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唐代文學家,著名詩人。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人(今河南洛陽)是北魏昭成帝的十世孫。父元寬,幼孤,文由母鄭賢親授。

無稹聰明機智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身詩友。二人共同倡導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一生擔任過很多要職,祕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尚書左丞等職務。

貞元十年,得陳子昂《感恩》詩書,書及杜甫的詩數百餘首,讀之,開始創作詩賦。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名作有傳奇《鶯鶯傳》即今天的《西廂記》的母本,《菊花》,《遣悲懷三首》,《離思五首》等。現存詩有八百多首。

其中《離思五首》其四最為出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至於他的人品,孤且不敢多談。有的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寫給崔鶯鶯的,有的說是他因思念早亡之妻韋叢而作的。總的來說元稹是一個著名的詩人。


元稹是胡人,身體裏留著鮮卑族的血,依我想,元稹長相應該不錯。

元稹的家世和孔子,陶淵明,張愛玲等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祖上都很風光,而且是離的越遠的祖輩就越風光。這話反過來說,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他這一代,已經沒有什麼祖輩的餘蔭可以依靠了。

元稹是北魏昭成皇帝的第十五代孫,很厲害吧,六代祖官至兵部尚書,封平昌郡公,也還了得,可是到了3代也就是他爺爺,只做了個南頓縣丞。看看這滑落的速度,是不是很快。

而且更糟糕的是,元稹八歲的時候叔叔死了,沒多久,就把他爹也帶走了。

這個時候,元稹家就比較窮了,到什麼地步呢?到了料理他爹元寬的後事需要賣房子的地步,但是元稹同父異母的二哥反對這麼做,並因此和元稹的媽鄭氏婦人起了衝突,一氣之下,他媽帶著元稹兄弟倆回孃家了。依附元稹的舅舅生活。

這樣一來,元稹又成了林黛玉,比黛玉好一點的是,他媽這時候還活著。

元稹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同州刺史謝上表》總結過這段生活

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因感鄰裏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憤,願知《詩》《書》。慈母哀臣,親為教授。年十有五,得明經出身。自是苦心為文,夙夜強學。年二十四登吏部乙科,授校書郎。年二十八蒙制舉首選,授左拾遺。

為了改變命運,元稹在他媽親自的教授下發福苦讀,成績還不錯。

元稹後來成了有名的詩人,據他自己說,「臣九歲習詩」「詩律蒙親授」,他的詩最早是他媽,他姐夫陸翰,他姨兄胡靈之教的【想詳細瞭解,可以讀《誨侄等書》等】

可以說,元稹的這些遭遇,對他之後的行事為人有極大的影響,元稹很想通過讀書來爭回自己家曾經有過的貴族光環,苦心鑽營追求能帶來名聲和榮譽的權利。以致達到不管不顧的程度。

比如為人津津樂道的情史,始亂終棄崔鶯鶯,攀龍附鳳娶韋叢。無非是要在仕途這條路上爬的更高。

但是元稹最牛逼的地方還是他居然能將攀附權貴娶千金和風流歡愉戀才女這倆條道全走通,而且看他的悼念亡妻的詩,情真意切,而他寫的那些給不是老婆的其他女人的詩也是有無限之情。

「誰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這是寫給老婆的。

「閑窗結幽夢,此夢誰人知,夜半初得處,天明臨去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是寫給戀人的。

元稹之所以倆條路都走的通,在於他用情時真,離情時也決絕--「握手苦相問,竟不言後期」,任憑你怎麼問我,元稹我是不會告訴你的。

陳寅恪曾將元稹歸入「不肖者巧者」「浮薄放蕩之徒」

元稹終其一生,經歷唐之六朝---德,順,憲,穆,敬,文。官至宰相,這說明窮人發起狠來,也是很可怕的。

元稹還有倆點值得一說

中唐詩壇,元白並稱,是詩壇領袖,元稹和白居易的「基情」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據統計,白居易詩中提到元稹167次,元稹提到白居易88次。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閑人不夢君」,題目叫《酬樂天頻夢微之》

而在這首詩的前一天,白居易真的就夢見了元稹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州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題目就叫《夢元九》

