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烏鴉上尉

最近,劉德華因為一個視頻

被香港人罵了一頓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事情是這樣的:

香港的房價不是太高了嗎

大家都住不起好房子

所以政府最近準備填海造陸

給大家蓋房子

10月2號,「團結香港基金」

還發布了一條支持填海的短片

這個視頻的旁白是劉德華配音的

然而,有很多香港人

不同意這個填海造房子的計劃

就開始噴這個項目

劉德華是配音的

他們就連劉德華也一起噴了

香港的房價

上尉一直非常關心

因為,中國內地的房地產模式

就是照搬香港的模式

如果我們不加以調整

香港的現狀

很可能成為我們的未來

現在,香港的住房條件是什麼樣的呢?

在香港買一套房子

難於上青天

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

只有20平方米

對於香港的絕大多數人來說

他們沒有自己的房子

他們只能住在

面積不超過4平方米的棺材房

除了一張牀以外什麼都放不下

他們只能住在

鐵絲圍起來的籠屋

連做人的最後一點尊嚴也沒有

而且,就這樣的房子

一個月的租金也要2、3000塊

雖然政府有物美價廉的公屋

提供給中下層老百姓用

但是數量非常少

想要住上,不光要符合嚴苛的條件

還要耐著性子等

在香港,大家為了爭取到一間公屋

簡直要擠破頭

然而,在房價如此之高

住房如此緊張的情況下

香港竟然還有70%的土地

根本就沒有開發!

香港有近500平方公里的綠地

就這麼閑置在那裡

很多人肯定納悶了

為什麼大家都住得緊巴巴的

怎麼還會有這麼多土地沒開發?

要說這個原因

上尉要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個因為房子自殺了的故事

這個自殺的人姓黎,香港人

2003年,他在自己的屋子裡自殺了

屍體放了足足5天

直到臭味讓鄰居受不了了

警察才上門發現了他

在黎先生的口袋裡

警察找到了一張離婚協議書

還有一張銀行的通知單

黎先生的死

是因為香港房地產的泡沫破了

房價大跌

他又失去了工作

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

那麼,香港的房價為什麼會漲?

漲了之後又為什麼跌?

我們還要從香港的房地產政策說起

香港的房地產政策

是我們內地一直以來學習的對象

在香港還沒回歸的時候

香港是英國人的殖民地

按照英國人的規定

殖民地的土地都是英國皇室的

其他人不能用

但是,港英政府當時很缺錢

他們想把土地賣出去掙錢

這怎麼辦呢?

於是,政府出臺了一個模式

對外出售土地的使用權

但是不給永久產權

而這個土地使用權

當時都是99年

現在一般是50年左右

因為英國人賣地就是為了賺錢

所以不能一下子全賣

這樣地就不值錢了

所以,英國人還限定了數量

每年就賣那麼多

一點一點地賣

這樣一來,土地只有使用權

沒有永久產權

同時每年的土地總數還有限制

於是,土地成了稀缺資源

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到了20世紀40年代

解放戰爭的時候

有一大批人湧入了香港

1946年的時候

香港也就60萬人

到了1949年的時候

香港足足有186萬人

1959年的時候

這個數字飆到了300萬

圖:香港人口增長

一下子多了這麼多人

大家都要住房子的啊

土地又是稀缺資源

很多人發現了其中的商機

於是,房地產商應運而生

著名的李嘉誠,正是在58年前後

開始投資房地產的

本來,房子是拿來住的

不是拿來炒的

但是香港的房地產商入場後

就創造了一個玩法

在房子還沒有蓋好的時候

就提前把房子賣出去

買房的人只要花很少的錢

就能拿到「房屋認購書」

因為這筆錢很少

原來500萬能買一棟樓

現在能買十幾張認購書

然後,買到認購書的人

可以再把認購書轉手賣出去

賺中間的差價

大家都稱之為「賣樓花」

在這種玩法下

房子不再是拿來住的

而是一件穩賺不賠的商品

今天買了,明天倒手賣掉

馬上就能賺一大筆錢

因為這個原因

房子的價格越來越高

炒房的人越來越多

1985年,香港要回歸了

《中英聯合聲明》裡面有個規定

1985年5月27日到1997年6月30日

香港批租土地的年限

不能超過2047年

而且每年賣出的土地

不得多於50公頃

這個規定本來

是防止英國人在香港回歸這段時間

亂賣土地搞事情的

但是,對這些地產商來說

他們找到了哄擡房價最好的藉口

從那以後

香港的房價就像坐了火箭一樣

一路升上太空

在10年時間裡

香港的地價上升了足足20倍!

