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參商

  如今,美國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說他獨一無二,是因爲與其他國家相比,它各方各面的競爭力都佔絕對優勢,無可匹敵。這是現在世界的態勢,然而,幾十年前的歷史則與如今大爲不同,因爲那時存在一個可與美國一較長短的國家——蘇聯。

  成立之初,蘇聯的基礎不算豐厚,然而經過斯大林時期以後,蘇聯就一躍成爲世界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儘管蘇聯早就解體,但作爲唯一一個曾與美國爭霸的國家,我們還是難以抵擋它特殊的魅力,尤其好奇它崛起爲大國的歷程,也就是斯大林時代。

  01.“前斯大林時代”的蘇聯

  如果想要知道斯大林時代蘇聯的進步,那麼,就一定要與“前斯大林時代”作對比。

  在斯大林之前,蘇聯並不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高中教科書在講述農奴制改革的時候就曾說過,俄國是“帝國主義國家中最薄弱的一環”,可見前朝給蘇聯留下的底子並不好。

  經過農奴制改革以後,俄國經濟略有起色,然而,不到半個世紀,一戰和內戰接踵而至,這對俄國來說自然是個不小的打擊。

  直到1925年左右,得益於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蘇聯基本完成經濟恢復工作,然而,整體卻仍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2.1%,農業產值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6.6%……機器製造業、冶金、燃料、店裏等部門仍然很不發達,甚至有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根本還沒建立。”

  斯大林從列寧手裏接過來的就是上述這樣的一個孱弱國家。

  02.“斯大林模式”

  抓着這樣一手爛牌,斯大林決心改變。一言以蔽之,斯大林的發展模式就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爲了改變農業國的面貌,斯大林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比如軍工,金屬冶煉,礦藏開採,機器製造等,集中力量爭取早日實現重工業爲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同時,斯大林推行農業集體化,引導農業個體戶合併爲比較現代的大規模農場,提高生產效率。再者,他還制定經濟計劃,盡力使國內發展高效有序地進行。

  這套措施投入使用以後,效用很快就顯現了出來。

  03.“斯大林模式”下的蘇聯

  1932年,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整個國家的工業產量達到一戰前的2.7倍,工業產值增加了234%。與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的1928年相比,蘇聯工業產值在工農總產值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70.7%。

  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以後,蘇聯的“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長1.2倍,工業產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爲17.1%,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77.4%”。放之世界,蘇聯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產值的比例從1917年3%驟升至10%,高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戰爆發以後,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蘇聯,蘇聯的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然而,據戰後斯大林演講,蘇聯從“農業國變爲工業國一共只花費了十三年左右的時間”。這個13年指的就是從一五計劃開始到三五計劃開始的13年,因爲斯大林的集中和果決,蘇聯得以在德國進攻前基本完成工業化。

  基於工業化的完成,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蘇聯才能在二戰中西擊德軍,東掃日本。戰後,蘇聯繼續延續斯大林模式,之後,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蘇聯領導人雖然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一系列反思和改革,但蘇聯與美國抗衡的實力卻始終是斯大林留下的老本。

  參考文獻

  韓佩軒:《“斯大林模式”視角:“蘇聯興衰”的哲學反思》

  翟高源:《斯大林時期蘇聯集權體制的效能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