但其實白居易和元稹倆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元稹追求的爭回自家的貴族光環,所以他就算為官,也沒想到為子孫多置天地資產,而白居易,是想讓自己和家人免受納稅之苦,在詩文中時常流露出因為用餘錢置地

擴產的欣喜。

元稹被貶,一心想調回京城,對貶居之地深惡痛絕,而白居易卻能為出任地方官的優厚俸祿而自我安慰。

一句話,倆個人出身不同,追求各異

也因於此,元稹的詩歌成就不如白居易來的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元稹的《崔鶯鶯傳》,這篇唐傳奇,代表了唐人小說的最高成就。

後世以此為藍本的創作,最有名的是《西廂記》,除此之外,有名者還有27中,包括了詩歌,傳奇,小說,雜劇等各種形式。


元稹是晚唐的一位詩人,與白居易關係特別好,二人合稱:元白。

元稹與白居易的文學主張相似,經歷也相似,屢次遭貶官,所以二人互為知音,經常書信往來,詩詞唱和。元白的這種唱和在詩歌歷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動不動幾百言的唱和,可見二人的才華和功底都十分了得。但整體而言,元稹略遜於白居易。

元稹詩歌的一大特點就是悼亡詩寫得特別好,古代的悼亡詩專指愛人,千古名句「貧賤夫妻百事哀」就是出自元稹之手。還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更是無人不知。

但是據說元稹的人品不好,一邊寫著悽婉哀切的悼亡詩,一邊另尋新歡。這破壞了人們對一往情深的愛情的嚮往,所以元稹常被現代人戲稱「渣男」,傳言《西廂記》的負心漢張生就是諷刺元稹的。但是我認為元稹對妻子的感情是真切的,忍受不了寂寞也是真實的,在古代元稹的行為也是合法的,不必對其在道德上過於批判。只欣賞他的詩就好。

總之,元稹是晚唐很重要的一位詩人,蘇軾評他的詩說: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其實,元稹的詩很值得一讀的。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西廂記》

這句詩來源於王實甫的《西廂記》,《西廂記》原名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在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的,但論其源頭,則是中唐時期著名文學家元稹所著的傳奇小說《鶯鶯傳》。

《鶯鶯傳》是元稹唯一流傳下來的傳奇小說,為後代才子佳人題材的小說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範本,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關於《鶯鶯傳》的作者元稹,許多人對他的第一瞭解就是「張生自寓說」,這種說法以陳寅恪為代表,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那麼,元稹的一生到底發生過一些什麼故事?《鶯鶯傳》到底是不是元稹的親身經歷呢?

一、考科舉是唯一的選擇

公元779年,元稹出生於長安。

元稹的先祖可以考證至鮮卑拓跋部,為鮮卑君長,所以元稹原姓拓跋氏,建魏後,開始改姓元。

元稹的六代先祖元巖由周入隋,官之兵部尚書,封昌平郡公,但之後就不斷衰落,到了元稹的祖父這一輩就只做了縣丞,元稹的父親雖然好一點,做到了比部郎中,但身體卻不好,在元稹8歲這一年就病逝了。

元稹的母親,出生當時「五甲姓之一」滎陽鄭氏,是名副其實的名門之女,所以受過良好的教育。

元稹的父親病逝後,為了生活,鄭氏回到了孃家的所在地鳳翔,但鄭氏並沒有住到孃家,而是自立門戶,所以過得十分辛苦,對於童年的這段艱辛的生活,元稹曾說道:

「惟積洎稹,幼遭閔兇。積未成童,稹生八歲,蒙髕孩稚, 味然無識,遺有清白,業無樵蘇。先夫人備極勞苦,躬親養育。截長補敗,以禦寒凍。質價市米,以給脯旦。依倚舅族,分張外姻。奉祀免喪,禮無遺者。始亡兄集,得尉興平,然後衣服、飲食之具,粗有準而猶卑薄儉貧,給不假足。」

所謂「截長補敗」指的是用舊衣改做成禦寒用的棉衣,「質價市米」是說用典當的錢買米下鍋,可見生活之艱辛。

這一年,元稹九歲,到了讀書啟蒙的年齡,這樣的近況自然是請不起先生的,這時候,鄭氏決定自己親自教兩個兒子念書。

雖然條件不好,但元稹讀書十分刻苦,他到處借書,請先生講授,好學不倦,因為對當時的元稹來說,讀書考科舉,是出人頭地的唯一選擇。

在唐代,科舉其實有六科,但最為人們看中的主要就是進士和明經兩科,其中又以進士考的人最多,因為對當時的讀書人來說,能考中進士是極為光彩的一件事,其他科目,哪怕考中做了官,因為沒有進士出身,也不夠顯赫和光彩。