1997年的香港

成了房地產商的天堂

所有人都在談論房子

就像討論一件衣服、一雙鞋子一樣

電視裏、大街上

你隨處都能看到勸你買房子的廣告

在房地產商的忽悠下

房價是不可能降的

這輩子都不可能降的

買到就是賺到

買到就能升值

明明房價已經突破天際

隨時有破滅的危險

大家卻依然相信房地產商說的

「大陸一定會接盤的」

他們自己哪怕省喫儉用、

哪怕節衣縮食

也要拿錢出來供養房子

有的樓房還沒有蓋好

就被倒過來倒過去

轉手了十幾次

有的地產商為了顯擺

開著直升飛機帶人去看房

黎先生就是這個時候買的房子

1997年初的時候

黎先生剛剛升職加薪了

正是春風得意

恰好,他一直對自己

45平方米的房子不滿意

於是,他就去排了一晚上的隊

買到了一個深水灣103平方米的房子

雖然這個房子是窪地上的房子

看樣子就很不靠譜

但是在房價飆升的當時

黎先生根本就沒想那麼多

他只知道自己有房子了

而且還在不斷地升值

自己的未來一片光明

誰都不會想到

1997年房價到頂後的故事

是連續6年的暴跌

圖:香港房價和經濟變化曲線

因為,亞洲金融危機來了

當時的香港有大量的外資

他們一手炒高了房價

金融危機開始之後

外資迅速撤離

香港經濟遭受重創

因此,房價的泡沫就此破裂

房價一跌再跌

短短几年時間

房價一口氣跌了70%

哪怕是有錢人

也在這場風暴中

遭受了慘痛的損失

大家都熟知的張衛健

就是在97年房價最高的時候

把所有積蓄投進去買了一層樓

想靠房子養老

結果房價雪崩

他一下子成了窮光蛋

最慘的時候

張衛健的全副身家

甚至不足2000元

後來,張衛健拍了六七年的戲

才把自己的債務還清

圖:輸到媽媽都不認識了

當時有一個著名歌手

叫做姜育恆

代表作是《再回首》

大家肯定都聽過那句:

「再回首恍然如夢~

再回首我心依舊~」

他也在香港房價暴跌中損失慘重

8年唱歌賺的錢都付諸東流

不得不重新出來唱歌賺錢

對於這些明星來說

損失已經十分慘痛了

對於黎先生這樣的中產階級來說

這段時間簡直是晴天霹靂

因為,他是在房價最高位的時候

用貸款買的房

而且,當時的房地產商

為了吸引大家買房

允許以極低的首付買房

甚至首付都可以用貸款

黎先生買的時候

選擇了5%首付

剩下的95%都用貸款付

到最後,這套722萬的房子

他總共花了不到80萬

其餘的667.8萬,全部是銀行的貸款

每個月,他需要還2萬的房貸

簡單點說

黎先生就是在錯誤的時間

以容錯率極低的方式

買了錯誤的房子

現在,房價暴跌了

黎先生手裡的房子

連300萬都不值了

然而,買房時的貸款還是要還的

黎先生一下子

從中產階級變成了負資產者

最絕望的是

因為經濟危機的影響

很多企業都經營不下去了

必須要裁員

對於這些身背幾萬房貸的人來說

失去了工作

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還貸的能力

這是滅頂之災

2002年的時候

有人去香港

碰到了一個叫做阿偉的司機

他和妻子40歲了

沒有孩子,只養了條狗

阿偉告訴他說:

「我為什麼不養孩子呢?

因為生了孩子他也買不起房子

不如別讓他生下來受苦」

「我一直忍忍忍等等等

到97實在熬不住了

沒想到就接了最後一棒」

「先生你讓我怎樣加班

怎樣罵人發脾氣都可以

我只求你不要把我炒魷魚

否則我就真的沒有活路了」

於是,他們每一天

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生怕什麼時候

一張離職信就能讓自己陷入絕境

但是越是怕什麼,越是來什麼

2003年11月

黎先生還是收到了離職信和補償金

很快,離職的噩耗擊潰了他的家庭

妻子和他離婚了

同時,銀行還給黎先生髮來了通知

讓黎先生在一週之內

補繳330萬現金

要不然銀行就要收回房子

拍賣掉補償損失

四面楚歌

在那時的香港

像黎先生一樣的「負資產者」

超過了10萬人

有很多人說

這些負資產者只有兩條路:

要麼申請破產

要麼燒炭自殺

萬念俱灰的黎先生選擇了後者

黎先生的死,並不是個例

從1998年到2003年

足足有320個人

選擇了燒炭自殺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

當時的香港特首董建華

提出了一個「八萬五」計劃

這個計划具體來說就是:

每年建設8萬5千棟房屋

給香港中低收入的人羣住

爭取在5年之內

解決70%市民的住房問題

這本來是一個好政策

能讓底層的500萬人享受到實惠

然而,它出來的太不是時候了

對於這些因為房價暴跌

已經是負資產的中產階級來說

每年多出來8萬5千棟房屋

必然導致房價進一步下跌

他們的損失就更慘重了

於是,他們憤怒了

正好,房地產商們

也不希望房子降價

自己的利益受損

於是,他們趁機鼓動大家上街遊行

抵制這個項目

2003年7月1日

50萬香港人上街遊行

抵制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

他們要求房價不能再跌了

他們要求房價回到1997年的頂點

我不管這個高價是不是合理

但是我是這個時候入的

我自己的利益

一分都不能損失

至於高房價會不會堵死香港的未來

會不會讓底層那500萬人

過得生不如死

誰在乎呢?

我自己過得好不就行了?

而八萬五計劃真正幫助到的

那些還沒有房子的人

那些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的人

他們沒有話語權

他們也沒有站出來支持董建華

很快,迫於巨大的壓力

八萬五計劃被腰斬

董建華因為「健康原因」下臺

從此之後,也再也沒有人

敢多造房子解決住房問題了

只要你敢提

房地產商會阻撓你

買了房子的人會挾持輿論懟你

所謂的「環保主義者」會來抗議你

總之,誰要敢多造房子

讓房子降價

我就跟誰拚命!

比如大片大片的綠地旁邊

就有很多居民區

但是,因為買了房子的人

不希望自己的房子降價

他們絕不允許政府

開發綠地再蓋房子

綠地只能閑置

於是,香港的房價

就出現了極其魔幻的一幕:

所有人都認為房價只許升不許降

明明有大片的土地

卻一直沒有開發

任憑房價一路漲漲漲

一直持續到現在

高得離譜的房價

造就了現在香港畸形的現狀

年輕人手裡的錢

被房子牢牢地束縛住

嚴重限制了香港的發展

現在,除了金融和房地產之外

香港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現在香港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想要解決住房的問題

怎麼解決呢?

政府既怕房地產商

也怕已經買了房子民眾的輿論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

他們是絞盡腦汁

盡量不觸犯到這些人的利益

最終,想來想去

他們只能提出了這個填海計劃

在大嶼山東邊填海

造一個人工島出來

然後在這個島上蓋房子

如果計劃成功的話

那麼可以多出1700公頃地

可以造出供70-110萬人居住的房子

為了推行這個計劃

政府做了一個視頻宣傳片

請了劉德華來旁白

劉德華是從底層走出來的天王巨星

他很清楚香港的現狀

所以,他才願意給這個視頻做旁白

想要房價降下來

大家都能有房子住

老實說

這個計劃不是完美的

有很多問題

比如耗資太多、時間太長

填海、建基建、蓋房子

前後不光需要巨額的資金

還需要10多年的建設

不光要花掉香港很多納稅人的錢

還只有香港的下一代人

才能享受到這些房子

在這段時間裡

有太多太多的變數了

可是對於那些

被房地產商鎖死了的選擇來說

這還算有點希望的一個

但是,反對的人和少數網民

就揪住這些缺點

攻擊劉德華

說劉德華是受了金錢的誘惑

說劉德華支持的計劃

是在「沉迷基建、倒錢落海」

甚至有人指責說

「這是在破壞海洋生態」

香港想做點造福普通人的事

依然困難重重

不知道這次的計劃

最後能走多遠

其實,不只是香港

我們內地的情況也非常相似

要徵房產稅了

就有人抵制,說徵了也沒用

把房產稅一拖再拖

這段時間,碧桂園、萬科、恆大

都開始降價了

已經買了房子的人

就覺得自己虧了錢

開始打砸售樓處

要求退房、還錢

在房價要大變動的將來

也許我們也會碰到

類似董建華、劉德華這樣的人

有了香港的前車之鑒

我們的房地產

究竟會走向何方呢?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