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6年1月8日上午9時58分,北京305醫院,住院一年零七個多月的周恩來總理,心臟停止了跳動,他合上的眼睛再也沒有睜開。

半年以前,總理的體重就已經只有30.5公斤了。

是日中午11時,中央領導人李先念等陸續趕到醫院,鄧穎超向他們轉述周恩來的三點要求:

一,不保留骨灰;二,後事處理不要特殊,不要超過任何人;三,不要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

到今天,已過去四十三年。

2

周恩來,出生於近代中國最黑暗的時代(1898年),在南開接受新式教育,在日本接觸馬克思主義,回國後參加了五四運動。留洋法國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與我們一般所認為的那個謹慎行事的周恩來不同,他在這一時期是徹底的「暴動者」。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周恩來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因錯誤估計蔣介石而失敗,後又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如果兩次起義有更好的結果,或許他在黨內能獲得更有保證的地位,但失敗讓他成為了一位無畏的戰士,使他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共產主義中。

大革命時期,鄧穎超在廣東難產,嬰兒一生下來便夭折,他們自此失去了最後一次有孩子的機會。但中國的下一代,無數的孩子卻因為他們兩人的犧牲,自由和尊嚴得到了顯著的擴大和提高。

「吾將公之天下,使四萬萬人共得而仆之」。

3

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共產黨,先後出現六次路線鬥爭,周恩來卻能夠屹立不倒,這主要在於他的溫和和務實的作風。

他很少明顯地反對一把手,無論是李立三、王明,還是60年代的毛澤東。他認定自己適合當一個行政領導,往來於多方各派,儘力彌合矛盾,維護團結。

決定共產黨生死存亡的遵義會議上,是周恩來的堅持讓毛澤東獲得了領導地位,毛澤東說,「沒有周恩來,遵義會議開不起來。」

圓潤而不圓滑的周恩來,從不喪失立場和原則,他為了更好的革命前景,而甘當綠葉和嫁衣。

也正是這個「溫和派」,數次挽救了黨。

4

西安事變後的談判,可以說是周恩來前半生最突出的成績。

1936年的12月,周恩來抵達西安時,面對的是極度複雜的國內局勢:黨內和東北軍都有人(甚至有毛澤東)想要處死蔣介石,張學良並沒有做好通盤的打算,南京方面又分為強硬派和和談派,同時封鎖了西北對外傳播的消息,蔣的態度不明朗……

但是,周恩來巧妙地以一個中間人的身份介入,先是說服張楊不要殺蔣,然後同蔣宋談判,拋出主張,讓各方達成一致,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在周恩來的斡旋下,幾乎是空手套白狼式的,把處在重重包圍中的蘇區解救出來,並建立起聯合統一戰線,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甚至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統一戰線更是決定了中國未來的命運。

5

解放後,兼任了十年外交部長的周恩來,外交成績有目共睹。

五十年代最活躍的時候,中國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妥善處理了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尤其是萬隆會議,載入史冊的十項原則,就是在周恩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提出的。

這為中國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六十年代,因中蘇關係惡化和「文革」,兩大陣營都不接納中國,外交進入低潮,而到了七十年代,卻面臨一個重要的當口:倒向美國還是蘇聯?還是繼續走六十年代的老路?

雖然國際上的環境不好,但這裡的困難主要來自國內,要知道,美帝和蘇修都很討厭,被當做是「敵我矛盾」。周恩來硬是拉著幾個已經靠邊站的老帥(葉劍英、聶榮臻、徐向前、陳毅),在毛澤東面前爭取來一個結果:可以和美國聯合。

於是,就有了後面一系列的外交突破。

那些流傳甚廣的段子,動不動就來個「不懷好意的西方記者」,然後周總理「機智的回答」,最後「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實在格局太小,豈能將總理的外交智慧表達出萬一?

就像那些穿打補丁衣服的事例,相較總理卓越的工作成績而言,只是細枝末節而已。

6

但在內政上,二十多年裡總是磕磕絆絆、困難重重。

儘管這位開國總理有著超高的個人魅力與一流的實幹技巧,付出了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與心血,但收效不總是盡如人意。

他殫精竭慮,但很多時候做的不是有開創性的建設工作——不是他不想,是不能——他的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收拾爛攤子上:開國時的經濟恢復工作、「大躍進」後的調整工作、「文革」時期勉力維持國民經濟建設……

這不是什麼人的錯誤,應該說是客觀條件的限制:想要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大國取得巨大進步,一定會遇到極大的挫折。

但最令人驚異的是,他在面對這些挫折時,既沒有撒手不管,也未作出過激反應,只是默默地堅守陣地,繼續工作。

尤其是「文革」,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為忙碌也最為痛苦的時期。年已七旬的周恩來,忍受著癌症和「挨整」的雙重摺磨,要接見那些無理取鬧的紅衛兵,要和「四人幫」鬥智斗勇,要保護那些被打倒的老幹部……

周恩來人生的這一段,可以說是消極的、令人喪氣的, 儘管已經將「鞠躬盡瘁」這四個字做到了極限,但在生命只剩下最後不到兩個月的時候,他還是惦記著讓他內心不安的事情:他在紙上寫下「我是忠於毛主席、忠於黨、忠於人民的,雖然我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我決不會當投降派。」

然而,他終其一生也沒能實現諾言:把中國帶入一個明顯有著更高生活水平的現代社會。但他用血肉之軀,為黨和國家保存下了正義的力量和希望之光。

他心心念念的「四個現代化」,從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被提出,在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再度提上日程,終於在他的接班人及其繼任者們的奮鬥下得以實現。

7

周恩來的崇拜者總是愛說,作為一國總理,他沒有子女、沒有存款、沒有房產,甚至連骨灰也沒有留下。

其實我覺得這樣講不是很好:沒有子女是種遺憾;物質生活不是那個時代共產黨人的追求,但以今日之眼光,貧窮不是共產主義,那些造福於民眾的人,理應過上優渥的生活。

他的骨灰,被分別撒在了密雲水庫、天津海河和黃河入海口——他曾經奮鬥過的地方。對此,這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也做過說明:

「人死後為什麼一定要保留骨灰呢?把它撒在地里可以作肥料,撒在水裡可以做作飼料餵魚,人死後不僅不浪費一寸土地資源,遺體還可以再作一點貢獻。」

人生是一種循環,追求勇敢的人會獲得勇敢,追求忠誠的人會獲得忠誠。我們更應該看到,周恩來畢生的追求,就刻在那枚最後歲月里他最愛佩戴的徽章上——

為人民服務。

8

周恩來很喜歡花:他選了有許多海棠的西花廳作為居住和辦公的地點,還種的有芍藥;1973年秋天的洛陽之行,他看到衰敗的牡丹時說,來的不是時候,明年五一來看牡丹;他和訪華的日本友人也說過,如果來年他還健在的話,一定去日本賞櫻花……

在這位人民總理的心裡,總是有無數個充滿希望的明年,總是有無數尚待綻放的花啊。

(圖片均來自網路)

參考文獻:

[1](英)迪克·威爾遜著,封長虹譯,《周恩來傳》,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3

[2]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3](美)埃德加·斯諾著,董樂山譯,《紅星照耀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4]顧保孜著,《周恩來最後600天》,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影視資料:

[1]電影《周恩來》,1992

[2]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2013

[3]電視劇《海棠依舊》,2016

[4]電視劇《西安事變》,2007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