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羅振宇群嘲大會又開始了。

最近和菜頭、劉潤、Spenser等一眾大V紛紛站出來「洗白」羅振宇,黑粉也不甘示弱,這瓜一個接一個,比看明星八卦還有意思。

其中黑得最狠的一句是:

「中年人聽羅胖的跨年演講與老年人買權健的保健品,其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

聽完不由得捂住了自己的錢包,感覺這是攤上大事了啊。

轉念一想,我又不是中年人,而且還活蹦亂跳啊。

把羅輯思維和謀財害命劃等號,這是有多大仇?

我其實一直很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得到用戶。

9102年了,大家都很大方地談論玩遊戲、看韓劇、磕CP甚至約過的X,就是沒人承認自己在學習。

學習什麼時候成了這麼偷雞摸狗的事,以至於只能在收藏夾悄悄進行。

也就是印象筆記公布的2018數據,朋友圈最火話題VS收藏夾最熱收藏:

5月,菊姐VS《記住這1582個字,搞定思維導圖 》;

6月,轉發楊超越VS《如何獨立思考?這裡有一份全指南》;

9月,明星補稅VS《如何真正把你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3000字就給你說清楚 》;

10月,緬懷金庸VS《人生最重要的事: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

學習成了一件「羞羞的事」。

以前有個男孩子看我不愛玩遊戲也不看電視,問平時在家幹嘛?

我支支吾吾,難以啟齒。

後來,後來就成了前男友……

一群人悄悄學也就算了,更魔幻的是,

另一群人熱衷於對他們進行群嘲。

明星開演唱會,五湖四海地追;

郭德綱講相聲,務必坐個前排;

羅振宇做音頻,快跑騙子來了!

真的很有意思,同樣是付費,待遇差別怎麼這麼大?

這屆網友不行,太反智了。——魯迅

罵來罵去不離一個中心思想:

羅振宇的知識付費毫無用處。

怎樣叫有用處?

他們不期待看完演唱會能唱出天籟,不期待聽完相聲能妙語連珠,但期待學完音頻就能升職加薪娶白富美,最好是鈔票長腳跑到屁股後面追,不要停。

羅輯思維確實是一個邪教,教徒是那些黑粉,先把知識付費推上神壇,發現不切實際的幻想得不到滿足,於是使勁把羅胖妖魔化,「這就是個騙局!」

這些個人罵得也很有意思。

1 「太虛了,沒有乾貨!」

微信公號作者「小鹿快跑」講過一段付費經歷: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為知識花費了5000元:在知乎上買了46次講座,花了1500元。

在微信上買了21個講座,花了500元。

參加了一個寫作培訓班,花了500元。在得到上買課程,花了約300元。參加過兩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購買了幾個七七八八課程,花了2000元。一開始,他信心滿滿,期待自己變好。誰知道一年半過去後,「我除了白髮多了幾根、皺紋多了几絲、眼袋多了幾兩外,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生活品質沒有提升,工作沒有加薪,旅遊夢想沒有實現……」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識付費的人所得到的結果。

哇,5000塊=提高生活品質+升職加薪+實現旅遊夢想。

世上還有這種好事?請問在哪裡交錢,我都等不及了。

這麼會用「以偏概全」,有沒有想過到底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

「5000塊不行,看來我得繼續買啊。」邏輯都爛成這樣了,別說是羅振宇,蘇格拉底來了都沒轍。

「學了十多門課程,記了八本筆記,錢怎麼還沒來啊?

你這不就是雞湯、騙局、成功學嗎!

還我血汗錢!」

這屆學生對「學以致用」的狂熱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

餓了,點個外賣,馬上就要吃飽;

忘帶鑰匙,找開鎖王,一秒開門;

窮,知識付費,怎麼越來越窮了?

焦慮,聽跨年演講,怎麼沒有乾貨啊?

什麼是他們眼中的乾貨?

