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議罪銀制度逼得別人貪腐,可謂清純皇帝一大創舉。

乾隆的議罪銀不僅是針對我們理解的正經罪行,還包括了用錯字、用詞犯忌諱等小毛病,而且還是預付的。

這筆錢直接入內務府,由軍機處的一個特別部門負責記錄管理。

地方督撫為了討好乾隆,動不動幾萬兩幾萬兩的主動上交,沒錯也能先充卡。

羊毛出在羊身上,清朝的腐朽就在於它把潛規則當成明規則在玩。

須知道有些東西永遠是不能擺上檯面的。

耗羨歸公如此,議罪銀也如此,買官納捐更如此。


當然是靠和大人獨創的議罪銀制度啊。

只要給皇帝交夠了保護費,底下的官員們可以任意搜刮。於是和大人可以貪污幾億兩,而乾隆也可以隨心所欲的修園子、下江南了。

當然了,乾隆還要感謝他爺爺康熙留下的好底子,經過「千古一帝」的治理我韃清已經沒有歉收的情況了。康熙爺又不是老天爺,怎麼還能管得到歉收不歉收呢?康熙五十年有個叫陳四的流民被人告搶劫,本來已經查清楚判了無罪遣返,康熙看到陳四供詞很生氣:山陝明明是連年豐收,怎麼會歉收有流民呢?於是把陳四斬立決,陳六等三十六人及婦女三十六人發往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解決不了歉收的問題,那麼就解決敢說歉收的人——康熙就這麼完美解決了我韃清歉收問題。

既然沒有歉收了,那麼當然要照豐年交皇糧國稅啊。再加上交了議罪銀官員的徵收效率,那還不收得盆滿缽滿。


清代總共有三種比較大的方法從官員口袋裡撈錢的,前期主要是罰俸和議罪銀,明清的官員的名義俸祿不高,所以罰俸收入不多,這部分錢就進戶部了。而議罪銀數額是蠻大的,這部分錢就進內庫了,皇帝的私人腰包。按《密記檔》現存的議罪銀總計是六十八件,銀三百七十二萬兩,其中四十三萬分給戶部營造工程外,全部進了乾隆的腰包。昭槤的《嘯亭雜錄》裏說乾隆初內庫入銀六十兩萬,入不敷出需要戶部接濟,經過乾隆裁汰後略有盈餘。其實乾隆越晚花銷越大,並沒有什麼節制。主要成果應該來自開源。他自個誇海口說,每年反補戶部百萬計。實際顯然沒那麼多...注意這東西和乾隆時期財政寬裕沒什麼關係。打個比方說,萬曆富死,戶部能拿到錢嘛?而且非經制收入並不會像某些人想像中的那麼多的,比方清末賣官的收入實際更高。但也佔不了清末財政收入多高的比例。

而且乾隆時期財政沒有大幅度增長。

這表中還有一項雜項收入沒有計入的

乾隆時期主要的財政增長來自鹽課和關稅,鹽課的增長和乾隆時期的人口暴漲分不開的,而關稅的增加和貿易的繁榮分不開。

但這也並沒有導致財政收入暴增,乾隆開始常年維持4000萬兩經制收入而已,乾隆31年暴漲主要為了清緬戰爭屢次被吊打開增的附加稅導致的。

舊財政體制下,這個收入基本就到頂了。

PS 別信某些文章中貪了多少多少錢。自己想一想全國流通中的現金纔多少,就知道這個有多不靠譜了。真以為古代很富啊....


雍正朝的一系列改革,是相當務實且高效的。比如,耗羨歸公,就是個好制度。把火耗銀子,這個官員隨意侵吞的「灰色收入」,變成了地方政府「損有餘補不足」的養廉明盤。於公,光明正大地充盈了地方藩庫;於私,順理成章地允許官員增加績效收入。

這個制度的核心進步點有2條:1.朝廷只負責監督查處地方的非法加派,允許各地以法定形式增收一定比例的正項錢糧,專項用於解決地方財政問題。2.火耗必須留存當地並獨立管理,即地方政府有一定「自由裁量空間」的財權。

可惜,這個好制度還沒來得及變成祖宗家法,在乾隆朝就被破壞得差不多了。

等到乾隆帝繼位,國庫存銀已經超過雍正帝繼位時的近五倍,達3000餘萬兩。新皇帝錯誤的認為,由火耗帶來的財政利好應體現在中央管理,而非地方自決。而一旦劃歸中央再分配,這就為地方政府許多本可以改善本省財政條件的舉措,不得不受制於中央部院的「隔空瞎指揮」而流產,也為地方更多的造假截流提供了新的動力——反正這筆錢省裏也拿不到了,官員也分配不了,就想辦法能留一點是一點,能多加派一點是一點。這是錯誤的第一步。

