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西繪畫融入點問題的思考與實踐

作者:李福林

--------------------------------------------------------------

摘 要:我們知道,物體存在於自然世界之中的光影、色彩、體積、動感、質感、視點、距離等等這些西方繪畫語系,以及經過我們中國文化精神層面化了以後的意象,用我們的筆墨語言來闡述,它們的結合點在哪裡?如何進入結合之後的融洽,做到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無疑是擺在我們每一位中國畫學習與創作者面前理論和實踐中難度極高的課題。

關鍵詞:中西繪畫 融入點 思考與實踐

--------------------------------------------------------------

一、難題之難在於融入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的文化傳統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傳統是科學化的傳統,故大到天體,小到粒子,西方人把宇宙已經分解得很細。中國文化卻注重模糊的感覺,他們把宇宙概括為一個「道」字,昌從本質上總結宇宙自然生成、發展的規律。中國的所有藝術,無不圍繞著這一虛無的觀念展開著、發展著。因此,中西繪畫是在完全兩種不同文化語境之下,產生的不同的兩大藝術體系。

西方傳統寫實繪畫強調描繪對象的真實、準確,完全是從客觀對象出發,而中國畫的價值不在這兒,中國畫一開始就沒往寫實上走,沒有說誰畫得象才高明,是往寫意的方向走了,畫一條魚並不一定象某種魚,而是具有魚的總體特徵,知道是魚,人們不會過多追究那是什麼魚,畫樹林點很多點,也沒人去追究那是什麼樹。寫意,意是主觀的,把主觀與客觀放在了基本同等的地位。中國畫追求的是筆墨,筆墨從字面理解就是一種工具――毛筆、墨汁、墨塊,其實後來筆墨二字的內涵發生了很重要的變化,越來越延伸、越來越豐富,把筆墨解釋成是用筆用墨的方法,這還不準確,它更深刻的含義是通過用筆用墨所傳達出來的作者的情感和意識,通過筆墨所表現出來的點線(西方叫筆觸)有沒有審美價值,有沒有跟別人不同的地方,到底美在哪裡,追究的是這個問題,並不是某些外行所說的用筆用墨的方法,或者是執筆的方法等。

我們知道,物體存在於自然世界之中的光影、色彩、體積、動感、質感、視點、距離等等這些西方繪畫語系,以及經過我們中國文化精神層面化了以後的意象,用我們的筆墨語言來闡述,它們的結合點在哪裡?如何進入結合之後的融洽,做到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無疑是擺在我們每一位中國畫學習與創作者面前理論和實踐中難度極高的課題。

我們知道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畫繼承、發展中老生常談的問題。同時,也是我四十多年來,一直在繪畫的理論思考與創作實踐中繞不過去的問題。換句話說,我這四十多年都一直在兩者之中,尋找它們的融入點。

我這四十多年來的學習與創作是這樣做的:前二十多年畫了油畫,後二十多年畫了中國寫意畫,繪畫的同時,結合了理論學習。這四十多年毛筆沒有離手,也就是說書法的學習非常重要。細心的朋友欣賞了我的作品之後,不難發現,在我的繪畫作品中,於物象形體的表現形式中求筆墨、求意境、求氣韻、求神似,已經基本上體現出中西繪畫兩者之間很好的融入性。

二、可行性的理論在實踐中得到證明

我認為:客觀事物的品質、數量、以及它們在空間中實際存在那種的距離,是西方繪畫表現手法中的強項,把它們融入到我的寫意畫作品中,也是我喜歡進行的有益探索,更重要的是創作的實踐中,我們不能放棄我們中國畫藝術的根本特色----寫意精神。

原創作品是最好的證明,我相信:它會說話。

中國繪畫中的筆、墨、色藝術語言在作品變化莫測的闡述,可以達到非常豐富的藝術表現目的。

以下我繼續用自己作品中的一些細節(局部)來豐富上面的語言表述,請朋友們用心慢慢地來體會和鑒定。

我想,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僅是欣賞。

圖一

圖二

此二圖的實踐說明,我用西方繪畫的理念,從質量感、空間感、光影與中國寫意畫的傳統用筆、用墨的切入方面,進行了嘗試,表現效果已經達到理想的境界。尤其是圖一中對岩石的質量感、空間感、光影表現,它們形象逼真、即使細節也非常精彩地細緻深入,用寫意手法表現(非用製作的手段),目前,國內尚無先例。

書法的用筆,歷來都是東方繪畫的傳統亮點。它在中國寫意畫的創作實踐中無論是對形體的理解和意會(神似)的表現,都達到了超越于洋人妙不可言的境界。

古人從舞劍、夏雲中都能悟出書法之道,證明了書與畫是相輔相承的、審美是一致的。古人認為,書法能夠傳達聖賢的思想,是一個人的臉面,是必備的,而畫不是必備的。所以,書法比畫成熟得早,書法理論在漢代已經很成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各種書體也趨於成熟。

從明清開始,書與畫的整體形勢發生了變化。中國畫則受外來藝術衝擊比較大,橫向交流比較多,促進了畫的發展,中國畫的手法在不斷豐富、完善。

請大家繼續欣賞下面兩圖。

人體用寫意手法表現,無論從質感、還是形體的嚴謹來說,它們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可以說難度非常大。再加上要求對「書法用筆」的把握和運用,那就是難上加難,尤其是達到最高境界--渾然一體的「神似」。

凡是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們都不妨一試!

三、可持續性的發展將成為下一個突破口

我們知道:融入,確實很難,畢竟是兩大相異的理論與實踐體系,所以此前必須深入地、系統地進入兩者的基礎理論學習。我們也知道,如果僅僅知道它們的一些基礎理論,不參與到兩者的創作實踐中去也是不行的。畢竟,油與水是排斥的。猶如,中醫的經絡系統和西醫的神經系統,都是可以感知的,兩者,卻不能等同。

幾千年來,尤其是近百年來,為此感嘆、為此困惑、為此突圍的,絕對不會是少數的人,我也沒有例外。

我不敢為此而迷惑、困頓,更無權選擇因絕望而放棄,我要更加努力地尋找下一個突破。

四、附:文章局部圖的原作展示

李福林

2015年10月11日

寫於半邊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