但為了早日出仕解決生計問題,元稹決定放棄進士考明經科。

那一年,元稹十五歲,第一次考明經就考中了。

雖然明經科比進士科容易,但由於錄取率只有大約6%,能一次考中,足可見元稹非同一般的聰慧。

「年十有五,得明經出身,自是苦心為文,夙夜強學。」

明經及第,算是有了做官的資格,但想要做官,還要參加吏部的選拔,公元803年,元稹終於考中了「書判拔萃科」的第四等,不久之後,元稹出任校書郎。

唐代校書郎之職多為校勘、整理圖籍,所以工作比較輕鬆,加上與白居易等好友一起,日子自然是過得十分愉快的。

但元稹並不滿足校書郎的職務,他一邊從事校書郎的工作,一邊繼續刻苦讀書,準備參加制舉考試。

「使回耽樂事,堅赴策賢時。 寢食都忘倦,園廬遂絕窺。」

二、敢於直薦

制舉可以說是唐代最高一級的考試,所以當時所有的讀書人都十分重視,包括元稹在內,為了能在制舉考試中獲得好的名次,可以說是廢寢忘食,深下苦功。

元稹那一年的制舉考試共分三科,分別為「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經術精深可為師法科」、「達於吏理可使從政科」。

元稹有著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所以元稹的政治主張是極為積極地,這在他的制科考題《對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中就可見一般。在這篇「策對」中,元稹向皇帝諫言,「獎勵生產,戒除遊惰。澄清吏治,選賢任能。」不僅如此,元稹還提出,要對官吏予以考覈。

元稹的這種大膽激進的做法引起了憲宗的注意和認可,這一年的制科,元稹考中了第三次等,是當年的制舉考試第一名,被授予左拾遺。

剛當上左拾遺,元稹就立即上疏論證,首先發表了《論教本書》,在這篇策論裏,元稹極力諷刺了王叔文等人,在此之後幾個月的時間裡,元稹又連續上書了包括《論諫職表》、《論追製表》、《論討賊表》、《論西戎表》在內的六、七件事。

元稹的行為很快就得罪了當時的權貴,不久之後,元稹就被貶為河南尉,官階為正九品下。

入仕不久就被貶,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元稹並沒有灰心,他一心希望早點恢復官職,以為國效力。

「……我欲評劍功,願君良聽受。劍可剸犀兕,劍可切瓊玖。 劍決天外雲,劍沖日中鬥。劍隳妖蛇腹,劍拂佞臣首。 太古初斷鰲,武王親擊紂。燕丹卷地圖,陳平綰花綬。 曾被桂樹枝,寒光射林藪。曾經鑄農器,利用翦稂莠。 神物終變化,復為龍牝牡。晉末武庫燒,脫然排戶牖。 為欲掃羣胡,散作彌天帚。自茲失所往,豪英共為詬。 今復誰人鑄,挺然千載後。既非古風胡,無乃近鴉九。 自我與君遊,平生益自負。況擎寶劍出,重以雄心扣。 此劍何太奇,此心何太厚。勸君慎所用,所用無或苟。 潛將闢魑魅,勿但防妾婦。留斬泓下蛟,莫試街中狗。 君今困泥滓,我亦坌塵垢。俗耳驚大言,逢人少開口。」——元稹《說劍》

元稹用這篇《說劍》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年,元稹30歲了。

元稹敢於直薦的積極態度引起了宰相裴垍的注意,在他的提攜下,元稹升任監察御史。

元稹沒有辜負裴垍的期望,出任監察御史期間,元稹不畏強權,一絲不苟,做了許多有利於百姓的好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為河南府百姓訴車》。

