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題詩考

  張建明

  寫這篇文章也是偶然而起,適逢三月四月桃花開,所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豔粉多姿,很容易就讓人想起崔護的名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話說此詩自1200年前崔護寫出後,傳了1200多年了,此詩所以能有這麼強的生命力被傳1200多年,其它不說,蓋源於中國人的情感基因古來至今是一脈相承的,就是逢春容易傷春,內心感慨“春天啊,春光明媚啊,好個春!啊啊啊,百花盛開,春天真美!”“此生但願與春在,萬物生長又氣和”,感慨還沒感慨完,春天就走到盡頭了,就象豬八戒喫人參果,味道還沒嚐出來,完了!如此就開始傷春了,傷春就是感慨時間飛逝好物不長久,感慨物是人非,崔護這首詩寫出了盤旋在大多數人心口的一種“春逝情懷”,所以口口相傳了1200多年,大家都喜歡。咬文嚼字酸嘰嘰的一些小文人一般都比較喜歡這首詩,主要更是源於這首詩寫出了一種普遍性的小文人求志不可得而只好嗷嗷叫上幾下的自慰心理。扯了這些話,想起文章題目是《牆上題詩考》,“考”哪敢當,題目稍微耍了點噱頭,此文僅止於小談一點“牆上題詩”的軼事。話說,一般認爲,這首詩是崔護尋找去年村莊裏偶遇的姑娘不着,沮喪失落之餘撩袖提筆寫在姑娘家的大門上的,但我以爲,崔護這詩應該和大多數那個時代的“牆壁題詩愛好者”一樣是寫在牆壁上的。只不過詩中有“此門中”幾字,就想當然以爲詩是題在門上的。不過認爲該詩題在門上也不打緊,反正無損此詩意味,我小畫也是畫崔護題詩門上景。

  崔護題詩牆上並非個案,其實古代題詩牆上的詩人多了去了,不信請接着看。有考證,中國古代題詩牆壁的風氣始於兩漢,盛於唐宋。尤其唐宋二代,鄉野酒肆、廟宇客棧的牆壁上題滿了有名無名的官員詩人以及草民走卒的詩句,我們可以想象那時酒店客棧及廟宇驛亭的牆壁上那各體毛筆字層層疊疊擠挨交錯在一起蔚爲壯觀的書法墨跡景觀,按現在的說法,這簡直是一級棒的行爲書法藝術牆,完全可以放入譬如上海的當代藝術館進行展覽!或許有人會說,酒店客棧本來乾乾淨淨的牆壁整天被人亂塗亂畫豈不讓老闆們頭疼氣爆!?其實正好相反,老闆們對此並不以爲忤,他們甚至還特闢題詩牆和題詩板在酒店客棧裏,供南來北往的文人騷客官員們題詩哼哼,雖說未必儘讓無名無籍的客人在所有牆壁上寫毛筆字,但由着在題詩牆和題詩板上寫那是肯定的,估計“點擊率”和“點贊數”不高的詩詞會被老闆們事後粉刷掉,但是時是後“點擊率”和“點贊率”高的詩詞墨跡肯定是被老闆們留着和供着的,有的就脫穎而出流芳百世了,譬如:差不多也是1200多年前,具體年代大體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詩人崔顥來到了武昌的黃鶴山遊玩,其實那時他心情不大好,崔顥也算進士出身,但仕途阻滯,一直做着小官,就常常以遊山玩水排遣鬱悶。那天崔顥登上了黃鶴山上的黃鶴樓,倚欄遠眺,啊,山山水水那個美啊!確實美!要說,崔顥之前寫的詩多浮豔,時人多不以爲然,但這一次不知道咋的,崔顥在樓上轉了幾圈後,靈光大發,馬上命書童磨墨,墨還沒磨好,崔顥就掄起毛筆浸墨,把滴着墨水的筆尖伸向了已經有不少筆跡留痕的黃鶴樓上牆壁,毛筆隨手腕左勾右提筆走龍蛇,稍傾,牆壁上就出現了一首閃耀古今的偉大牆壁詩七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的確如此,此詩題好後,因爲那時也沒網絡也沒微信,估計暫時在武昌黃鶴山周邊的士子羣裏流傳,武昌外頭的人都不知道崔顥在黃鶴樓上寫出了這首好詩。過了些時間,大詩人李白也來武昌遊玩了,他也登上了黃鶴樓,看畢樓外景緻,也想在牆壁上塗幾句讚美此處景緻的詩句,一擡頭,看見了崔顥前腳寫的這首《黃鶴樓》,看畢吟畢,李白放下了手中的毛筆,一聲浩嘆,不寫了,邊人問之,何以不寫?李白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說完,李白遂悻悻離去。但李白終究是李白,過了一段時間,他在這裏餞別一個朋友,估計餞別朋友之前他早已打好餞別詩的腹稿,他或許知道這首行將出爐的詩句是可以和崔顥的《黃鶴樓》水平上抗衡抗衡的,大家或許也都知道了,這詩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曰“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此詩果然是和崔顥詩一等一的水準!我嚴重懷疑這詩當時也是題在黃鶴樓牆壁上的。

