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夏天乾隆很忙,乾隆的后宫更忙,宫斗爆款剧《延禧宫略》刚下线,又迎来了万众瞩目的《如懿传》。

《如懿传》是前几年现象级热剧《甄嬛传》的姊妹篇。甄嬛是雍正朝的宫斗冠军,乾隆朝的皇太后,如懿则是她的儿媳妇,乾隆的第二任皇后。

又是后宫争宠,又是婆媳关系,听上去有一种要搞事情的节奏。你是不是以为,这又是一部各路戏精互撕的宫斗爽剧?

错!

《如懿传》是一部反套路的宫廷大戏,女主不是身边围绕著很多男人的纯情玛丽苏,也不是慢慢黑化、一路开挂的宫斗冠军。

如果想看手撕贱人、步步高升的「职场」宫斗剧,恐怕要失望了。

那么,它的看点在哪呢?

作为一个读书写字的人,我在这里不谈画面质感,不谈演员的表演,也不谈服饰、道具、音乐。

只从文字的角度出发,说说这部剧好在哪。

【二】

比方说,女主的原型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正史中没有记载她的名字,电视剧里给她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如懿

「懿」,是一个很美好的字。

称赞一个人有美德,叫「懿德」,赞美一个人的德行,可以说「懿行」,例如我们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大将军司马懿。

「懿」还可以专门指代女性,皇太后或皇后下达的命令,就叫「懿旨」。

《尔雅》说,「懿,美也。」《后汉书》也说,「林虑懿德,非礼不处。」

但其实,辉发那拉氏是一位晚景凄凉的皇后。乾隆登基时,她被册封为娴妃,乾隆十五年,登上皇后宝座,到了乾隆三十年,帝后二人突然反目,乾隆下令收回她的皇后宝册,而那拉氏,则做出了断发的决绝之举。

一年后,那拉氏逝世,没有以皇后之礼安葬,不设神牌,甚至没有自己的陵寝,只合葬于一位妃子的地宫中。

高高在上的皇后,竟然受到这样的待遇,也是千古少有。

那么,电视剧为什么要用「懿」这样美好的一个字,来形容一位命运令人感叹的皇后

因为,「懿」的前面,还加了一个「如」字——就好比说「如玉」,其实不是玉,最多只是一块类似玉的石头。

「如懿」两个字,好像是电视剧有意在提醒我们:她虽然贵为皇后,但尊贵的地位并没有带来完美的生活,相反,她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生活中有很多无奈、辛酸、求而不得。

就像剧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世间完满的美好太难得,所以如懿便很不错」。

仅用一个名字,就透露出一个女人一生的荣宠与悲哀,这就是编剧厉害的文字功夫。

更妙的是,剧中借乾隆的口,又给「懿」字增添了一层新的意思:

『懿』可以拆分成三个字:壹、次、心,也就是『一生一世,只为一人,动一次心。』

这是前几集剧情里的台词。

多好的一句台词啊,它很容易一下子就击中我们的心,让我们瞬间对爱情产生期待,从心底里,期待那种「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感觉。

那时,男女主角都很年轻,感情很甜蜜,时光很美好,有相爱的人陪伴左右,人生的一切都很完美。

那时,我们都太年轻,只顾著享受眼前的美好,却猜不中后来的结局

再随手举几个例子。

比如大反派高贵妃,对应乾隆的皇贵妃高佳氏,在剧中是一位色艺双绝的女子,堪称「琵琶国手」,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晞月,取自「东方未晞,月色如霜」,很符合她貌美体弱的形象。

董洁饰演的富察皇后,名叫琅嬅,意为「琅嬛福地,女中光华」,非常符合皇后的人设。

还有我们熟悉的宫斗冠军令妃娘娘,剧中名叫卫嬿婉。「嬿婉」二字也是大有来历,「亭亭似月,嬿婉如春」,是称赞女子美貌,「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形容的是恩爱缠绵的好时光。

【三】

名字取得好,或许只是小巧。现在讲一个情节,看看《如懿传》的用心之处。

有一段定情戏,是通过一曲元代杂剧《墙头马上》来演绎的。

这是如懿和乾隆第一次见面时看的戏。

戏里,李小姐在自家后花园游玩,在墙头向外看望时,墙外的裴少俊公子正好骑马路过,两人确认过眼神,一见钟情。

李小姐为爱私奔,但,裴公子为人懦弱,不敢告诉父母,居然、居然把李小姐和她生的一双儿女藏在自家后花园里!是的,你没看错,连客房都没得住,只能住园子。直到某天东窗事发,李小姐凄惨地被裴家父母赶走。

看到这里,是不是连我们也会忍不住想: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出戏,作为如懿与乾隆爱情的引子?

明明这出戏一点都不好看,李小姐那么勇敢的一个姑娘,又不是嫁不出去了,怎么偏偏跟不靠谱的裴公子凑成一对了呢?看得真特么让人窝火!

