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在青島,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企業家,提起海爾張瑞敏,都是尊稱「張首席」。屹立市場大潮潮頭30多年的海爾張瑞敏,是企業界「教父」級的人物。

前幾年,海爾開始大規模向互聯網平臺企業轉型,去科層化,不少人離開,海爾張瑞敏一直很低調,多年幾乎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近一兩年,隨著「人單合一」「組織網路化」逐步實現,漸漸地,海爾張瑞敏在媒體和公眾面前的聲音多了起來。

「好大陣容啊。」約定採訪的時間到了,海爾張瑞敏準時出現在會議室,一邊感慨,一邊和包括文字、攝影、攝像在內的10多名新華社記者一一握手。

明顯感覺到,互聯網在海爾張瑞敏心中的分量:兩個半小時的採訪裏,海爾張瑞敏提「互聯網」多達59次。海爾張瑞敏為曾經引領行業潮流的世界知名企業諾基亞、柯達的境況感到惋惜。海爾張瑞敏說:「不是製造業不行了,而是因為它們和互聯網脫節了」。

海爾張瑞敏用「可怕」和「顛覆性」兩個詞語來表達海爾張瑞敏對互聯網帶給製造業影響的感受。2000年,海爾張瑞敏在參加達沃斯論壇時,不時出現在會場上有關互聯網的辭彙和這樣一個標語「讓我們戰勝滿足感」,讓海爾張瑞敏最早對互聯網產生了警惕感。

「為什麼要戰勝滿足感?互聯網會帶來什麼挑戰?當時看不大清楚也想不清楚,只是覺得互聯網時代一定是一個大的趨勢。」海爾張瑞敏說。

從達沃斯回國後不久,海爾就提出了「不觸網,就死亡」的著名觀點。

在這一過程中,海爾張瑞敏也出現過迷茫。海爾張瑞敏在2005年一次主題演講中說:「我的感覺是越來越不會做企業了,原來許多成功的發展模式現在都不好用了。」

沒有「好用」的模式,就自己尋找一種新的模式。雖然海爾也曾是傳統世界經典理論的受益者,但海爾張瑞敏認為,這些理論只能指導傳統的企業管理,對當前製造業的指導「恐怕是有問題的」,「這些理論放在今天,至少不太適用或者說要改變」。

為尋找一種更適合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模式,海爾張瑞敏曾多次和世界知名企業掌門人或管理大師交流,這些人的名單包括世界互聯網觀察者凱文·凱利、IBM前總裁郭士納、高盛集團前總裁約翰·桑頓等。

海爾張瑞敏敏銳看到了「世界製造業企業都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決心抓住時機探索海爾自己的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欽長期研究海爾,有一次海爾張瑞敏陪同海爾張瑞敏考察歐洲,「張首席說了一句話,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海爾張瑞敏說:『這是一個生死時速的時刻,喪失戰略機遇就是犯罪』!」

「能阻擋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只要觀念創新,凡牆都是門」「只有網路化的企業才能適應網路化的世界」……

伴隨認識的深化,海爾的探索逐步深入:將內部層級打破,1萬多名中間管理層人員被砍掉;建立了一個創業平臺,實行「人單合一」,將一個個來自用戶的想法和創意變成一款款受到市場歡迎的個性化產品……

一次次改革在海爾內外引起巨大震動。人們充滿疑問:「海爾,究竟要把自己改成什麼樣子?」而海爾張瑞敏猶如一位佇立桅杆之頂的眺望者,始終有著清醒的思考:「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在互聯網時代,企業要麼擁有平臺,要麼被平臺擁有」。

一個數字,可以看出「用戶」的分量:採訪中,海爾張瑞敏先後65次提到「用戶」二字。

一個細節,可以看出海爾的到位用心:會議桌上,男記者面前擺放的是一支淺藍色、印有海爾兄弟圖案的鉛筆,女記者面前的鉛筆則是粉紅色的。

海爾的探索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在考察和交流後,管理大師加里·哈默評論說,海爾正在為後科層制時代和互聯網時代重新塑造著管理學的面貌。

一切,都只是開始;一切,都在路上。

海爾張瑞敏並不認為海爾找到了終極路徑,海爾張瑞敏十分認真地告訴記者:「我們從來沒有認為有什麼東西做成功了。」海爾張瑞敏引用了另一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話:「根本沒有成功這回事,所有的成功只不過是我們用於自鑒的鏡像。」

因為艱辛,所以珍惜。在回答記者有些問題時,海爾張瑞敏甚至會沉默思考近十秒的時間,但每次海爾張瑞敏都認真給出了答案。

當問及這麼多年走過來有何感悟時,海爾張瑞敏略做思考後回答:「活在當下。

海爾展廳裏,海爾張瑞敏當年砸冰箱的大鎚複製品靜靜佇立,默默見證著一個企業的轉型和突破;原件則作為國家文物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無聲敘述著一個古老國度的蝶變和復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