  不止李白崔顥,反正唐朝不少大詩人都是“牆壁題詩”的絕對骨灰級愛好者。他們幾乎是走到哪寫到哪,尤其以當時的一對好友白居易和元稹爲此中翹楚。據記載,元稹是“終日不離牆下”,也就是說,元稹愛在牆壁上題詩到了象現在很多人每時每刻不離手機的狀態,以至於史載:那年元稹也是被貶官外放,元稹對此肯定是愁悶得很,也就一路看到牆壁就題詩遣心中之塊壘。巧了,離元稹被貶官沒多久,白居易也被貶官外放了,他就想找他朋友元稹一起發發牢騷,怎麼找元稹的蹤跡呢?白居易就有詩曰:“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壁覓君詩”。也就是說,找到元稹不難,只要每到一個驛亭,看看驛亭處的牆壁上有沒有元稹題詩就可以了,連續着有就是元稹的蹤跡方向,打個比方,如果元稹是從青浦到湖州,那麼他在朱家角、金澤、蘆墟、黎裏,南潯等地的牆壁上肯定就有詩,如這幾個地方都沒有,那麼元稹浪遊的方向就可能是崑山常熟北上方向了!知元稹者,莫如白居易也!

  發現一些能流傳千古的“牆壁詩”多是在主人官場失意後“靈光大發”寫的,蘇東坡的一首牆壁詩也是這樣。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東坡被降職,由黃州貶到汝州,在赴汝州途中經過廬山,東坡就順道遊覽了廬山,廬山遊過,東坡有感而發,想到自己仕途顛簸及人生酬志終究有所常耽此中看不明,便在廬山腳下的一座廟宇牆壁上題詩一首,對,就是這首《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這回就直接點明詩是寫在牆壁上的。

  有別於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同樣在一個春天裏寫於牆壁上的一首同樣流傳千古的詩則充滿悲傖的愛國情懷。公元1126年,北宋都城汴梁被金人攻克,趙構倉皇逃到了杭州成立了臨時小朝廷,不思揮師北上抗金,只知道偏安一隅醉生夢死混日子,政治上腐敗無能。那一天,臨安城裏的一個小客棧來了位旅人,白天他也去西湖邊行遊了一圈,晚上就在西湖邊的一家小酒店裏獨自寂寥着喝了幾蠱酒,酒店窗外,西子湖裏,畫舫遊弋,歌舞笙歌不絕於耳。這人回到客棧,想到國土淪陷,中原正遭着外族蹂躪,國事喫緊,而西子湖邊卻是一派聲色犬馬不知國破家恨的糜爛景象,此君悲憤難擋,思潮洶湧,即題詩客棧牆壁詩一首:“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的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對,就是這首彪炳千秋的南宋詩人林升寫的《題臨安邸》詩,當時就是寫在客棧牆壁上的,此詩寫出了中原百姓對朝廷腐敗的義憤和國土淪陷的悲傖情感,以致此詩一出現在客棧牆壁上,便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詩寫出了人民的心聲。

  偉大的牆壁詩,偉大的詩!

  圖/文:張建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