再来慢慢调整政策。

我们对于政府长期的政策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政府应该让民众了解,日常生活的改变不会造成损失,甚至可获利。另外基于税收中立的前题,建议政府将税收改采双重红利的概念。例如:能源税的开征除了抑制污染、保护环境,还可利用税收收入,降低目前的税制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的扭曲。

二、国民的环境知识涵养,是影响接不接受低碳政策的重要关键。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校园的的低碳教育,透过活动的共同参与,可传达正确的观念和习惯养成,进而影响社会上每个角落。

三、推广装设智慧电表,更有效率了解和确认家户用电量变化与用电的效率,并告知民众智慧电表的相关知识与优点,透过这种节电装置进一步改变民众用电行为。

四、政府应该在推行相关政策时,透过各种审议、公民参与途径进行多元、多层次的政策沟通,以期让全民都能理解低碳政策,同心推动低碳社会的转型。

总之,政府不要轻易误解民众!三十多年来,台湾民众真的有进步,虽然有些人还有点不清楚,但始终可以看到至少有近五成民众已可称为先锋,愿意在改变个人行为之余,还支持必要的减碳政策。

这 50% 非常重要!台湾的民主经验也只要 50% 的人倡议,民主就成功了。但这些人不能只是个人,必须参加支持环保的公民团体,才能形成集体压力,促使政府执行低碳政策。

低碳社会的实现,关键就在 50% 有动能的公民,以及有实际作为的 NGO !

三十多年来,台湾的公民团体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出现,不管是环保组织、妇女组织、人权组织,这些都是台湾社会难能可贵的集体能量。

NGO 可以做些什么事?中研院社会所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NGO 平常主要透过传单或各种环保活动,教育民众环境知识,像是食农教育、能源教育等等。前面的调查也显示,参与过环保团体活动的民众,比较容易接受低碳政策。

现代的 NGO 也会进行「公民电厂」这类社会实验,促成某些社区自己发电,分散能源生产,不要通通集中在台电。除了实质上推广再生能源,也是很成功的能源教育与社区营造。

我们非常看重 NGO,因为 NGO不但代表民众的集体意识,也能把民意汇流起来,形成集体力量对政府施压,所以政府也会邀请他们参加能源转型会议,讨论减碳白皮书。我们的计划也邀请了二十几个 NGO ,讨论政府、产业、公民社会等等应该有什么作为,才能促成低碳社会。

而我们学者的任务,包括民意调查,从民情探索政策的可行性,并规划台湾产业转型建议书等等,善尽知识分子的责任。除此之外,我们也实质补助、声援这些有动能的公民团体,像是好伙伴主妇联盟的「公民电厂」,共同推动低碳社会的早日来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