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2世紀,波羅的海南岸尚未基督化。羅馬教宗為了將該區域納入天主教勢力範圍,發動了「北方十字軍東徵」。

兩支以德意志人為主體的騎士團相繼成立,分別是條頓騎士團、寶劍騎士團,共同完成了這次遠徵。1236年,寶劍騎士團被併入條頓騎士團,從此又被稱為利沃尼亞騎士團。而條頓騎士團及其支部利沃尼亞騎士團所控制的政權,史稱條頓騎士團國(Deutschordensland)。

古普魯士、立陶宛、利沃尼亞地區

1193年,教宗塞萊斯廷三世,發布了針對波羅的海南岸蠻族的十字軍徵召,史稱「北方十字軍東徵」。

1198年3月5日,條頓騎士團(Deutschorden)成立於巴勒斯坦的阿卡(Acre)。

1199年,不萊梅大主教哈特維希二世,依據前述教宗詔書,指派主教阿爾伯特遠徵波羅的海南岸。

1200年,阿爾伯特攜帶23條船和500個軍人在於道加瓦河(Daugavpils)河口登陸,該片區域被稱作「利沃尼亞」,包括了現在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1202年,阿爾伯特所部成立寶劍利沃尼亞兄弟騎士團(Schwertbrüderorden,簡稱寶劍騎士團)。

1204年,教皇諾森三世批准了寶劍騎士團的建立。寶劍騎士團開始針對利沃尼亞地區武力傳教。

1225年,教皇特使摩德納的威廉(William of Modena)來到利沃尼亞。他將被寶劍騎士團征服的土地分成三部分,教會領地(里加、庫爾蘭、多爾帕特、厄塞爾-維克)、丹麥治下的愛沙尼亞公國、寶劍騎士團治下的其餘領土。

利沃尼亞

1226年,條頓騎士團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達成協議,獲得古普魯士聚居區的所有貴族特權。古普魯士部落既不是德意志人,也不是斯拉夫人,後逐步融入德語族羣,日後的普魯士王國借用了他們的稱謂。

古普魯士 部落分佈圖

1230年,波蘭的康拉德公爵(Konrad von Masowien)此時為條頓騎士團的一員,他和條頓騎士團簽訂的條約,承諾條頓騎士團征服庫爾蘭(Kulmerland)後,能以此為封地。

庫爾蘭地區

1231年,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西南建立了據點。

1234年,教皇格利高裏九世(Gregor IX)頒布了黃金詔書,承認條頓騎士團對其征服的土地的所有權。

至此,條頓騎士團在波羅的海南岸的領土權益得到了教廷、神聖羅馬帝國、波蘭康拉德公爵三重背書。

1236年,寶劍騎士團蘇勒戰役被薩莫吉希亞人擊敗,倖存的騎士團成員被併入條頓騎士團,從此又被稱為利沃尼亞騎士團。而條頓騎士團及其支部利沃尼亞騎士團所控制的政權,被稱為條頓騎士團國(Deutschordensland)。

1260年 條頓騎士團徵戰圖

1260年,條頓騎士團國治下的利沃尼亞,此時其中間雜有教會領地,愛沙尼亞公國由丹麥統治。

條頓騎士團治下的利沃尼亞

1268年,騎士團被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在拉克韋雷戰役被擊敗,條頓騎士團停止東進。

1285年,條頓騎士團征服古普魯士部落全境。

1291年,巴勒斯坦的阿卡陷落,條頓騎士團遷都威尼斯。

1309年,東波美拉尼亞、西普魯士被條頓騎士團吞併,成為普魯士一部分。當年,條頓騎士團國遷都至普魯士馬爾堡。失去出海口的波蘭與立陶宛結成同盟。

1346年,騎士團國從丹麥國王瓦爾德瑪四世買下愛沙尼亞公國。至此,條頓騎士團國完全控制波羅的海東南岸進入全盛期。下圖中,騎士團國境內的空白區域,是各個主教轄區,不受騎士團控制。

條頓騎士團國 疆域圖

而北德意志的漢薩同盟是條頓騎士團國重要盟友,騎士團國通過引入日耳曼法、遵循漢薩同盟條約,吸引日耳曼地區的商人、市民前往南波羅的海地區。低地德語成為了波羅的海南岸的官方語言,日耳曼人成為了主導族羣。在這一階段,騎士團國中里加等城市,加入了漢薩聯盟,成為了漢薩自由市。

漢薩同盟

1409年5月,條頓騎士團控制的薩莫吉希亞爆發起義。立陶宛支持起義,而條頓騎士團以威脅入侵立陶宛作為回應。波蘭宣稱支持立陶宛的立場,並威脅入侵普魯士。

1409年8月6日,條頓騎士團軍隊在撤離薩莫吉希亞後,向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宣戰。

1410年,格倫瓦德之戰,條頓騎士團被波蘭立陶宛聯邦擊敗,高級指揮官全軍覆沒。

1411年2月,雙方簽訂《第一次託倫和約》。騎士團將多布林地區割讓給波蘭,暫時放棄對薩莫吉希亞的領土要求,並且背負巨額賠款(相當於當年英格蘭財政收入的十倍)。為支付賠款,騎士團借入外債,向教堂徵收金銀,並增加轄地的稅負,這成為1454年十三年戰爭的導火索。

1422年的,條頓騎士團國和立陶宛簽署了《梅爾諾海和約》(der Frieden von Melno-See)確立了雙方之間的邊界。這條普魯士和立陶宛的邊界,一直到1919年這條邊界都未曾變動過。是歐洲最持久的畫界條約。

1435年9月1日,利沃尼亞騎士團在帕巴伊斯卡斯戰役戰敗,騎士團被迫與教會領地、自由市進行談判。

1435年9月4日,里加大主教等教會領地的代表、利沃尼亞騎士團和其屬地的代表、里加等漢薩城市議會的代表簽署了利沃尼亞聯邦協議(eiine fruntliche eyntracht)。利沃尼亞聯邦正式成立,利沃尼亞騎士團成為了聯邦成員之一,條頓騎士團也失去了對該地區的直接控制權。

利沃尼亞聯邦

1454年,十三年戰爭爆發。由於條頓騎士團與普魯士市民階層及當地貴族矛盾激化,普魯士地區的市民和當地貴族結成聯盟,史稱普魯士聯盟,發動對條頓騎士團的戰爭。戰爭開始後,普魯士聯盟以將普魯士併入波蘭王國為條件,爭取波蘭支持。

1466年,波蘭、普魯士聯盟和條頓騎士團簽訂了《第二次託倫和約》。條約規定,西普魯士成為波蘭王國的一個自治省,瓦爾米亞大主教區歸屬波蘭王國。東普魯士仍由條頓騎士團控制,但是條頓騎士團成為波蘭國王的臣屬,騎士團的大團長擔任波蘭議會的議員。

1511年,霍亨佐倫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被選為條頓騎士團第37任大團長。

1520年,由於阿爾布雷希特拒絕臣服於波蘭,條頓騎士團國與波蘭之間爆發戰爭,騎士團國被擊敗。

1525年,條頓騎士團團長阿爾布雷希特將其東普魯士領地世俗化,普魯士公國脫離騎士團控制,成為了波蘭宗主權下的公爵國。條頓騎士團此時喪失了最後一塊直轄領土,由昔日的軍事修道會逐步向神羅內部的慈善機構轉型。

普魯士公爵領

至此,條頓騎士團國正式滅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