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肯定是聰明的,而他們團隊中肯定也是有高人的,因爲這是一個絕妙的計策,絕對是神來之筆,一般人可是想不出來,在努爾哈赤七大恨的時候,並沒有入主中原一統天下之志,但是隨着統一了女真各部落,然而明朝又陷入內亂,在這樣混亂的局面之下,努爾哈赤作爲一代雄主。怎麼可能不動心思?

  如果想入主中原的話,就要解決兩個問題,第1個人口不足,他們的人口並不多,入主中原就像滄海一慄,沒有什麼可能性,第二,就算你入主中原了,怎麼解決後顧之憂呢?

  聯姻這個政策就提出來了,不管是努爾哈赤的權宜之計,還是有高人指點,這都是一招好棋,這個政策是有針對性的,更重要的是他充分汲取了華夏曆史的教訓,出臺這個政策的人,是諳熟了華夏曆史的,華夏一直都是兩個族羣在爭奪資源和主導權的歷史。中原的農耕民族和漠北的遊牧漁獵民族,兩者反覆爭奪又不斷融合,農耕民族有封狼居婿,遊牧民族也可以打的進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遊牧民族都是一家,漠北的遊牧民族和東北的漁獵民族雖然並稱,但實際上,這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入主中原的胡人,不論是五胡亂華的鮮卑,還是北魏的拓跋。就是後來的遼金,其實都是白山黑水的東北漁業民族,儘管草原遊牧民族豪強不斷,像什麼匈奴人突厥等等,先後威脅中原,但真正入主中原的漠北民族卻只有蒙古一族。

  而在這些入主中原的外來人民,最終都被草原興起的那些部落抄了後路,不得不漢化,整個民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比如說北魏入主中原,孝文帝大力推廣漢化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因爲仰慕漢化,但實際上,這個原因佔比重到底多大其實也不好說,畢竟當時他們的後路,已經被新起的柔然給佔據了,退往草原已經不可能,在這個時候保持自己的治理體系生活習慣,也沒有什麼必要了,也就是說後路斷了,你只能往前走。孝文帝纔沒辦法,只能遷都洛陽,試圖穩定中原的統治。

  而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他們對於這種事情肯定也是知道的,早就和蒙古部落有聯盟。雖然這個聯盟剛開始只是權宜之計,但如果想入主中原,這個就是要放到絕對的高點而言,這就是他們的國策,一方面滿足了女真人數的不足。另一方面還可以維持漠北的影響力。

  他們已經有了足夠的人口,入主中原已經不存在人口不足的問題,而滿清通過全盤接受漢族的統治結構,全面接受華夏文化,和士大夫合作又解除了漢族的抵觸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