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姐写在前面:

《如懿传》热播,陈冲扮演的雍正帝废后乌拉那拉氏,怨愤悲死。虽戏份不如邬君梅扮演的「嬛嬛」钮祜禄氏,可短短几集,那充满含金量的演技,令人记忆深刻。

陈冲是华裔女演员、电影人里,极为杰出、也十分特别的一位。我一直都很欣赏她。10年前,我在报社做记者时,曾做过她一个很充分的专访,那时她正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做评委,因身份敏感,我也是那次唯一专访了她的记者。看了十几万字资料做准备,后来这篇稿子,也写了一个通宵。

她当得起如此慎重的对待。撇开我个人对她的好感不谈,这么有故事、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经历上刻著鲜明时代印记的人物,太难得。

文革后内地第一代影后;

建国后第一位赴美留学、从影的中国女演员;

第一个登上奥斯卡颁奖台的华裔女演员;

第一个在好莱坞执导大片场主流商业片的华裔女导演。

而作为文革后第一代跨越东西文化的先驱者,陈冲最初赴美的20年,也是非议和争议不断的20年,是「伴随中国人走过价值观、道德观最动荡也最有进步的二十年」。

随后,当国人逐渐「宽容」、「理解」她,她归来祖国,拍摄了《茉莉花香》、《向日葵》、《面子》、《色,戒》、《太阳照常升起》、《二十四城记》、《十七》等等,以及让她二获金马影后的《意》。

曾经,她惊恐「30岁生日就是人生末日」,却在身为人母、年过不惑之后,在银幕上重新找准定位,绽放新生。

这样经历丰盛的的女人,多有故事啊!

现在回看这篇访问,很细致地梳理了陈冲直到2008年的人生脉络,有她多年的人生感悟,读来依然心有所动。

不过,和我往常发在咱们公号上带有很多个人评价的人物访问相比,这篇发在传统媒体上的文章,叙述要冷静、客观得多,也尽可能地回避个人视角。

10年前的文章,和今日比自然是有差距的,这不也正说明了:经历是可贵的,时间虽然带走了胶原蛋白,却也沉淀下了一些宝贵的legacy。

很符合陈冲的这篇文章。

陈冲:生命总有五颜六色

01

第一阶段:红色

1961年,陈冲出生于上海一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14岁进上海电影制片厂,15岁出演谢晋导演的《青春》而家喻户晓,高考恢复第一年,16岁的她考进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随后,17岁就因《小花》红透中国,荣登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影后。1981年,刚刚20岁的陈冲,激流勇退,远赴美国求学。

尽管文革对很多陈冲同时代的人而言,是灰色甚至黑色的,可对陈冲不是。在她生命最初的20年,绽放的是最娇艳的红色。

时代底色:文革·改革开放初期

命运关键词:电影·上外

改变、也决定了陈冲一生命运的,是电影。

然而,成为「演员陈冲」最初却更多是因为「现实所迫」。陈冲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本来并不培养演员。

陈冲的外公、外婆留英学医,爷爷奶奶留美学医。外公张昌绍曾任教剑桥,归国后成为著名药理学家;爷爷曾任教哈佛,归国后是国家一级教授,还是抗美援朝的英雄。

陈冲的父母,也都学医出身,母亲还在1977年被公派赴美深造。

可这样的家庭,在文革中的境遇可想而知——外公自杀,房子被分,父母下放。

从小,陈冲就被父母教育「必须革命、要求进步」,「这才能有好前途」。

于是,陈冲第一批加入红小兵,加入红卫兵,熟背毛主席语录以及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的豪言壮语。

生活革命而阳光。

从陈冲十岁开始,家里大人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怎么能把孩子留在上海,不送下乡,「比如应该到哪儿开个后门?某某领导是朋友,要不要给他送些茶叶,可能得到一些帮助?」

当陈冲的父母务实地在为陈冲谋划未来时,正在念初一的陈冲能被张瑞芳老师看中、招进上影厂训练班,从而避免下乡插队的命运,让陈冲全家喜出望外。

那时候,这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陈冲因《青春》而家喻户晓,可她和她的父母心里还是觉得:演员不能是一份正式职业!