「河南府耕牛素少,昨因軍過宰殺,及充遞車,已無大半。今若更發四千餘車,約計用牛一萬二千頭……即來歲春弄必當盡廢,百姓坐見流亡。」——《為河南府百姓訴車》

《為河南府百姓訴車》一事從表面看似乎只是元稹對河南府牛車算的一筆經濟賬,實際說的確是元和四年討伐承德軍期間,李元素誤命俗四千餘車牛車搬運糧草之事,同時還影射了當時主戰的宦官集團的無才與愚蠢。

因為元稹的彈劾,「科配」的牛車停止了,但元稹的所作所為激怒了宦官集團,並很快得到了報復。

三、「爭廳事件」,踏上貶途

宦官是我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所以歷史地位一直都不高,但在唐代,宦官勢力卻少有的強盛。

從唐玄宗開始,宦官就開始干政,安史之亂後,由於宦官對素宗有擁立之功,所以宦官掌握了監軍的權利,後來因襲成制,宦官的勢力大為增長,到了唐德宗時期,宦官開始掌握皇家禁軍,有了軍權,這時候的宦官有能力發動政變,可以說,如果哪個皇帝讓宦官集團不滿意,宦官完全可以通過政變將其換掉,所以德宗之後的皇帝都得到了宦官的支持。

唐憲宗也不例外,在勢力異常強大的宦官面前,唐憲宗對宦官有所顧慮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種背景下,元稹得罪了宦官,可想而知結果不會太好,不久之後,元稹就被調離京城,在途中,元稹夜宿敷水驛站,正是在這裡,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爭廳事件」。

關於「爭廳事件」的詳細記載在《資治通鑒》和《新、舊唐書》上。

「爭廳事件」並不複雜。

按照舊例,先來到上廳的不用為後來者讓廳,但元稹到了館驛並先佔了上廳後,不僅被後來的宦官仇士良等人強行讓廳,他們還用鞭子毆打元稹。

「爭廳事件」對元稹的打擊是巨大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國古代許多士大夫終身的追求,為了達到心中的理想,他們不惜直言犯上,只希望皇帝能勵精圖治,所以對宦官以損失身體的方式進入仕途這的方式極為鄙視。

所以除了身體的痛,被宦官「敗面」的元稹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羞辱,心靈上的打擊更加讓人難以承受。

「次敷水驛,中人仇士良夜至,稹不讓,中人怒,擊稹敗面。」——《資治通鑒》

讓元稹沒想到的是,「爭廳事件」之後,憲宗不僅包庇了宦官,還將他貶到江陵。

在江陵,元稹一呆就是十年,一直到元和十四年,纔在宰相韋貫之的幫助下再次奉詔如京,在幾度被貶和幾度特赦之後,元稹於長慶二年當上了宰相,達到了自己為官生涯的頂峯。

很多學者都把元稹被貶江陵作為元稹人生及政治主張的一個轉折點,也就是說在被貶江陵之前,元稹的政治主張是十分積極的,但被貶江陵之後,尤其是裴垍病逝之後就轉變了,不僅如此,元稹還主動向府主嚴綬示好,而嚴綬也十分看中元稹,不僅讓其成為自己的幕僚,還幫助修繕了元稹的居所。

如果說元稹向現實妥協是不爭的現實,但要說元稹改變了自己心性就是一個錯誤了。

就在元稹被廢黜宰相貶為同州刺史的那一年,同州七縣同時遇上了罕見的大旱,元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為了為百姓減輕負擔,元稹克服了許多困難,均定了同州七縣的土地稅籍,所以在第二年元稹離開同州的時候,元稹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情挽留。

「出為同州刺史,始至,急吏緩民,省事節用,歲收羨財千萬,以補亡戶逮租,其餘因弊利事贍上利下者甚多。二年,改御史大夫,浙東觀察使,將去同,同之耆幼鰥獨,泣戀如別慈父母,遮道不可通。」——《白香山集》

從當上左拾遺開始,元稹就一直希望在仕途上能有所作為,但卻五度遭貶,居相位不足三個月就被廢黜,一生中擔任要職的時間只有區區數年,被貶的時間則超過了二十年,但即便如此,也沒有改變元稹積極入世的態度。

大和五年,元稹病逝,作為元稹最好的朋友,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誌銘》,對元稹的一生做了毫無保留的評價:

「……公著文一百卷,題為《元氏長慶集》,又集古今刑政之書三百卷,號《類集》,並行於代。公凡為文,無不臻極,尤工詩。在翰林時,穆宗前後索詩數百篇,命左右諷詠,宮中呼為「元才子」,自六宮、兩都、八方至南蠻、東夷國,皆寫傳之,每一章一句出,無脛而走,疾於珠玉。又觀其述作編纂之旨,豈止於文章刀筆哉?……」


謝謝悟空問答邀請!元滇是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字微之。與著名詩人白著易結為終生世友,世稱「元白」。其代表作有《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著有詩集《元氏長慶集》。

元滇作為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以言淺意哀,格高詞美,動人肺腑而著名。而他流傳世人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以濫情而著稱。他一生中與多位女子有交集,世人也送給他很多罵名。最早是年輕時遇到了富家女崔鶯鶯,與她產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當時寫了「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後來他難以忘卻就寫了自傳《鶯鶯傳》加以懷念。以後進京趕考為了前途高攀權貴取韋夏卿之女韋叢為妻。韋叢出身富貴卻不慕虛榮,甘願與元滇過清貧的生活,元滇對她非常感激,也是愛之深切,寫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著名詩句,表達了對韋叢的鐘愛。後來因貶外地,曾與才女劉釆和還有薛濤都有濫情。劉釆和為其投江,薛濤為其削髮為尼。

可以說元滇一生風流成性,感情不專一,但在當時社會也無可厚誹,畢竟當時腐敗的社會環境也起了一定的扶助作用。才子佳人世人慕之。他用他每一次的移情別戀,寫出了很多扣人心絃動人肺腑的優美詩句。


提到元稹這個人,人們最耳熟能詳的就是他《離思》一詩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沒錯,元稹是唐朝大詩人,而且人長得比較帥。一般而言,長得太帥的男人對女人多半是個禍害,如果這個男人恰巧還能寫一手融冰蝕骨的好詩詞,那他就是情花劇毒,無葯可解。

我覺得,元稹就是這樣一個人。歷史上,曾有很多女人被元稹禍害過,但最著名的三個女人,三個女人,個個都讓元稹的惡名流芳百世,遺臭萬年。如果要知道元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必須從這三個女人下手。

第一個崔鶯鶯

大家應該都看過《西廂記》,就算沒看過,也應該聽說過,《西廂記》是元代劇作家王實甫所著的經典作品,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座里程碑式的高峯。這部劇中,張生用情詩撩崔鶯鶯,通過紅娘穿針引線,終於把崔鶯鶯搞到手。然而故事的結局卻並不圓滿,最後張生為了自己前程將崔鶯鶯拋棄了,可謂經典的渣男形象。

然而,王實甫在創作《西廂記》的時候,是借鑒了著名的唐傳奇《鶯鶯傳》,而《鶯鶯傳》的作者,就是大才子元稹。

情竇初開的鶯鶯偏偏禁不住元稹三番五次的撩撥,架不起元稹接二連三地撩撥,她奮不顧身地投入元稹的懷抱。但最後,元稹看上了別的女人,無情的拋棄了鶯鶯。

第二個,韋叢

韋叢是一個富家女,他聰明伶俐,知道元稹的才學和價值,再加上元稹一表人才咋看都舒服,竟然放下千金大小姐身價,在元稹最為失意落魄的幾年,與他清貧相守,全力攜助元稹出人頭地。

韋家是名門望族,當時的元稹並沒有依靠韋叢的家世,而是選擇自己努力。韋叢也希望元稹自己的才學和能力進入仕途,而不是仰仗孃家的家族聲望和人脈資源,而元稹呢,他想要利用韋家的家世名望和人脈,又擔心韋家瞧不起他的清寒,寧肯硬扛著,也不肯向豪富的韋家伸手。最後,韋叢疾病而死,可謂是被元稹害苦了。

第三個,薛濤

薛濤的名氣比前兩個人名氣都大。薛濤是薛勛的女兒,名門閨秀,但家道中落後,淪為營妓。元稹看上了薛濤的詩文才氣,雖然薛濤已經四十多歲,但元稹並不在乎,後來元稹因為任職,從四川調到洛陽,與薛濤分開。臨別的元稹對薛濤許以三年為期,三年後親赴成都娶她為妻。

