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個夏天乾隆很忙,乾隆的後宮更忙,宮鬥爆款劇《延禧宮略》剛下線,又迎來了萬眾矚目的《如懿傳》。

《如懿傳》是前幾年現象級熱劇《甄嬛傳》的姊妹篇。甄嬛是雍正朝的宮鬥冠軍,乾隆朝的皇太后,如懿則是她的兒媳婦,乾隆的第二任皇后。

又是後宮爭寵,又是婆媳關係,聽上去有一種要搞事情的節奏。你是不是以為,這又是一部各路戲精互撕的宮鬥爽劇?

錯!

《如懿傳》是一部反套路的宮廷大戲,女主不是身邊圍繞著很多男人的純情瑪麗蘇,也不是慢慢黑化、一路開掛的宮鬥冠軍。

如果想看手撕賤人、步步高昇的「職場」宮鬥劇,恐怕要失望了。

那麼,它的看點在哪呢?

作為一個讀書寫字的人,我在這裡不談畫面質感,不談演員的表演,也不談服飾、道具、音樂。

只從文字的角度出發,說說這部劇好在哪。

【二】

比方說,女主的原型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正史中沒有記載她的名字,電視劇裏給她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如懿

「懿」,是一個很美好的字。

稱讚一個人有美德,叫「懿德」,讚美一個人的德行,可以說「懿行」,例如我們很熟悉的歷史人物,大將軍司馬懿。

「懿」還可以專門指代女性,皇太后或皇后下達的命令,就叫「懿旨」。

《爾雅》說,「懿,美也。」《後漢書》也說,「林慮懿德,非禮不處。」

但其實,輝發那拉氏是一位晚景悽涼的皇后。乾隆登基時,她被冊封為嫻妃,乾隆十五年,登上皇后寶座,到了乾隆三十年,帝後二人突然反目,乾隆下令收回她的皇后寶冊,而那拉氏,則做出了斷髮的決絕之舉。

一年後,那拉氏逝世,沒有以皇后之禮安葬,不設神牌,甚至沒有自己的陵寢,只合葬於一位妃子的地宮中。

高高在上的皇后,竟然受到這樣的待遇,也是千古少有。

那麼,電視劇為什麼要用「懿」這樣美好的一個字,來形容一位命運令人感嘆的皇后

因為,「懿」的前面,還加了一個「如」字——就好比說「如玉」,其實不是玉,最多隻是一塊類似玉的石頭。

「如懿」兩個字,好像是電視劇有意在提醒我們:她雖然貴為皇后,但尊貴的地位並沒有帶來完美的生活,相反,她也像我們普通人一樣,生活中有很多無奈、辛酸、求而不得。

就像劇裏的一句經典臺詞:「世間完滿的美好太難得,所以如懿便很不錯」。

僅用一個名字,就透露出一個女人一生的榮寵與悲哀,這就是編劇厲害的文字功夫。

更妙的是,劇中借乾隆的口,又給「懿」字增添了一層新的意思:

『懿』可以拆分成三個字:壹、次、心,也就是『一生一世,只為一人,動一次心。』

這是前幾集劇情裏的臺詞。

多好的一句臺詞啊,它很容易一下子就擊中我們的心,讓我們瞬間對愛情產生期待,從心底裏,期待那種「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感覺。

那時,男女主角都很年輕,感情很甜蜜,時光很美好,有相愛的人陪伴左右,人生的一切都很完美。

那時,我們都太年輕,只顧著享受眼前的美好,卻猜不中後來的結局

再隨手舉幾個例子。

比如大反派高貴妃,對應乾隆的皇貴妃高佳氏,在劇中是一位色藝雙絕的女子,堪稱「琵琶國手」,她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晞月,取自「東方未晞,月色如霜」,很符合她貌美體弱的形象。

董潔飾演的富察皇后,名叫琅嬅,意為「琅嬛福地,女中光華」,非常符合皇后的人設。

還有我們熟悉的宮鬥冠軍令妃娘娘,劇中名叫衛嬿婉。「嬿婉」二字也是大有來歷,「亭亭似月,嬿婉如春」,是稱讚女子美貌,「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形容的是恩愛纏綿的好時光。

【三】

名字取得好,或許只是小巧。現在講一個情節,看看《如懿傳》的用心之處。

有一段定情戲,是通過一曲元代雜劇《牆頭馬上》來演繹的。

這是如懿和乾隆第一次見面時看的戲。

戲裡,李小姐在自家後花園遊玩,在牆頭向外看望時,牆外的裴少俊公子正好騎馬路過,兩人確認過眼神,一見鍾情。

李小姐為愛私奔,但,裴公子為人懦弱,不敢告訴父母,居然、居然把李小姐和她生的一雙兒女藏在自家後花園裡!是的,你沒看錯,連客房都沒得住,只能住園子。直到某天東窗事發,李小姐悽慘地被裴家父母趕走。

看到這裡,是不是連我們也會忍不住想:為什麼要安排這樣一齣戲,作為如懿與乾隆愛情的引子?

明明這齣戲一點都不好看,李小姐那麼勇敢的一個姑娘,又不是嫁不出去了,怎麼偏偏跟不靠譜的裴公子湊成一對了呢?看得真特麼讓人窩火!