1977年,高考恢复。

陈冲全家喜出望外,直叹「机会终于来了」。

她硬碰硬地考进了上海外国语学院,成为天之骄子。那是让当年的陈冲倍感骄傲的事儿。

一个学期之后,上学上得有点闷的陈冲,与《小花》相遇。

而后就是全国人民对「小花」疯狂的喜欢,按陈冲的话说,就像今天的超女。

但是,被陈冲形容为「一场事故」的突然成名,反而让陈冲不安。

这种根植灵魂深处的不安感,也更确定了她的想法:演员总不能做一辈子,得有个稳定的、需要每天去上班的职业才是正途。

陈冲回忆,当时因为她的从影经历,在上外非但未受优待,还遭受些许「歧视」。

一件红衬衫,和学生会长走得比较近,都会成为系里党委书记和班长多次找她就「作风问题」谈话,「他们总觉得这个(电影)圈子里的人会带来一些不好的风气。」

甚至,有同学组织一场舞会,陈冲都会被校方列为第一怀疑对象。

种种原因,加之骨子里对陌生、遥远的东西的天然向往,青春懵懂的陈冲,在完全不懂「任何选择都要承担后果」的时候,于母亲的帮助下赴美求学。

心境底色:进步 · 不安

我属于特别要求进步的一个人。

那么年轻一下子就站到顶峰,对那种辉煌我从来没有信任过。一种本能告诉你,你没有付出而得到的东西肯定靠不住。我得让自己实一点。

02

第二阶段:黑色

1981年到1986年的美国时期,是陈冲生命里最为黑色的阶段。

初恋的失败,信仰的毁灭,因取了英文名就被国人斥为「卖国」,1985年春晚上一句无心之语而遭举国唾弃,因一部大多数国内观众根本无法看到的《大班》,成了国人口中笔下的「脱星」。

时代底色:中西隔膜

命运关键词:生存困境、信仰危机

陈冲赴美本未带著一个电影梦和明星梦,可生存困境却让陈冲宿命般又走回电影路。

她在加州州立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实非得以,她只有申请入电影系,才能获得学费减免的待遇:「那么高的学费,学别的,怎么付得起?」

经过激烈斗争,陈冲还是选择先「务实」。

后来去拍电影,也完全是因为演戏的收入比在餐馆当领位高得多。在当时「身边几乎没有一个导演、制片人、演员看过中国电影」的情况下,陈冲所能争取到的角色少之又少。于是,有机会演一部根据美国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你很难说不。这就是《大班》。

今天说起这部让自己背上「脱星」之名的烂片,陈冲解释当时在美国,女演员裸露其实早已不是什么禁忌,只是国内还很敏感。而影片在评论上的恶评,也绝非因为陈冲大量的裸露,只是电影本身不够好。

赴美之前,陈冲对美国所有的认知,就是母亲断续寄给他的「猫王」磁带,以及一些杂志对猫王逝世的报道。

抵美之后,因金钱极度匮乏而致的生存窘迫,因东西巨大差异而致的信仰坍塌,以及初恋失败而致的强烈不安全感,让陈冲在那六年里时常产生「自我毁灭」感。

念了十年书才毕业、学了一大堆「无用」课目的陈冲,当时疯狂选修宗教类科目,以及艺术人文类科目,因为「太想理解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你到底该相信什么」,「人家(美国人)为什么会这么想问题」。

加之后来那些源自国内的风波,更让陈冲觉得身处东西夹缝之间,不堪重压。但那个时候,对这些具体的指责甚至漫骂,承担得更多的是陈冲在国内的家人。

陈冲现在已经能非常平静地说,当时她姥姥曾四处去各报社替她申冤,「到处跑,还替我写文章,到处找人家,希望人家帮我发。」

心境底色:夹缝中寻找安全感

我天生是有这种精神需求的一个人,就是一定要去相信一个什么东西,哪怕仅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时常在心里默默背诵毛主席语录。这对我是管用的。

03

第三阶段:黄色

这段时期,《末代皇帝》中的婉容,奥利弗·斯通的《天与地》,和香港导演合作的《诱僧》、《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大卫·林奇执导的电视剧《双峰》,最重要的,是和著名心脏科医生彼得的第二段美好婚姻,让陈冲彻底走出黑色阴影,迎来生命中的一抹亮黄色。

1997年,陈冲首执导筒拍摄《天浴》,在金马奖大获全胜;后又被理查·基尔挑中执导《纽约的秋天》,成为那抹黄色中有力的一笔。陈冲真正迈向成熟。

时代底色:中西逐步了解

命运关键词:婉容 婚姻 天浴

「婉容」当是陈冲演艺生命中除小花之外,第二个重要角色。她一跃而为国际知名华裔女演员,也成为首个登上奥斯卡颁奖台的中国女演员。

陈冲回想当年笑称自己紧张得根本不记得这个「第一次」了:

「只是高兴和紧张,并没有太复杂的情感。也不会觉得,好,我终于到这儿了,报了仇了。」

《末代皇帝》之后,陈冲正确地结束了一段最初因寻求安全感而开始的错误婚姻,但仍有对年龄的恐惧和恨嫁的心态。

好在陈冲耐心地等了3年,遇到彼得,7个月的相处后,陈冲再次步入婚姻。17年的婚姻到今天,陈冲说,难以想像生命中没有这个男人会怎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搭上早期合拍片的便车,陈冲有机会出演关锦鹏执导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时,她在片中和赵文瑄激情肆意的亲热戏,已不再会招徕非议。因该片,她也首次获得金马影后。

在演了一堆商业电视剧、商业片,挣到很多钱之后,陈冲渐渐感到乏味,「我喜欢电影,天生对艺术片有饥渴,何必要混呢?」

她决定拍摄好友严歌苓的小说《天浴》。自己制片、导演。

因为《天浴》,她获理查·基尔青睐,得缘执导《纽约的秋天》。这部票房高达一亿美元、可口碑却不佳的商业爱情片,让陈冲在经历了漫长艰难的阵痛之后,得以迈向真正的成熟。

拍摄期间,陈冲承受巨大压力,她笑著回忆当年甚至曾梦到自己去跟理查道歉:「对不起,你那么信任我,我却没把你导好。」

初和大片场合作,陈冲最初总是很轴地认为「5个制片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压制她,束缚她,欺负她」,因此不论谁说什么,她必顶回去,觉得非得如此才是坚持自己。

直到有一次闹得太僵,理查告诉她「你的处事方式太硬」,「其实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讨价还价实现的,得到一些,退让一些。」

这话有些点醒了陈冲,「可以用聪明一点的方法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一定非得硬碰硬」。

导演需要训练的,不是通过拒绝他人而保护自己的想法,而是在讨论中,始终记得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事实上,这次合作到了最后,陈冲已经变得「听话」,加之按时、不超支的完成了拍摄,影片剪辑期间,资方又与陈冲签下了下一部电影的和约,仍旧是爱情商业片。

可担心就此成为一个枪手、再加上没能就剧本问题和资方谈拢,以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陈冲辞去了片约。

当时,陈冲曾想过将该片拉到上海做外景拍摄地,却被认为「太疯狂」,彼时,虽已是2000年,可和陈冲合作的老板们却仍然将上海想像为「乡村」,而非「城市」。放到今天,这种合作怕是好莱坞片场求之不得的。

心境底色:由执拗而成熟

做演员很难成熟,一直就被人家照顾。如果一辈子就做演员,没做其它事情,这辈子都不是很成熟的。

05

第四阶段:绿色

40之后,希望后半生不再有故事的陈冲,果然过得踏实,至少不再有「事故」。

2001年生下第二个女儿之后,为孩子们而放下导演梦的陈冲,走进《茉莉花开》成为「母亲」。

经过一系列人生和银幕角色的重新定位和确认, 47岁的陈冲再次站上了领奖台。「我这个年纪的女人还能出来工作不容易,现在的我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将生活和银幕上的「母亲」都演绎得出彩的陈冲,在年过不惑之后终于进入她最有安全感、最放松的绿色时期。

时代底色:东西交融深化

命运关键词:母亲

心境底色:懂得取舍

孩子出来以后,我意识到我做过的所有事情,其实都在为做一个母亲而准备。

理想的生活,就是找对自己的位置,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有正确的取舍。幸福就是你选择了你真正应该选择、渴望得到的东西。

06

访谈:将自己用在刀刃上

1

关于工作与生育

我其实不是一个天然就母性很强的人。我是后来在跟孩子逐渐相处的过程中,充分激发、释放了身上的母性。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我还是对工作、尤其是对导演,有很强的执著。

《纽约的秋天》之后,我曾一直在筹拍严歌苓的另一部小说《扶桑》,剧本也弄了,集资也弄到了,可突然就怀上了老二。

我斗争半天后,告诉自己我绝对不能去拍的。我一直怀孕不太顺利,经历过流产,我必须停下来先生孩子。

老二生出来后,导戏就不是一件实际的事情了。两个那么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做导演是一个需要你长期全身心执著投入的工作,我已经不可能做到。演员牵扯的时间和精力,要小很多,更可行。

做了母亲之后,你身体里的荷尔蒙会有变化,你会改变整个想法。等十年之后、育儿期过去,荷尔蒙状态又发生变化,人才会放得更开一些。

以前我先生有个同事的太太,非常优秀的一个医生,可生了孩子之后放弃工作,回家了,我当时特别不能理解,你书都读了这么多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怎么说放弃就放弃呢?可现在我理解了。那真的是身心上的一个巨大变化,不是你自己能控制的。

