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钟击鼓,是我国自古以来的计时方式。古人将一夜分为5更,每更为1个时辰,1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

从19时开始,是起更(也叫定更),随后一次类推,到凌晨3时是五更,5时为亮更,表示天已经亮了。

每当到了起更时分,就会先敲鼓,但由于鼓声虽然浑厚,却不够响亮,所以接著就会撞钟。悠扬的钟声,可以回荡到更远的地方,以此提醒人们可以休息了。

随后的2-5更之间,就只会撞钟,而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休息。直到亮更时分,则先撞钟后敲鼓,以此提醒百姓,可以起床了。

在唐代,夜间会实行宵禁,只要鼓声响起,城门就会关闭。第二天亮更时,只要钟声一响,则开启城门。

因为是报时所需,所以每一座城池,都会在它最中心的地方,建造钟鼓楼。为了让声音传得更远,一般钟鼓楼都会修建得特别高,而且钟也是越铸越大。但即使如此,也总有声音传不到的角落,比如乡村、深山等处。

于是,在有寺院的地方,寺院的钟鼓声,既是为寺内僧众而鸣,同时也就自然代替了城内钟鼓声的职能,为禅院周边的乡村而鸣。

不过,如果不幸生活在周边连一座寺庙都没有的地带,那就只能采用更夫「打更」的方式来报时了。

在寺院里,一般都会对应建立有钟鼓楼,而后根据规定的作息时间,定时敲钟击鼓。

不过,寺院里的「晨钟暮鼓」,并非只是早晨敲钟,晚上击鼓,而一般都是早晨先敲钟,而后击鼓。到了晚上,则先击鼓,再是撞钟。

因此,每当晚上,到了僧众该休息的时间,先是一阵鼓声,接著就是钟声响起。

西湖边的"南屏晚钟",指的是净慈寺里传出的钟声。净慈寺内原本挂著的,据说就是一口大钟,声音经南屏山的反射,一起飘向西湖的远处,荡漾在群山之间,连湖东的城区都能听到这禅音袅袅。

由此,在南宋年间,就将这禅院钟声取名为「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更多旅游资讯请关注本号。(图片来源:网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