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鎖甲時代的中世紀騎士,首先便想起的就是他們戴着桶盔、身着戴着罩袍的鎖甲、手握騎槍進行衝刺的樣子。不少人在第一眼看到桶盔的時候都被他奇怪的造型吸引了:凌厲的方形線條透露着威嚴、龐大的輪廓讓人感覺到威壓,狹窄漆黑的眼縫深不可測,散發着冷酷的氣息。

然而,不少愛好者都很奇怪,爲什麼唯有唯有歐洲騎士選擇這種桶裝的頭盔,而非常見的球形頭盔。這要從桶盔的起源說起。

▲12世紀騎士戴的一種開面頭盔

在12世紀的時候,十字軍東徵以及歐洲內部的常年戰亂,讓騎士們逐漸意識到當時所戴的護鼻盔(nasal helmet)以及平頂盔在面對騎槍衝刺、箭矢射擊還有刀劍刺擊的時候,防護力幾近於0。於時在12世紀末期,騎士們逐漸開始在頭盔上加一個鋼製的大面罩,於時便形成了覆面盔(enclosed helmet)。

▲早期覆面盔

這些面罩通常都帶有兩條成直線的眼縫,下面又許多圓形或者其他形狀的細小的孔,用於呼吸。面罩的輪廓成半橢圓型,帶有一定的弧度以符合臉部形狀。這樣的曲面結構,在面對刺擊的時候有機率能偏轉對方的箭頭,但是一旦箭頭或者槍頭卡住孔中就非常危險。所以這呼吸孔在能保證足夠呼吸的情況下都會盡量做小、做少。

▲早期覆面盔

對於當時的騎士老爺來說,打仗輸了被俘沒事,但是自己的命要保住啊。自己置辦盔甲也格外的上心。如果要定製新盔甲,騎士老爺們經常會對鐵匠提出各種要求。得益於這一點,覆面盔在歐洲推廣的很快。

然而在我們會發現,在騎兵混戰乃至步戰的時候,被敵人從側面甚至是後面偷襲的概率非常大。這種只有面罩的覆面盔,後腦、後頸只有一層鎖甲和內襯保護,在面對大力劈砍、甚至是頁錘、鏈錘的打擊的時候十分脆弱。當時的甲匠們想到了一個十分簡單的方法:在頭盔後面再補上一塊鐵板。然而受限於靈活性要求,這塊護頸板還不能做的太大。也只能保護到剛好到脖子的地方。

然而沒過多久,歐洲老爺們就又開始想辦法去催甲匠把覆面盔的防護做的更嚴密,最後將後頸護板和麪甲直接鉚接在一起提升強度,後頸護板也拉長到能保護整個脖子。盔體也不得不做的儘量大以方便活動。

同時,原本的弧形面甲,也變成了帶有一定角度的平板面甲(從俯視角度開看面部基本上是呈錐形的)。這樣的設計能使面甲的等效厚度增加,同時帶角度的面甲上的呼吸孔在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也小了許多。最後演化形成了我們非常熟悉的巨盔的樣子。

▲早期覆面盔(早期巨盔)

從巨盔的產生來看,歐洲的騎士階級自備武備的制度和十字軍東徵等等戰亂,促進了歐洲盔甲的快速發展。巨盔奇特的形狀,也並非憑空而來,研究盔甲的時候推敲他們的演化由來也是十分有趣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Popsicle,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