2

关于人到中年

年轻时,爱情应该算是最重要的内容。其它的一切都是为了她而存在,为了她而做的准备。我永远都在生活的平凡和非凡的迹象中寻找和体味她的暗示。现在呢,我是我父母的女儿,是我女儿的母亲,此生足够。爱情和电影,那都是锦上添花。

我最大的变化是有了孩子以后,我拒绝了很多社交活动,更愿意回家陪孩子。必须要节约用自己,节约下来的都要给孩子,那是一种对你真正的需要,也是巨大的责任。你现在给予孩子的,决定了他们将来可能是怎么样的人。

我现在对自己没以前那么苛刻了,学会马虎点了。年岁到了一定的地步,更懂得取舍,人不可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一共只有这点时间和精力,你必须懂得自律,必须把自己花在刀刃上。

3

关于中年女演员

年轻的时候得奖,就是一种简单的高兴,还没有太多经历去让这份情感变得丰富而有层次。到中年了,上有老,下有小,而为我这个年龄层次写的角色,少之又少,这时候再获奖,会更懂得此间的来之不易。

我早厌倦做一个他人眼中异国情调的花瓶。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那么地宝贵,你活过来了,为什么还要抹杀掉你的经历装无知?何必呢?

我不想抹杀我的经历,生活过来也不容易。

4

关于文化认同与身份

我就不是一个融入的人,我始终是一个旁观者。从我大女儿身上,我也能看到这一点。融入不是我的位置。到哪儿,我都愿意在边缘的一个人。那是天生的不安带来的。

07

花絮:陈冲的两个第一次

第一次拍吻戏

在腾文骥导演的《苏醒》中,陈冲与男主角接了被媒体称为「建国后银幕上第一个吻」。

回忆当年,陈冲咯咯直笑,竟然隐约透著当年小花身上的一抹娇憨。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来了一大堆人哦,还有报社的记者,就因为要拍这样一个镜头。

那个时候在生活里还从来没有过,不晓得这是怎么一回事,特别特别紧张,很害怕很害怕。

结果拍的时候,高飞在我额头上,轻轻亲了一下。

噢,原来就是这样的啊!

第一次爱情

初恋曾带给陈冲甜蜜,也让她疼得无处藏躲。

问她初恋失败的原因,陈冲并不回避。

在出国前,我们开始的,我以为我们的关系确定了,可人家可能没这么想,我走后,他又跟别的女孩谈恋爱了,而我并不知道。很快他也来美国了,我们还是谈著恋爱。

陈冲说,就在他们俩感情最好的时候,她突然发现男友曾经的背叛,不能忍受任何欺骗、瑕疵,陈冲痛断恋情。

08

当年的采访手记:

母亲的撒娇

看陈冲十几万字的资料,始终不及和她面对面的对话来得感受真切。

素面,随意发髻,手牵11岁的大女儿安吉拉(意译为「天使」)迎面走来。如果不是陈冲那件露背低胸、白底蓝花连衣裙,她全然不像「圈中人」。

采访中,陈冲的眼神时不时就要寻找女儿一次。为训练女儿的中文,陈冲很少说英语,可间或的几句,仍然让已有心理准备的我赞叹——那是极标准流畅的美式口语。

采访每进行一段时间,陈冲就会要求稍停一会,去陪女儿说说话,语气不时带著孩子气的可爱和撒娇。

眉目清秀的安吉拉被所有评委夸赞漂亮。陈冲骄傲地说,很像小时候的她。

眼下,母亲这个角色,显然是陈冲的最爱。

陈冲和两个女儿

非姐写在后面:

我不知道陈冲如今在孩子、家庭和工作之间的价值排序是否有变化,我想,大概也不会出入太大。毕竟,即便是10年前的陈冲,也已经是价值观十分成熟的年纪。

我没做过母亲,不能深切体会陈冲对孩子的心重,但完全能够理解。

人到中年,爱情和电影都只是锦上添花。可能很多母亲会有共鸣,但即便没有,又有什么打紧。本来,生活是什么,该怎么过,就并无标准答案。

正如陈冲自己所言,理想的生活,就是找对自己的位置,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渴望的生活。

人这一生,本就是历经凡劫,确立自己的价值坐标、找到自我的过程,如果有能力、有幸运求仁得仁,便是大幸福。

所以,无论你是求爱情、求事业,还是求家庭,都愿你能,过上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M(ID:feifeima-uk)

作者非姐(非非马):穿梭伦敦-上海间,曾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现为文化创业者、领英专栏作家、英国FT中文网特约撰稿。

主理微信公号: 非非马FM(ID:feifeima-uk),非非马日记(ID:feifeimadiary)

weixin.qq.com/r/eilheUn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