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18)上,华为正式发布华为云智能边缘平台(Intelligent EdgeFabric,IEF)Atlas 500智能小站,提供从AI晶元、智能硬体到边缘云服务的全栈能力,为企业带来完整的智能边缘解决方案。

凭借华为30年来深厚的技术积淀,华为在智能边缘领域可以提供从晶元、网路、硬体、边缘云服务、AI全栈一体化的智能边缘产品,帮助客户轻松构建智能边缘。华为云IEF服务与智能小站结合,可广泛适用于安平、交通、看护、安监、无人零售、智能制造等领域,通过云侧推送应用、更新演算法,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软体升级。

华为云BU PaaS服务产品部总经理廖振钦(右一)

华为智能计算业务部 Atlas领域总经理张迪煊(左一)

华为云BU PaaS服务产品部总经理廖振钦表示:

「人工智慧往边缘延伸是未来的趋势,华为云会积极拥抱未来,充分发挥华为软硬体全栈能力以及『云-边-端』三位一体的全栈智能服务的优势,从端到端构建平台、面向行业的深度合作以及开放的生态系统三个方面来加速边缘计算的发展,在智能互联设备带来的数据洪流中为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的边缘计算平台。」

华为智能计算业务部Atlas领域总经理张迪煊表示:

「随著人工智慧的深入推广,传统的算力提供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丰富的应用场景。华为Atlas 500智能小站定位于边缘智能首选产品,通过异构计算、云边协同等关键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性能的智能边缘方案,大幅提升了算力性能并降低延时,是华为「无边界计算」战略的践行成果。华为智能计算将继续聚焦客户需求,提供稳定可靠、性能卓越的AI基础设施产品,帮助客户灵活应对AI业务变化。」

使能AI能力向边缘延伸,满足园区、制造、交通、零售等行业诉求

万物智能的时代,越来越多企业希望在靠近物或者数据源头的边缘侧使用智能边缘服务,让联接更敏捷,业务高实时,减少云和网路的束缚。据IDC研究显示,到2020年将产生500亿的终端与设备联网,其中50%的数据将会在网路边缘侧分析处理。

华为云智能边缘平台IEF通过使能端、边侧的计算资源,将华为云EI服务延伸到边缘侧,将边缘节点智能化。随著连接设备的爆炸性增长,以及用户对隐私、机密性、低延迟和带宽限制的需求,企业可以采用云上AI模型训练、边缘模型推理、预测执行的模式,既满足了实时性的要求,同时大幅降低无效数据上云。

IEF云服务已率先应用到多个场景如智慧园区、工业制造等。在某智慧园区项目中,通过在边缘侧实现视频智能预分析,运用于深度学习人脸检测与人流分析,云端定义大数据流处理、模型训练等,将海量数据本地消化,避免大量数据回传带来的带宽浪费和时延,降低园区运营成本60%以上。

华为Atlas智能计算平台,是2017年发布的Atlas智能云硬体平台的全新演进。面向边缘侧的Atlas 500智能小站基于华为自研Ascend(升腾)AI处理器,是业界领先集成AI处理能力的边缘产品,机顶盒大小即可实现16路高清视频处理能力,相比业界产品性能提升4倍。智能小站适用于交通、看护、无人零售、智能制造等广阔的领域。

持续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繁荣边缘计算生态

2016年11月,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英特尔公司、ARM和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dge Computing Consortium,缩写为ECC),并正式发布《边缘计算产业白皮书》,在业界首次提出「OICT」理念,旨在搭建边缘计算产业合作平台,推动OT与ICT产业的开放协作。

同时,作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alliance)成员,华为也积极参与边缘计算工作组工作。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廖振钦进一步表示:随著智能边缘市场日益蓬勃,越来越多企业希望投身到智能边缘领域。我们将启动两大计划:

1.计划开源边缘侧软体, 便于开发者对Runtime进行定制和裁剪,降低边缘的使用难度;

2.第三方设备"兼容性认证"计划,通过标准化设备定义和接入方式,快速对接各类边缘硬体设备。希望与合作伙伴和ISV共同繁荣边缘计算生态,加速智能边缘产业创新。

目前智能边缘平台IEF已在华为云邀测,并将于10月30日正式公测上线,欢迎各个行业的伙伴使用,敬请期待。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华为云」公众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