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隨着ONE交付到普通用戶手裏,圍繞着理想的問號和歎號也會越來越多,這是連特斯拉都繞不過的歷程,那就讓我今天來開個頭吧

  我老家常州,所以當我郵箱裏看到“探訪理想常州基地”的字眼時,最初的想法是終於有了個因公探親的理由。參觀工廠嘛,可能又是一個新勢力造車的噱頭,給幾個鏡頭應付一下就行了。

  但這次,我承認是我小看了“理想”,又或者說是我小看了“李想”。

  當我在常州南郊的開發區花了3個小時,步行將近3公里,把“理想”廠區的衝壓、焊裝、塗裝和總裝車間走了個遍,又在2公里的試車跑道上感受了3圈,最後還見證了李想揭開了自己的“理想”時……一堆歎號和問號已經把我急着回家的心思給砸沒了。之前不假思索的就把理想ONE給劃歸到新勢力造車的圈子裏,認爲不過又是一次融資的遊戲,但看着面前李想的“理想”,又總覺得不該是那麼回事兒。

  看完實車,愛下結論的我竟無從判斷,只能用以下的歎號和問號,來記錄我對“理想常州基地”和理想ONE的印象:

  這竟然是個完整的汽車工廠!

  請不要嘲笑我的第一個感嘆號,只要你走完這一遍,也會有一樣的感覺。不是因爲理想的工廠有啥不一樣,正是因爲它和我曾經參觀過的無數傳統汽車工廠太一樣了。這哪是新勢力、互聯網造車啊!四大車間一應俱全,機器人、舉升機、龍門架……要說這裏馬上能下線大衆、通用的燃油車,我也覺毫無問題。

  在我的印象裏,中國新勢力造車要麼是代工、要麼是集成啊,搞了這麼一套複雜完整的製造體系,李想看來是真有一顆造車的心,而且還特別執着。工廠投資多少,李想並沒有透露,一句我們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公開,就滅了不少財經媒體探究的心。我自己以一期10萬產能和工廠現有的規模來估算,30億以上的投入是必須要的,這個數字也符合之前“車和家”階段B輪融資的金額。

  如今這些可能來自互聯網的熱錢,已經變成了重到不能再重的廠房和設備資產,相比於代工模式的蔚來,李想面前的路似乎也就只有把“理想”造好賣好了。

  關於理想的動機,他昨天的回覆很直接:IPO?我已經有過一次了,這次還沒想。

  自動化當然好,但工人呢?

  昨天的工廠參觀,理想很大方,不僅開放了總裝、焊裝、衝壓車間,甚至還把一般車企不輕易對外的塗裝車間也解禁了。一圈走下來,各路工段長兢兢業業的介紹裏,聽到最多的是“自動化”三個字,提及最多的是寶馬、沃爾沃兩個品牌,據說理想的很多工藝和他們同款,最長知識的是各種配套商的名字,一路下來,就摸熟了全球汽車供應鏈的頂端。

  但是,這些本來應該很有存在感的標籤卻無法解釋我的疑問,可能是之前參觀過豐田工廠洗腦太深,我始終不認爲一個自動化率哪怕百分之一百的工廠,就能造出完美的汽車,豐田工廠裏那個有人字旁的“自働化”纔是精髓。但可惜不知道是理想工廠因尚未開工,工人沒到位,還是爲了迎接參觀,讓師傅們放了假,總之,昨天這一路走來,的確沒見到幾個工人,再加上講解員不斷強調的自動化率,你會產生這是一個未來無人工廠的錯覺。

  而事實上,我聽說理想迄今爲止,已經在流水線上生產製造了超過200臺的試作車,那也就意味着工人們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就位了,其實,與其讓我們看那些冷冰冰,身價上百萬的機器人,我寧可和一線的工人師傅聊兩句,他們的態度才代表了理想的實力和將來。更何況,身爲常州人,我也得關心一下理想工廠給家鄉帶來的就業嘛。

  除此以外,那些用寶馬、沃爾沃,巴斯夫、德爾福來給自己貼標籤的表態也多少顯得有些不自信,既然有了這麼像樣的工廠,準備下定的用戶爲的也不是這些牌子,而是只爲了那輛叫“理想ONE”的車啊。

  燃油發電機的轉化效率竟然這麼高!

