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心存大我、身许家国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始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正是无数共产党人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才使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

  《孟子·离娄上》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在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里,家与国始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审视这条精神谱系时,能够清晰发现,无论是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还是济世救民、匡扶天下,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怀始终同频共振、相映生辉。

  古往今来,一代代志士仁人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以家庭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竭诚担当,勤笃作为。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对国富民强的殷殷之望,集中展现为浓烈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江河,滋润着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舍小家为大家、以身许国报国,既是古代先贤孜孜不懈的追求,也是无数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使命担当。李大钊被捕后,面对绞刑架面不改色:“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秉持科技报国理想,“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心存大我、身许家国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始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正是无数共产党人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才使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

  对比这些楷模的光辉事迹,那些淡忘初心、背离信念的党员干部应当感到羞愧。有的党员干部将爱国奉献说在嘴上,心里却斤斤计较一己私利;有的多干一点工作就叫苦叫累,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还有的取得些许成绩就妄自尊大、摆起谱来,忘记了组织的叮咛和人民的期待……他们“以身相许”的不是党和国家,而是个人的权力、名利、地位。

  爱国,是一种深沉、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而且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需要用热血绘就、用奋斗书写。至于该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广大党员干部当牢记嘱托,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始终对党忠诚,坚持人民至上,时刻惕厉警醒,将立身养德的坚守、立志报国的追求融入血液、付诸行动。(王李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