更為致命的是,耗羨制度助推了地方財富的有效積累,也推高了官員乃至依次而下整個社會的慾望閾值(像田文鏡這樣操作成功的官員,已經可以通過火耗銀子翻修倉庫和城牆,還可以給河南全省官員發放豐厚的養廉銀子),同時也向上推高了如乾隆帝這樣追求「豐亨豫大」統治者的物慾——下層擁有龐大的財富,上層不會無動於衷。官對民,朝廷對地方,必然伸手。乾隆帝六下江南的揮霍無度,其消費基礎大多來源於本用於弭平地方財政虧空的火耗銀子。

於是,本來用於遏制加派的火耗,被地方政府重新改造為「新的加派」;而那些本已不多的「返還地方的火耗撥付」,又被缺乏財政管理意識的乾隆帝和他的官僚集團肆意挪用和揮霍。

任何制度的良性初衷,都必然走入與人類慾望對抗後被蠶食、扭曲乃至消解的歧途。耗羨制度的存在、發展和異化,是雍正朝針對康熙朝久治不愈虧空和貪腐所下的一劑對症猛葯,但雍正帝在有限的執政時間內,沒有及時對他的繼任者闡明藥理,導致葯的效用期久,自上而下的耐藥性日增。形象來說,乾隆朝對雍正朝改革的反噬有多猛烈,雍正朝改革的效果其實就越突出。

畢竟,我們很難奢望總有雍正帝這樣務實果決剛毅明達的統治者,去制定並長期執行某個好制度。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類從來不祈禱有百年的好制度,只有百年的好運氣,幫助文明的火光,繼續照亮前路。

————————

轉載,原作者: @鹿舟楫


靠他爺爺和老子!

崽賣爺田,花花世界好不逍遙,乾隆過後,清朝開始走下坡路!

與其說提高收入,不如說如何下坡的!


簡單地說就是刮地皮

清朝生產力發展停滯,人口膨脹到了4億,但耕地面積卻一直沒能超過明朝萬曆年間,手工業生產也不及前朝。因此,清朝在鴉片戰爭前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就是用各種方法巧立名目搜刮民間。

由此帶了的結果一方面朝廷收入大幅度增加,乾隆45年歲入高達8000萬兩白銀,為清朝稅收最高峯。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嘉慶剛一登基,就爆發了川陝白蓮教起義,清朝耗時9年,花費2億兩白銀才鎮壓下去。乾隆刮地皮攢那點銀子全搭進去了。


靠他爹四阿哥。

所謂崽賣爺田不心疼,就十全那個被精蟲佔據狂寫打油詩的智商,你還指望他有什麼辦法?


永不加賦,皇清聖典。聖主憐爾貧弱,垂恩布澤,乃曰:「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忠孝節義,人之大節,爾等蟻民,亦知廉恥。既為大清子民,天子即爾君父,汝等自當忠貞不二。聖主愛民如此,爾等亦當竭盡血誠,實忠奉主,宜踴躍捐獻,以示忠孝。茲有忠義捐、剃髮捐、遷界捐、剿匪捐、緝盜捐、平安捐、嫁娶捐、伐薪捐、汲水捐、打油捐、醬油捐、糶米捐、交通捐、擺渡捐、清道捐、城門捐、植樹捐、修撰捐、助學捐、防汛捐、安濟捐、化人捐、常平捐、乞丐捐、妓女捐、鰥寡孤獨捐,不一而足,皆良心捐也。爾等分數蟻民,宜盡本分。若有居心叵測,抗拒不捐者,必非良善,必是奸人,不論良賤,格殺勿論。此令。


在大規模鴉片輸入之前的幾百年間,中國一直是第一貿易大國,紀年攢下的白銀順差是個天文數字。地理大發現後新世界產出的白銀有相當一部分流入到了中國。

也就是說乾隆時期,中國的白銀總量就比之前高了很多。


通過他老子雍正


上面的幾個回答把議罪銀、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都說了,我就說說農業稅(田賦,也就是正稅)的問題。

要說滿清的田賦,得從明朝的財政制度說起。朱元璋設計的明朝田賦是很低的,只有3%。因為老朱經過仔細測算髮現這些田賦已經剛好夠明朝一年的財政支出而略有結餘,所以出於關愛百姓定了一個很低的稅收標準。然而這套制度到後期越來越難以為繼,且不說每個封建王朝到後期愈演愈烈的貪腐問題和土地兼併,單是每年都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情況(比如戰爭、天災)都會導致超支,因為朝廷手裡根本沒有餘錢。明朝採取的辦法就是攤派,也就是臨時加徵稅收,最著名的就是「明末三餉」。明朝的財政就像一輛拖拉機,硬是通過各種臨時改裝變成了跑車,一次兩次還可以,時間長了怎麼能不出事呢?明朝這種低正稅的方式看上去給老百姓很大的好處,實則副作用極大,最後害了國家也害了百姓。