後來,我突然明白了,編劇是故意的,放這齣戲,就是為了要告訴我們:

很多愛情的開始,就像李小姐一樣,可以為了愛奮不顧身、燃燒自我。但可惜的是,再好的愛情,也敵不過世間風雨、時光摧殘。

這齣戲,就像是整部劇提前埋下的一顆雷,隱隱暗示瞭如懿與乾隆的感情走向:曾經情深意重,兩心相許,但隨著時光推移,人的自私、怯懦、多疑本性暴露出來,愛情也不復存在。

正如白居易的詩《井底引銀瓶》裏所寫: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這句詩也被用作《如懿傳》的臺詞,在劇中反覆出現。

有一幕,如懿被人冤枉,乾隆沒有替她洗刷冤屈,反而一道聖旨,將她發配到了冷宮。

這時,兩人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對手戲。

乾隆說:「今日午後,朕聽了一闋戲文,是牆頭馬上。」

如懿含著淚念道:「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乾隆回憶道:「還記得當時,你與朕,聽著戲文,情投意合……但如今,讓你進冷宮的也是朕……」

把白居易的詩用在這裡,是不是很貼切?不用長篇大論,也不用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只是寥寥幾筆,就烘托出愛斷情傷的悲涼氣氛。

這就是典故用得好的妙處,也是編劇厲害的地方。

【四】

再來說一個小情節。

有一幕戲,乾隆叫了一幫樂伎給自己彈琵琶,彈到一半時,一位頗有姿色的樂伎彈錯了一個音,乾隆聽出來了,當場叫停。

其他人嚇得大氣也不敢出,這位犯錯的小樂伎心理素質很好,不驚不慌,反倒笑吟吟地回了一句話:

曲有誤,周郎顧

乾隆是老司機,一聽就懂,假裝正經地反問:「那朕在想著,你是不是『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呢?」

這兩人旁若無人地眉來眼去,還賣弄詩句典故,到底幾個意思?

上面提到的周郎,是三國時期的周瑜,他精通音律,演奏者只要彈錯一丁點兒,立即就能被他發現。

所以樂伎是借著周瑜,稱讚乾隆耳力過人。可以說,這個馬P,拍得很高級。

乾隆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既然你誇我是周瑜,那麼你是不是存心的啊,故意彈錯一個音,好引起我的注意?

——到目前為止,兩人的互動尺度不大,點到為止,卻又非常符合雙方的身份。

沒錯,乾隆花心、多情,但他是九五至尊,而且經驗豐富,不可能表現得像沒見過世面的毛頭小夥子一樣,哪怕心裡貓爪似的,面子上也要很穩,很淡定,絕對不能主動,不能失了身份。

而小樂伎的撩漢手段也不差,既有身為奴婢的謹慎,又適時放出了重要信號:我想和你一起浪裏個浪。

這樣有分寸的臺詞,比起某些」清宮偶像劇「裏,宮女們一個個嗲聲嗲氣、明目張膽地勾引皇帝,要靠譜多了。

接下來的劇情就很順理成章了,乾隆開始問姑娘芳名,還熟門熟路地在人家白嫩的小臉上摸了一把。

然後,更精彩的來了。

「琵琶國手」貴妃突然出場,當著情敵小樂伎的面,十指翻飛地秀了一曲,強大的氣場瞬間秒殺小樂伎。

正面PK,小樂伎似乎輸得很慘。

她認輸了嗎?沒有,她氣定神閑地嗆了一句:「這比不比的,原不在這上頭。」

瞧這得意的小紅脣

非常簡單的一句臺詞,自信和犀利瞬間側露,因為通過剛剛的對(互)話(撩),她心裡明白,大魚已經上鉤了!

果然,小樂伎很快成為乾隆後宮軍團的一員,浪到飛起。

這得需要多麼高的情商,多麼瞭解男女情愛,才能寫出這樣精鍊的臺詞。

【五】

一部《如懿傳》,處處可見這樣有滋有味的臺詞。

比方說,劇中要說明重男輕女,怎麼表現呢?

只用了皇后的一句臺詞:「沒有兒子,女兒連雪中送炭的那點炭火都比不上。」

從親孃的口中說出來,還有什麼話,能比這句更扎心?

又比方說,為了展現後宮女人的寂寞孤寂,劇中說了一句既簡單通俗、又非常精闢的話:「江湖子弟江湖老,深宮紅顏深宮凋」。

這句話出自京劇傳統劇目《武家坡》,原文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紅粉佳人兩鬢斑。三姐不信菱花照,容顏不似當年彩樓前。」

原文中的「紅粉佳人」,顯得略微庸俗了些。到了《如懿傳》,就捨棄了「紅粉」,改成「紅顏」,文藝氣息瞬間強了N倍。

異曲同工,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裏,也說了類似的話:「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的鬢邊終於也見到了白髮。」

可見好的藝術,是能產生共鳴的。

不過,很多人覺得,《如懿傳》拍得不夠古色古香,典故用的太簡單,臺詞也太直白,太現代。

其實不然。越簡單的臺詞,往往越生動,越容易打動人心,也越能體現作者和編劇的功力。

更何況,《如懿傳》不是歷史正劇,沒必要板著臉,文縐縐地咬文嚼字。

你可能覺得它不夠含蓄,但它的好處也很明顯。

譬如說劇中有一位從朝鮮來的妃子,長得美麗妖嬈,又很注重養顏,常年用朝鮮紅參煮了水來洗澡,一位宮女就刻薄地挖苦:

「難不成你還以為她最喜歡喫家鄉的泡菜,才會如此曼妙?」

法之彬彬精彩推薦:

你想跟她說點什麼?

殺妻藏屍:什麼樣的男人不能嫁

你說,把教師節改到孔子生日9月28號,如何?

摸著良心說話,你相信劉強東是強姦犯嗎?

中國首善&美國總統:誰更加忠於婚姻?

女女之戀:是愛情,還是性慾?

喂喂喂,浙江人,蔣介石喊你看他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