像和菜頭說的,「大概是直接在石油管道上扎個眼兒,然後讓大家排隊拿盆接吧。」

你們可能對羅振宇有什麼誤解,對知識付費有什麼誤解。

他又不是上帝,也沒發明人類知識共享的晶元,往腦子裡一裝,你就啥都懂了。

你把他當成一個愛分享知識的胖子,就沒這麼苦大仇深了。

記得一個印象很深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得到用戶下單了一本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收貨地址是:四川某山區旮旯X汽車修理鋪的對面……

他可能買了書連塑封都不會撕開,也可能偶爾翻兩頁看看。

但這種「邊緣群體」有機會了解經濟學是什麼,聽聽北大教授的課程,難道不該和成都七中直播課一樣,特別值得拍手叫好嗎?

是,你聽了《北大經濟學》,自己經濟水平也沒啥好轉;聽了《清華管理學》,手底下也沒人可管;聽了《金融學》,兜里也沒多長出幾個鋼鏰;聽了《認知方法論》,認知還始終賴在原地。

這些課程不是幫你跳進財富自由的大門,更像是一扇扇小窗戶。

你在一個黑屋子裡,推開每一扇窗,看見的風景都不一樣。

屋子越來越亮,你可以選擇繼續呆在安全的屋子裡,也可以選擇跳出去逛逛那些特別吸引你的窗外美景。

每天聽本書欄目的定位是「與知識不期而遇」。

現在不都愛說信息過載嗎,這麼多書怎麼讀得完?

很多書沒必要一字一句讀完,你只需要了解個大概,覺得有用、喜歡再找書來讀就行。

這不是一個很高效的信息篩選方式嗎?

你非要說我不聽我不聽,聽二三十分鐘音頻能學到什麼,我就要自己一本一本地翻,那誰也攔不住你。

更逗的是很多人鄙視「二手知識」,我們從小到大學的知識都轉了多少手了?勾股定理是你數學老師發明的?

別看《時間簡史》了,去讀愛因斯坦論文吧,雖然這都不算最「原汁原味」的。

真相是《時間簡史》都看不懂,讀讀物理科普就是極限了。

但那又怎麼樣呢,不是也看得很開心嗎?

不是科普的錯,想通過看科普成為物理學家就是你的不對了。

2 「碎片化學習學不到真知識!」

怎樣不叫碎片化學習?

高考嗎?背一大堆公式和習題,高考結束那一刻殘存的短期記憶,可能是你這一生的知識巔峰了。

大學嗎?教授使勁講,下面睡得香。期末在教室門口隨便拉一個學生,問他這學期課程講了些什麼,基本沒人能滔滔不絕說上十分鐘。

考了這麼多試,畢業還是月薪三千,是不是該讓老師退錢呢?

畢業前學不到知識讓應試教育背鍋,畢業後學不到知識讓碎片學習背鍋。

自己不行老是從外部找理由,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不管碎片時間還是整塊時間,只要利用起來都是好時間。

大家都想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像造一座城。

先有「知識點」,才能構建「知識框架」,最後形成「知識體系」。

就像你要先收集很多很多磚頭,才能建住宅、商場、公園,最後連接整合構建起一座城市。

知識點的收集隨時隨地都在發生,這是個很有趣的過程,你會遇到很多「Aha時刻」,不禁發出一個個「soga」的感嘆,感受到自己視野的狹隘以及這個世界好有意思!

不管看書還是聽課程,都是在收集知識點,而不能期望這麼輕鬆就能建立起寶貴的知識體系。

了解了商業、營銷、財務、管理,就能成為商業大佬了?

