蟊壤俊?br>

   「如果製造環節出現質量問題,在新的模式下怎麼解決問題?」

   「現在能買到定製的個性化冰箱產品嗎?」

   ……

  6月28日,當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省部級幹部全面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專題研討班上「講完課」之後,他介紹的海爾集團互聯網下的新模式,一下子成為參加研討班學員們關心的話題,大家紛紛提問,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張瑞敏在「講課」中提出,在互聯網時代,產品質量的標準應由用戶定義,企業要生產用戶需要的產品。業內專家表示,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海爾對質量標準的新觀點,對企業的創新發展思路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我剛到海爾的時候35歲,是這個廠的第4任廠長,當時廠裏的情況很差。1985年,我把76臺質量不合格的冰箱集中起來,討論是誰的責任,把誰的名字貼在上面砸掉,『砸冰箱』就是希望喚起全員的質量意識。」當年的「砸冰箱」事件和那把知名的「鐵鎚」,無疑已經成為海爾發展史上的標誌。

  觀唸的改變很重要。張瑞敏傳達的質量觀念是:用戶永遠是對的。從最初的產品質量,到後來率先提出服務質量,再到互聯網時代的體驗質量,海爾不斷探索的就是一直「致力於滿足用戶需求」的理念。在海爾的發展史上,一直堅信用戶永遠是對的,並以用戶需求倒逼企業的改革和提升。在海爾創業早期實施的名牌戰略、後期的多元化戰略及2005年開始的全球化品牌發展戰略,和當前正在進行的互聯網化改革,都是為了滿足用戶在不同時期不斷變化的需要。因此,張瑞敏始終強調不以自己的水平為上限,而以用戶倒逼自己。在產品質量上假如以不變應顧客的萬變,則錯在企業,就難免被市場淘汰。

  如何保證企業能夠及時響應用戶需求?海爾給出了質量新機制——與用戶雙贏的人單合一模式。這個模式不僅獲得了首屆中國質量獎,還入選了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商業案例,成為其最受歡迎的案例之一。

張瑞敏說,通過人單合一模式,海爾將產品在市場上的質量表現及時真實地反饋給具體的員工,自主管理班組的協同則將質量隱患消滅於萌芽中。在人單合一機制下,企業只有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3類人,3類人以並聯生態彼此協作,實現資源、研發能力和客戶需求最優配置,從而自主地為用戶提供產品。而傳統的鏈條是研發流程,產品從提出概念到上市需要經過6個步驟,才能驗證是否能夠廣泛滿足用戶的需求。若不能滿足需求,不被市場認可,則企業前期投入將全部變為「沉沒成本」,增加庫存壓力,降低經營效率。

  在不同的時代,用戶有不同的質量訴求。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中,用戶的質量訴求表現在對全流程體驗是否滿意。這要求企業的研發、製造和市場各環節都要發生顛覆。在研發環節,海爾提出「世界就是我們的研發部」。他舉例說,海爾的創客發現,懷孕的年輕媽媽們提出希望躺著看電視的需求,於是在網路上開放地尋求解決方案,吸引了來自美國矽谷和武漢光谷等全球各地的一流資源,很快,能夠滿足孕婦躺著看電視的「I see mini」就開發出來。在製造環節,則需要實現產消合一,像海爾的天鉑空調,通過眾創定製進行研發生產,所有生產的產品均已經被用戶預訂,銷售環節在生產之前,因而不會產生任何庫存。在市場層面上,海爾正在努力實現「電器」到「網器」的用戶圈,建立創新用戶體驗的社羣經濟體系,從而形成用戶提出意見、小微企業研發生產、用戶反饋意見、小微企業及時迭代改進的正向循環。

  「在新的時代,質量標準是由用戶定義的,這是海爾的質量創新。」張瑞敏表示,當前,我國正在實施供給側改革戰略,生產用戶需要的產品,增加有效供給,提高企業要素生產效率,都是題中應有之義。而海爾由用戶定義質量標準的觀點和措施,無疑為更多企業按照供給側改革的方向進行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也有望成為未來中國製造業企業發展的新方向。

  「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創造顧客。」最後,張瑞敏引用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名言,對海爾創新的「用戶定義質量標準」進行了總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