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就必學陰陽,醫學中的陰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醫學實踐的結合。它以矛盾對立統一、消長轉化等特點來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並概括中醫學領域中的所有問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可見陰陽在中醫學中佔據首要地位。

那麼陰陽是怎樣產生的?它的起源應該從何而論?它們的消長和轉化有沒有規律?它們是怎樣一分為二的?陰陽與現代科學什麼關係?

陰陽是同時並居的,失去一方則另一方消失,所以陰陽並不能單獨存在。

明者為陽,暗者為陰;動者為陽,靜者為陰;有則為陽,無則為陰。萬物都是從無到有,從靜到動,所以說先有陰,後有陽。

1、

萬物皆是從陰入陽,而後從陽出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能看到的、聽到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物、動物、植物、生活用品、建築設施等都是從無到有,從陰到陽。

從大的方面說,宇宙在大爆炸前,太虛空中已經具備了星際物質。這些沒有生命的物質和無邊無際的太空,本性皆安靜為陰,我把它統稱為原始太陰,或者叫重陰世界。重陰必陽!在宇宙大爆炸後,重陰被打破,星球開始誕生,運氣逐漸形成,生命開始延續。這種從靜到動,從無到有的過程就叫先陰而後陽。

從小的方面說,人類已經認識到了許多微觀世界如細菌、病毒、水分子、原子、中微子等等,但還有許多微觀世界尚未發現或有待發現。這些微觀被發現的叫已知,未發現的叫未知。已知的大白於天下,屬陽;未知的總是朦朧,屬陰。從無知到已知叫從陰出陽,從已知到無知叫從陽入陰。宇宙萬物都是從無知到已知,然後再從已知到無知。所以說任何事物都是從陰出陽,然後從陽入陰。下面再做一個從陰出陽的小實驗。

取一碗涼水(水為陰),放入冰凍室製冷(冷亦為陰,因此成為重陰)。當溫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時,水就會自然結冰(行陰),瓷器就會爆裂,因為冰塊開始膨脹,這叫重陰極化。由此推論,在寧靜黑暗的太虛空中,物質由於受重陰極化影響,不斷冷縮,當凝聚到極限時就會產生不可抗拒的宇宙大爆炸!這就是重陰必陽的典型表現。

2、

陰陽的消長與轉化

重陰極化是個相對理論,嚴格地說它行不通,因為孤陰是不能消長轉化的。

也就是說,要消長、轉化就必須有陽參與,沒有陽,是不能運動的。所謂陽,就是指宇宙爆炸、恆星太陽、流光聖火以及一切陽剛動氣。陽和陰一樣也是相對概念,因為陽根於陰。

陰是形體,陽是氣化;陰是物質,陽是功能。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體就沒有用。宇宙若無星際物質,就不可能產生宇宙大爆炸;星球若無實體,就不可能產生自身運動。所以說孤陽不生,孤陰不化。

陰和陽時刻在轉化,無休止地演變。它從陰出陽,又從陽入陰。從陰出陽者叫陰中之陽,從陽入陰者叫陽中之陰。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合夜之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見《素問·金匱真言論》)

這就是宇宙大循環,這種循環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甲方如果行陽,乙方就必然行陰;甲方如果行陰,乙方就必然行陽。它們永無飽和之日,永無寧靜之時,而且永遠都有缺陷,這種缺陷叫「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而且在不斷地消長和轉化。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任何一方都會出現太過或不及,由此產生了五運六氣。這是生化承製的必然結果,也是宇宙運動的必然規律,這種規律變化無窮,永無止境。

所以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

陰陽學說與現代科學

陰陽學說對我國古代科學、古代醫學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它是最原始、最樸素、最基本的唯物辯證法,是古人認識和解釋事物的說理工具,因此被廣泛地應用於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種領域。

在我國,特別是在《黃帝內經》時代以前,古老的中國人沒有現在的精密儀器,不能用先進科學技術來識別宏觀與微觀,但是他們卻能準確無誤地度量著事物的終始。以天文學為例,西方科學家近代才發現太陽黑子,並對它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而我國早在象形文字時,「日」字的中心便有一點,即為少陰,並且提出了少陰與太陽的表裡關係。

(金文「日」字一種寫法,究竟古人是不是發現了太陽黑子依然是疑問,但是從古人的陰陽學說理論來看,是完全可以認識到的。)

古人之所以能在簡樸的條件下認識和改造自然,是因為他們能正確而有效地應用陰陽五行,用生化承製的原理來洞察事物的形成與發展,用最簡樸、最直觀的邏輯方法來判斷事物的萌芽與歸宿。例如古人用煤炭燃燒的原理來測定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生化與消亡,用離心的運動方式來預測星球與太陽的關係。

西方科學對生命的起源提出了「宇宙大爆炸論」,這是以「陽」為起點的學說。這個學說是富有爭議的,因為它以陽剛動氣為開始。如果這個學說能夠成立,而且準確無誤,那「陰陽」就要變成了「陽陰」。我們應該知道,物質與氣化不同,物質是基礎,氣化是功能,沒有陰性的物質就沒有陽性的氣化,沒有形體的結構就沒有運動的功能。所以說沒有陰就沒有陽,既如此,陽在前、陰在後的學說就很難接受。