不,這才是剛開始,構建知識框架需要往深度擴展,你可以看書、跟人對話甚至親自實踐,消化散落一地的知識點,長成這個知識框架的肉身。

等商業知識框架基本成形,要繼續完善你得學經濟、學金融。

再後來,你會發現什麼商業,什麼金融,這都是在研究人,你得學心理學、學歷史。

等你一個個知識框架建立起來,相互之間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它們每一個都不完美,但都在互相成全,這才是知識體系的建立過程。

我們過於低估了「碎片時間」的價值。

我們的時間已經被摔得稀碎,大部分人每天都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想要更多整塊時間就得犧牲睡覺時間了。

別把學習這件事看得那麼神聖,非要沐浴更衣、正襟危坐才能做,只要有空,就算手邊沒書,拿起手機、kindle就能看,這不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嗎?

而且碎片時間這麼多,不拿來學習,難道鬥地主、刷微博、發朋友圈?

你反對碎片時間學習,那我們能做什麼,你又不說。

碎片化學習可能的最大收益是什麼,學到東西;最大風險是什麼,少轉了很多錦鯉,錯失一夜暴富的機會?

性價比這麼高的東西,被說得一文不值,不是蠢就是壞。

多做這種收益和風險嚴重不匹配的事情,相信概率,想倒霉都難。

3 「他就是個商人!」

除了各種給自己的懶惰無知找理由,還有一個最普遍的罵人句式「他就是個商人」。

有理有據,無法反駁,說得跟「他就是個小偷」一樣義正言辭。

羅振宇本來就是商人啊,不然你以為呢,慈善家嗎?

他曾自稱是個小商販,每天堅持出攤。

得到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個菜市場,把全國各地精選的菜放在一起賣。

我們買菜方便了,也更便宜了。

以前要想聽薛兆豐講經濟學,得先考上北大,這條不實際,直接PASS;或者可以跑到北大旁邊租個房子,冒著被保安趕出去的風險,偷偷溜進去蹭課。

現在打開手機就能聽就能學,價格不比租金便宜到哪裡去了?

「商業化太嚴重了,他就是為了賺錢。」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鄙視商人。

商人當然是利益驅動,你上班不是為了錢,難道為了幫老闆實現他的商業夢想?

我們現在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商業給的。

沒有人能徒手做出一支鉛筆,但你只花5毛錢就能買到。

自給自足的人是最窮的,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最大化提升社會效率。

噴子裡面有一些是看羅振宇賺了很多錢,心裡酸;

剩下的都是心態有問題,不願意為服務付錢。

很多人把商業看作零和遊戲,你賺了就是我虧了。

這個世界上的錢是賺不完的,你不付錢就只能得到更差的服務。

就像教育和醫療為什麼這麼多問題,就因為明明是商品卻不市場化。

醫院挂號費低,經常要整夜整夜地排隊。該醫生收的錢最後讓黃牛賺了,這就是花錢買服務,很多人罵黃牛,那些垂死排不起隊的人可不這麼想。

在哪裡不用排隊?寵物醫院。動物過得比人好,只要付錢就行。

有錢賺,商人才會想方設法提供更好的服務。

聰明人看到這裡能賺錢,也會不斷湧入這個行業,市場競爭會讓服務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低。

羅振宇為什麼能賺這麼多錢?一門課動輒就賣幾千萬。

首先是內容好,授課老師是邀請制,不是誰都能上的開放平台;

其次是競爭少,類似平台屈指可數,關鍵是質量太低。

我不是什麼信徒,也稱不上忠實用戶。

僅作為一個對世界有好奇心的人,得到能滿足我。

我希望羅振宇賺錢,我希望他賺很多錢。

讓更多資金和精英湧入這個行業,提供更好的知識服務。

到時候如果出現更優秀的平台,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背叛」。

寬容一點,199也就兩頓飯錢,覺得有用就買,不愛看就別買,你情我願的事情不必喊打喊殺。

可悲的是,大罵沒營養的都不是營養過剩的人,而是那些營養不良的。

我一點也不想說服任何人,看著這麼多人整天反對這個反對那個,我其實挺開心的。

因為我不關心別人會不會變好,我自己能好就行了。

作者:Giggles

公眾號「做夢才是正經事」

關注我,美少女陪你一起成長~

掃碼關注 一起暴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