后来,我突然明白了,编剧是故意的,放这出戏,就是为了要告诉我们:

很多爱情的开始,就像李小姐一样,可以为了爱奋不顾身、燃烧自我。但可惜的是,再好的爱情,也敌不过世间风雨、时光摧残。

这出戏,就像是整部剧提前埋下的一颗雷,隐隐暗示了如懿与乾隆的感情走向:曾经情深意重,两心相许,但随著时光推移,人的自私、怯懦、多疑本性暴露出来,爱情也不复存在。

正如白居易的诗《井底引银瓶》里所写: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这句诗也被用作《如懿传》的台词,在剧中反复出现。

有一幕,如懿被人冤枉,乾隆没有替她洗刷冤屈,反而一道圣旨,将她发配到了冷宫。

这时,两人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手戏。

乾隆说:「今日午后,朕听了一阕戏文,是墙头马上。」

如懿含著泪念道:「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乾隆回忆道:「还记得当时,你与朕,听著戏文,情投意合……但如今,让你进冷宫的也是朕……」

把白居易的诗用在这里,是不是很贴切?不用长篇大论,也不用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只是寥寥几笔,就烘托出爱断情伤的悲凉气氛。

这就是典故用得好的妙处,也是编剧厉害的地方。

【四】

再来说一个小情节。

有一幕戏,乾隆叫了一帮乐伎给自己弹琵琶,弹到一半时,一位颇有姿色的乐伎弹错了一个音,乾隆听出来了,当场叫停。

其他人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这位犯错的小乐伎心理素质很好,不惊不慌,反倒笑吟吟地回了一句话:

曲有误,周郎顾

乾隆是老司机,一听就懂,假装正经地反问:「那朕在想著,你是不是『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呢?」

这两人旁若无人地眉来眼去,还卖弄诗句典故,到底几个意思?

上面提到的周郎,是三国时期的周瑜,他精通音律,演奏者只要弹错一丁点儿,立即就能被他发现。

所以乐伎是借著周瑜,称赞乾隆耳力过人。可以说,这个马P,拍得很高级。

乾隆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既然你夸我是周瑜,那么你是不是存心的啊,故意弹错一个音,好引起我的注意?

——到目前为止,两人的互动尺度不大,点到为止,却又非常符合双方的身份。

没错,乾隆花心、多情,但他是九五至尊,而且经验丰富,不可能表现得像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伙子一样,哪怕心里猫爪似的,面子上也要很稳,很淡定,绝对不能主动,不能失了身份。

而小乐伎的撩汉手段也不差,既有身为奴婢的谨慎,又适时放出了重要信号:我想和你一起浪里个浪。

这样有分寸的台词,比起某些」清宫偶像剧「里,宫女们一个个嗲声嗲气、明目张胆地勾引皇帝,要靠谱多了。

接下来的剧情就很顺理成章了,乾隆开始问姑娘芳名,还熟门熟路地在人家白嫩的小脸上摸了一把。

然后,更精彩的来了。

「琵琶国手」贵妃突然出场,当著情敌小乐伎的面,十指翻飞地秀了一曲,强大的气场瞬间秒杀小乐伎。

正面PK,小乐伎似乎输得很惨。

她认输了吗?没有,她气定神闲地呛了一句:「这比不比的,原不在这上头。」

瞧这得意的小红唇

非常简单的一句台词,自信和犀利瞬间侧露,因为通过刚刚的对(互)话(撩),她心里明白,大鱼已经上钩了!

果然,小乐伎很快成为乾隆后宫军团的一员,浪到飞起。

这得需要多么高的情商,多么了解男女情爱,才能写出这样精炼的台词。

【五】

一部《如懿传》,处处可见这样有滋有味的台词。

比方说,剧中要说明重男轻女,怎么表现呢?

只用了皇后的一句台词:「没有儿子,女儿连雪中送炭的那点炭火都比不上。」

从亲娘的口中说出来,还有什么话,能比这句更扎心?

又比方说,为了展现后宫女人的寂寞孤寂,剧中说了一句既简单通俗、又非常精辟的话:「江湖子弟江湖老,深宫红颜深宫凋」。

这句话出自京剧传统剧目《武家坡》,原文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三姐不信菱花照,容颜不似当年彩楼前。」

原文中的「红粉佳人」,显得略微庸俗了些。到了《如懿传》,就舍弃了「红粉」,改成「红颜」,文艺气息瞬间强了N倍。

异曲同工,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也说了类似的话:「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

可见好的艺术,是能产生共鸣的。

不过,很多人觉得,《如懿传》拍得不够古色古香,典故用的太简单,台词也太直白,太现代。

其实不然。越简单的台词,往往越生动,越容易打动人心,也越能体现作者和编剧的功力。

更何况,《如懿传》不是历史正剧,没必要板著脸,文绉绉地咬文嚼字。

你可能觉得它不够含蓄,但它的好处也很明显。

譬如说剧中有一位从朝鲜来的妃子,长得美丽妖娆,又很注重养颜,常年用朝鲜红参煮了水来洗澡,一位宫女就刻薄地挖苦:

「难不成你还以为她最喜欢吃家乡的泡菜,才会如此曼妙?」

法之彬彬精彩推荐:

你想跟她说点什么?

杀妻藏尸:什么样的男人不能嫁

你说,把教师节改到孔子生日9月28号,如何?

摸著良心说话,你相信刘强东是强奸犯吗?

中国首善&美国总统:谁更加忠于婚姻?

女女之恋:是爱情,还是性欲?

喂喂喂,浙江人,蒋介石喊你看他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