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题诗考

  张建明

  写这篇文章也是偶然而起,适逢三月四月桃花开,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艳粉多姿,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崔护的名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话说此诗自1200年前崔护写出后,传了1200多年了,此诗所以能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被传1200多年,其它不说,盖源于中国人的情感基因古来至今是一脉相承的,就是逢春容易伤春,内心感慨“春天啊,春光明媚啊,好个春!啊啊啊,百花盛开,春天真美!”“此生但愿与春在,万物生长又气和”,感慨还没感慨完,春天就走到尽头了,就象猪八戒吃人参果,味道还没尝出来,完了!如此就开始伤春了,伤春就是感慨时间飞逝好物不长久,感慨物是人非,崔护这首诗写出了盘旋在大多数人心口的一种“春逝情怀”,所以口口相传了1200多年,大家都喜欢。咬文嚼字酸叽叽的一些小文人一般都比较喜欢这首诗,主要更是源于这首诗写出了一种普遍性的小文人求志不可得而只好嗷嗷叫上几下的自慰心理。扯了这些话,想起文章题目是《墙上题诗考》,“考”哪敢当,题目稍微耍了点噱头,此文仅止于小谈一点“墙上题诗”的轶事。话说,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崔护寻找去年村庄里偶遇的姑娘不着,沮丧失落之余撩袖提笔写在姑娘家的大门上的,但我以为,崔护这诗应该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墙壁题诗爱好者”一样是写在墙壁上的。只不过诗中有“此门中”几字,就想当然以为诗是题在门上的。不过认为该诗题在门上也不打紧,反正无损此诗意味,我小画也是画崔护题诗门上景。

  崔护题诗墙上并非个案,其实古代题诗墙上的诗人多了去了,不信请接着看。有考证,中国古代题诗墙壁的风气始于两汉,盛于唐宋。尤其唐宋二代,乡野酒肆、庙宇客栈的墙壁上题满了有名无名的官员诗人以及草民走卒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那时酒店客栈及庙宇驿亭的墙壁上那各体毛笔字层层叠叠挤挨交错在一起蔚为壮观的书法墨迹景观,按现在的说法,这简直是一级棒的行为书法艺术墙,完全可以放入譬如上海的当代艺术馆进行展览!或许有人会说,酒店客栈本来干干净净的墙壁整天被人乱涂乱画岂不让老板们头疼气爆!?其实正好相反,老板们对此并不以为忤,他们甚至还特辟题诗墙和题诗板在酒店客栈里,供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官员们题诗哼哼,虽说未必尽让无名无籍的客人在所有墙壁上写毛笔字,但由着在题诗墙和题诗板上写那是肯定的,估计“点击率”和“点赞数”不高的诗词会被老板们事后粉刷掉,但是时是后“点击率”和“点赞率”高的诗词墨迹肯定是被老板们留着和供着的,有的就脱颖而出流芳百世了,譬如:差不多也是1200多年前,具体年代大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崔颢来到了武昌的黄鹤山游玩,其实那时他心情不大好,崔颢也算进士出身,但仕途阻滞,一直做着小官,就常常以游山玩水排遣郁闷。那天崔颢登上了黄鹤山上的黄鹤楼,倚栏远眺,啊,山山水水那个美啊!确实美!要说,崔颢之前写的诗多浮艳,时人多不以为然,但这一次不知道咋的,崔颢在楼上转了几圈后,灵光大发,马上命书童磨墨,墨还没磨好,崔颢就抡起毛笔浸墨,把滴着墨水的笔尖伸向了已经有不少笔迹留痕的黄鹤楼上墙壁,毛笔随手腕左勾右提笔走龙蛇,稍倾,墙壁上就出现了一首闪耀古今的伟大墙壁诗七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的确如此,此诗题好后,因为那时也没网络也没微信,估计暂时在武昌黄鹤山周边的士子群里流传,武昌外头的人都不知道崔颢在黄鹤楼上写出了这首好诗。过了些时间,大诗人李白也来武昌游玩了,他也登上了黄鹤楼,看毕楼外景致,也想在墙壁上涂几句赞美此处景致的诗句,一擡头,看见了崔颢前脚写的这首《黄鹤楼》,看毕吟毕,李白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一声浩叹,不写了,边人问之,何以不写?李白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完,李白遂悻悻离去。但李白终究是李白,过了一段时间,他在这里饯别一个朋友,估计饯别朋友之前他早已打好饯别诗的腹稿,他或许知道这首行将出炉的诗句是可以和崔颢的《黄鹤楼》水平上抗衡抗衡的,大家或许也都知道了,这诗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果然是和崔颢诗一等一的水准!我严重怀疑这诗当时也是题在黄鹤楼墙壁上的。

  不止李白崔颢,反正唐朝不少大诗人都是“墙壁题诗”的绝对骨灰级爱好者。他们几乎是走到哪写到哪,尤其以当时的一对好友白居易和元稹为此中翘楚。据记载,元稹是“终日不离墙下”,也就是说,元稹爱在墙壁上题诗到了象现在很多人每时每刻不离手机的状态,以至于史载:那年元稹也是被贬官外放,元稹对此肯定是愁闷得很,也就一路看到墙壁就题诗遣心中之块垒。巧了,离元稹被贬官没多久,白居易也被贬官外放了,他就想找他朋友元稹一起发发牢骚,怎么找元稹的踪迹呢?白居易就有诗曰:“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壁觅君诗”。也就是说,找到元稹不难,只要每到一个驿亭,看看驿亭处的墙壁上有没有元稹题诗就可以了,连续着有就是元稹的踪迹方向,打个比方,如果元稹是从青浦到湖州,那么他在朱家角、金泽、芦墟、黎里,南浔等地的墙壁上肯定就有诗,如这几个地方都没有,那么元稹浪游的方向就可能是昆山常熟北上方向了!知元稹者,莫如白居易也!

  发现一些能流传千古的“墙壁诗”多是在主人官场失意后“灵光大发”写的,苏东坡的一首墙壁诗也是这样。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被降职,由黄州贬到汝州,在赴汝州途中经过庐山,东坡就顺道游览了庐山,庐山游过,东坡有感而发,想到自己仕途颠簸及人生酬志终究有所常耽此中看不明,便在庐山脚下的一座庙宇墙壁上题诗一首,对,就是这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这回就直接点明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有别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同样在一个春天里写于墙壁上的一首同样流传千古的诗则充满悲伧的爱国情怀。公元1126年,北宋都城汴梁被金人攻克,赵构仓皇逃到了杭州成立了临时小朝廷,不思挥师北上抗金,只知道偏安一隅醉生梦死混日子,政治上腐败无能。那一天,临安城里的一个小客栈来了位旅人,白天他也去西湖边行游了一圈,晚上就在西湖边的一家小酒店里独自寂寥着喝了几蛊酒,酒店窗外,西子湖里,画舫游弋,歌舞笙歌不绝于耳。这人回到客栈,想到国土沦陷,中原正遭着外族蹂躏,国事吃紧,而西子湖边却是一派声色犬马不知国破家恨的糜烂景象,此君悲愤难挡,思潮汹涌,即题诗客栈墙壁诗一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对,就是这首彪炳千秋的南宋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诗,当时就是写在客栈墙壁上的,此诗写出了中原百姓对朝廷腐败的义愤和国土沦陷的悲伧情感,以致此诗一出现在客栈墙壁上,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

  伟大的墙壁诗,伟大的诗!

  图/文:张建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