可是,薛濤左等右等,信了元稹的邪,四年過去了,也沒有見到元稹來娶她,萬念俱灰直下,遁入空門。

其實,元稹到洛陽時,先是娶了安仙嬪為妻,安仙嬪死了之後,元稹回到四川,在薛濤的眼皮子底下,又娶了涪州刺史裴鄖的女兒裴淑,可謂是很濫情的一個人。

元稹一生官運不暢,除了留給世人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還有那些豁著一道裂口的情感故事。綜上所述,我認為,元稹就是一個會寫詩文的大渣男,是出了名的大豬蹄子。

歡迎與我一起探討,更多精彩,請關注【雄觀大歷史】

相信大家對於「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並不陌生,尤其是前半句,簡直就是堅貞不渝的代言語!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為這首詩心動不已,但是令人幻滅的是,這首詩的作者,與白居易是知交好友的元稹,卻是一位的著名的花心浪子,堪稱渣男!

元稹此人雖因情詩出名,但人品卻和詩中所述相差甚遠。

先說元稹微時,還是個窮小子的元稹遇到了自己的初戀,初戀叫崔鶯鶯,簡直就是翻版的《西廂記》,元稹和鶯鶯恩恩愛愛的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是幾年後,因為鶯鶯家道中落對元稹仕途沒啥幫助,於是癡情人元稹果斷給初戀發了好人卡,大言不慚地表示自己「德不足以勝妖孽」,果斷遠赴帝都考取功名。

雖然落榜,但卻得到太子少保韋夏卿的賞識,更是發覺韋夏卿的小女兒竟然十分貌美。

於是元稹這位大才子輕易的就娶到了千金小姐韋叢,而且兩人的婚後關係還不錯,但卻很窮!

千金小姐韋叢還要靠變賣首飾支持這個家庭。並且元稹在岳父的提攜下官升至監察御史。但是好景不長,韋叢年紀輕輕卻去世了,於是元稹就寫了遣悲懷三首,裡頭有如下句子: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簡直感動得人要死要活的,說是要和老婆死後同穴,來生再見……

更"情深」的是,他還許下終身不娶的諾言,「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當然還有上面那句著名的「曾經滄海難為水」。

但是元稹身為一位浪蕩的大才子當然沒能做到自己詩中說的那麼堅貞,依然流連輾轉與花叢,後來年輕俊朗的鰥夫元稹,更是和唐代著名妓女詩人大姐姐薛濤,來了一段也不知道是柏拉圖式的還是未央生式的戀愛,一時傳為佳話。薛濤是誰?

她可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女詩人,又是官妓,閱人之無數,儘是政界商界各名流。但是這樣一個女人還是看上了渣男元稹。

不出意外的兩人也沒能長久,和薛濤才同居了四個月,元稹就因工作調動,從此分道揚鑣了。

可是就是這麼位「曠世癡情種」,劈了腿,負了情,卻還心安理得的繼續寫詩,訴說著自己的深情和愛戀。

元稹的一生,鶯鶯燕燕不計其數,簡直就是心口不一的典型。

有時去看那些古代文學家、書法家之類的人物小傳,往往由於後人更喜愛他們的作品,對其平生作為和私生活也愛屋及烏地欣賞起來。一個個把這些也喫柴米油鹽,也偷雞摸狗的人兒寫的跟一絲不染的聖人一樣,對他們的仕途不順動輒也跟著罵奸臣當道大吼漢武不見明,對他們糜爛的私生活也紛紛翹大拇指說這纔是懂得享受愛情……


渣男也好,濫情也罷。但不得不承認,元稹是一個感情豐富細膩的人。否則也不可能寫下「曾經滄海難水,除去巫山不是雲」千古名句,其中的情真意切黯然神傷,無不動人心扉。這也是這首詩傳誦至今的緣由。正所謂不經風雨,難以成江河。也正是由於有那無數段真摯情感的經歷,也就成就了他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句。元稹就是元稹,獨一無二,無可替代。負心漢渣子只能由人憑說吧。


元稹是個極度完美主義者,花心男,詩詞大家,對心愛女子冷漠無情的男人。


據說是個渣男。對女孩子始亂終棄,到處沾花惹草,並且文過飾非。但是文採過人,詩作動人。其實是典型的中國公子哥的形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