滿清入關號稱廢除三餉等苛政,繼承了這套3%的田賦體系,然而很快他們也發現財政難以為繼,於是增加了一項明朝的攤派作為法定田賦——遼餉(歷史在這個時候真是充滿了戲劇性),按照遼餉的最高比例每畝一分二釐的比例徵收,將其稱為「九釐銀」(這也是沿用明朝舊名)編入《賦役全書》,作為正式田賦徵收,使得滿清的田賦稅率從3%增加到了十分之一以上,這個田賦比例堪稱中國古代歷史之最。除此之外,滿清改土歸流、改軍為民,開闢了更多可以向中央政府納稅的土地,再加上一些對財政制度的修正,所以滿清的財政收入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到乾隆年間達到鼎盛。

然而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會有的貪污腐敗和土地兼併問題滿清自然不能免俗,到了乾隆中後期滿清的貪污腐敗和土地兼併已經相當嚴重(和二咱就不說了,白蓮教大起義瞭解一下),財政收入自然下跌。等到鴉片戰爭之後列強開始通過賠款和其他手段(比如協定關稅、公開販賣鴉片等)掠奪中國,太平天國導致財政支柱江南崩塌半邊和地方督撫趁機崛起開始軍閥化,到了清末新政年間晚清中央政府的財政已經基本枯竭,滅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乾隆讀書太少好大喜功,導致軍費開支巨大,讓地方不斷提供資金。乃至地方高利貸橫行。大學士和珅太過能幹了,與美蒂奇那個什麼教皇把十字軍的廷贖罪卷泛化相當,比英女王的私掠證還要直接。私掠證最後還是想了辦法解決。但海外資本還是脫離了管制,歐陸兩次世界大戰還是承了因果。和珅這個決策終於在清代一發而不可收拾。和珅不是美蒂奇,不會通過石匠洗錢,就是官場慣例輪到他,把對手都都下去打下去真正一家獨大。

我想和珅死的時候一定有巨大疑惑。為什麼這個世界就這樣了呢?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們的疑惑大概是「到底是不是乾隆讓兒子宰了和珅解決財政問題」當時希望和珅沒有死。但和電視劇裏給和珅「好官必無能,壞官不得不貪腐」辯護不同,就是想給一個人再做一次的機會。如果死人沒有死,他就會看到自己所做的結果。說不定會想想其他做法也不一定。

當官這件事,就是需要兇惡一點的,最好是不斷建設,處理糾紛。不然寧可搶,好過騙,騙又好過偷,偷好過公開為偷辯護。這種事和做生意不一樣,不能只做好人。給什麼都贖罪就完了,不然沒有堅持,大小不分,就會燒到自己。註定需要不停的鬥爭。

和珅能力怕在歷朝歷代的官員也是排得上號的。僅僅一個決策失誤,造成的問題就很嚴重,當官高危不止在己身,不惜一條命的好漢倒不稀少,有能力的的也有,往往就是一點點失誤沒有被糾正。所以當官太危險,人要當了官一天好日子沒法過了。然而沒有被糾正的皇家和沒有被糾正的朝野都是一樣的。最後和珅也是被皇上造反弄掉了。

和珅若沒有投在官場,即使當個賈寶玉一樣的破落戶,對他自己,對那個滿清,好處都大一些。對此乾隆其實應該負首要責任。乾隆聽自己祖上講了典故,卻沒有完整讀書百遍讓其義自見。導致分不清楚和珅舉措好壞只求便利。以尊重乾隆領導地位,那麼認為乾隆首過是合適的。乾隆對和珅的喜愛是真實的。所以乾隆尚且認同學問人的重要。比起能曉大意的康熙和刻苦認真差點天賦的雍正,就差了一大截。由此可見皇家必然的衰亡。當靈魂衰弱以後,所有的一切都圍繞利益而變成互相折磨了。不管是腐朽而變態的歐洲宮廷還是開始走下坡路的滿清都是一樣的。


1,議罪銀,反正你下面也要貪,跟我把錢交足了,我小事就放過你

2,文字獄,對於集權帝國來說文字獄絕對是個好東西,誰逼逼賴賴的直接就給你把家抄了,終乾隆一朝乾隆都不聽嘰嘰喳喳的聲音。嘉慶聽了,就不興文字獄和議罪銀了,於是財政收入直線下降。

3,一口通商,乾隆22年的時候下江南,看到江南外國商船風帆竟揚,走私成羣,於是就決定一口通商了,要做生意可以,拿錢來,把執照賣給你,然後再從裡面抽點稅,口子多了不好管理,一個口子可不可勁造嗎?當時馬爾嘎尼還想自由貿易,那可不是做夢嗎?我的茶葉和大黃當時都是硬通貨,我憑什麼和你自由貿易?


乾隆在皇朝中期還能讓國家爆發初無與倫比的戰力,是以透支雍正打下的雄厚國力為代價的。


乾隆很牛嗎?一人一年不到一兩賦稅多嗎?不都是同行襯託,武功欺負欺負窮山惡水的窮苦小民族罷了,不會真有人吹出幻覺覺得中國周邊那種自然條件能有什麼厲害文明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