陰陽是相互轉化的。甲方行陽,乙方就必然行陰;甲方收縮,乙方就必然膨脹。例如宇宙中的黑白洞,黑洞能將物質吸收,白洞又將物質釋放。有吸收有釋放,才能出現大氣旋轉,才能產生物質運動。有了物質運動,星球才能出現,星系才能誕生,生命才能延續,天地才能形成終始,這就是運氣。所以說運氣不是妄想,更不是唯心談說,它是古人最唯物、最樸素的辯證法,是古人認識自然和解釋事物的說理工具。這個工具它不僅涉及天文地理,而且涉及醫學科學等各個領域。

今天,陰陽五行學說已經被淡化,許多領域的辯證法基本不再延用,古老的中醫學由此得不到完美的解釋,數不勝數的科學謎團也由此陷入困境。例如當代科學已經探明了火星上曾有過山川河流,但找不到生物和水。那麼水到哪裡去了,生物為什麼會絕滅?如果遵照現在科學,這個謎團就很難解釋,至少需要漫長的時間去探索,但如果用陰陽五行的學說來推理,用生化承製的原理來洞察運氣,其結果就會是:昨天的火星就是今天的地球,明天的金星將會孕育生命。當水星上出現生命的時候,太陽系的崩潰已經為期不遠了。

這個結論也許無法相信,但事實證明,在大宇宙中,每一個星球都在運動,每一個星球都有它的物質基礎和氣化功能,這就是它自己的體和用。如果這個體用進入了地球的時針,產生了與地球同步的五運六氣,那得天獨厚的生態物種就會自然形成。遺憾的是這個變化是以億年為單位的,弱小的人類根本不可能耳聞目睹,更別說親身經歷。

今天,人們能用超級望遠鏡和電子計算機來測量時間和距離,但很難預測到幾億年、幾十億年以後的星際物質與現在是否相同,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物的變化與發展均不能貿然地給予肯定或否定。我們既要尊重過去,又要洞察未來,要正確理解理論和實踐的差距,因為探索宇宙和認識事物並非易事,把握事物和改造自然就更為艱難。實踐證明,今天的科學成就或者醫學成果才剛剛問世,明天或者後天就被質疑而推翻,因為它們都存在著「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缺陷。

受時代與悟性的影響,早期的東方科學出現了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早期的東方醫學也提出了五臟六腑、十二經絡,這是早期的東方文化。受條件所限,許多認識長於氣化、短於形跡,甚至摻雜著歷史的糟粕。

西方文化也不例外,「地心論」「日心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直到近代,西方科學率先出現了微觀技術,西方醫學才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它同時又出現了對機械的過度依賴。它長於行跡,短於氣化,從始至終缺乏綜合分析,由此演變出了「頭痛醫頭,足疼醫足」的片面性,中醫和西醫也因此暴露出了各有長短的實際問題。

由於這些問題嚴重地制約著當代醫學發展,因此國家才提出了保護中醫、發展中醫和堅持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但是,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時代的產物,尤其是古老的中醫學、許多基礎理論已經被淡化、失傳,甚至扭曲變形!它不僅很難讓世人聽懂,就連許多專業人士也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更別說讓西方醫學接受。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所以發展中西醫結合就必須首先認識中醫學。只有中醫的基礎理論能讓西醫接受,能讓世人聽懂,才能統一醫學辯證法。因此,重新認識中醫學,重新塑造中醫的說理工具才是當務之急。

5、

直觀認識三陰三陽——太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少陽、

首先取一張白紙,假定為陽,這是一陽。一陽者,太陽也,因為這張白紙小可比作螢火,大可比作陽光。

這就是——「太陽」

在白紙上點一個白點,就產生了陽中之陽,這是重陽。重陽者,陽明也,因為兩陽在合明。

這就是——陽明

再取一張黑紙,假定為陰,這是一陰。一陰者,太陰也,因為這張黑紙小可比作污點,大可比作夜空。

這就是——太陰

在黑紙上點一個黑點,就產生了陰中之陰,這是重陰。重陰者,厥陰也,因為兩陰在交盡。

這就是——厥陰

接下來,把白紙中的白點換成黑點,把黑紙中的黑點換成白點,就成為陽中之陰,陰中之陽。

其中白紙有黑點者叫陽中之陰,是少陰;

這就是——少陰

黑紙有白點者叫陰中之陽,是少陽。所謂少者,又小又少故也。

這就是——少陽

至此,一張白紙產生了二陽一陰,一張黑紙產生了二陰一陽。

三陰三陽的轉化會在後面《傷寒論》部分展開。

1961年,我14歲開始隨舊磁州四大名醫峰峰礦務局總院中醫科創始人柴三綱學醫,聽從師囑,主攻傷寒,後又拜師中醫劉興海,1976年開始寫作。行醫50多年,今已入古稀之年,意將所學理論示人,所經醫案示人。 其中部分書稿整理成冊——《中醫溯源》已經由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