  這個感嘆來自於一組算術題。昨天發佈的理想ONE是款增程型電動車,800公里續航,45升郵箱搭配40千瓦時的電池,數據驚人。

  但既然是增程式,難免就要遇到車內能量轉化的問題,汽油的熱能到動能,動能到電能,電能再到動能,沒毛病吧。鑑於之前也開過同是增程式的BMW i3和雪佛蘭沃蘭達差強人意轉化效率,就無聊對理想ONE的官方公佈數據做了一輪計算,來對標一下普通燃油車的油耗看看,下面就是應用題:

  按照理想的官方說法,這套來自東安動力1.2T的小型汽油發電機的發電效率爲每升3度電,而理想ONE的電耗爲百公里20度電左右,假設把電池拿掉,所有的汽油發的電都來驅動馬達,大概可以換算出理想ONE的所謂“油耗”竟然只有6.7L,這可是一輛中大型SUV啊!這麼計算可能不太科學,那就換種方式,去掉自帶40千瓦時電池組帶來的180公里續航,45升郵箱能給理想ONE增程超過600公里,這個燃油轉化效率已經高到驚人,目測至少在95%以上,怪不得昨天東安動力股票漲了6.17%。

  既然增程這麼牛叉

  爲啥寶馬和通用都放棄了?

  這個問號很自然會緊接着上個歎號產生,增程式電動車大家都玩過,既然已經又能用電,還能又長續航,寶馬和通用中途放棄就顯得有些詭異,至少我不認爲他們的研發能力會比理想弱。這個問題理想現場一位工作人員給出了他的回答:雖然增程混動不是什麼最新科技,甚至已經是一項“老技術”,在重機領域都很普遍,但理想的增程研發就強在了能量的分配管理上,系統這麼高的轉化效率就是證明,這還真不是誰能輕易抄襲走的。

  至於其他品牌爲啥不繼續增程,可能是和他們最初的定位有關。既然從一開始是把增程定位成純電的過渡,那麼就不會在上面有太大的投入,一旦電池密度稍微上去一點,就立刻轉向了。但理想從來沒把“增程”當作過渡,而是定位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就自然會有投入,也就會有產出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揣摩的答案更簡單,寶馬、通用研發電動車的第一齣發點是環保,是消滅排放,那自然能不燒油就儘量不燒油。但到了咱們國內北上廣,是牌照第一,續航第二,能把兩者結合起來那就是最佳選項,至於是不是有排放,基本上沒人在乎,再說增程電動車都進了國家產業政策,那就更有存在價值了。更何況,理想ONE單靠充電的180公里的續航,應付城市通勤也綽綽有餘了,不僅沒排放還沒有續航焦慮呢。

  同樣油耗,

  爲什麼我不買日系油電混合動力?

  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我特敬佩的一位汽車專家前輩。他是從一筆經濟賬算起的,撇開可以忽略不記的充電費用,以加45升油開800公里算,差不多油耗在5.6L左右,但現在同樣油耗的豐田或本田混合動力車,一箱油還能開900公里,技術還特別成熟,用戶爲什麼不選他們呢?

  這個問題我倒是有個很簡單的答案,理想ONE能在北京上海上新能源牌照啊!日系混動雖然強,但就是缺了那個插頭。但這個問題也剛好看出理想ONE的產品定位還是很牛逼,它不僅會和蔚來ES8這類高端電動車競爭,甚至還能搶奪混動車甚至燃油車的市場,一靠牌照、二靠續航,至於車身上下豪華的配置和四塊屏幕,自動輔助駕駛等對目標用戶反倒不那麼重要,當然,32.8萬元的補貼後車價給料還是很足的。

  所以只要常州工廠產能跟上,李想會對明年底前10萬臺的交付信心並不是盲目樂觀。

  從昨天開始,理想ONE就已經開啓網上預定,今年下半年就能開始交付,李想說會讓他的員工中高層以上每人必須買一輛,這個我相信,但我也更相信隨着ONE交付到普通用戶手裏,圍繞着理想的問號和歎號也會越來越多,這是連特斯拉都繞不過的歷程,那就讓我今天來開個頭吧!

  沒有定論,我只想說“理想”,比國內別的電動車有意思。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