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CTV今日说法(微信号:cctvjrsf)

  2019年4月9日,名为“央视曝光尚德霸王条款”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央视财经曝光尚德机构工作人员为了让学员报名,帮学员办理贷款,分期支付学费。并承诺如果申请退款、退课,会在三个月后停止贷款分期。事实却是,一旦学员申请退课、退款,贷款不仅无法停止,如果学员不按时还款,个人征信还将受到严重影响。

  尚德机构的网络培训课程价格大多在万元左右,对于经济能力不足的消费者,机构工作人员表示,课程没有优惠,但是可以帮他们办理贷款,先交10%的首付,其余款项可以进行分期支付。

  如果报名人员是在校学生或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机构工作人员则会伪造报名人员的身份、住址等信息来帮他们办理贷款,并承诺如果申请退款、退课,会在三个月后停止贷款分期。

  如果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确实主动帮助学员用假身份信息进行贷款,那么这个行为在法律上该如何定义?

  我们邀请到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吴世柱律师进行法律解读。

  用假身份信息帮助学员贷款的行为,违反《贷款通则》中“如实提供贷款人要求的资料”的规定,属于欺诈行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这样的贷款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贷款人可以据此向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合同的请求。

  如果工作人员获得假身份信息的行为触犯《刑法》,比如是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等来证明学员属公职人员,则涉嫌构成刑事犯罪。此外,用虚假信息骗取贷款,根据其具体情节,还可能涉嫌构成骗取贷款罪。

  在尚德机构销售人员的热情推销下,很多经济能力不足的消费者办理了贷款。可一旦他们申请退课、退款,想终止贷款时,贷款不仅停不掉,如果消费者不继续按期还款,个人征信还会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对于那些身背贷款债务,却又被机构拒绝退款的学员,有哪些救济途径呢?

  要严格区分学员是否明确拒绝培训机构采用欺诈行为贷款。

  若学员知道但明确拒绝学校的这种虚假贷款行为,培训机构仍不退款并终止假信息贷款合同的,则可以按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要求其履行。因为,合同并非仅有书面形式,口头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即为有效。此外,学员还可以向银行、银监会、消费者协会等进行投诉,要求终止自己揹负的假信息贷款合同。因为,银行要终止假信息贷款合同,需要查清审批环节有无违规并核实有关资料,还要明确相关责任人,所以,向银行或银监会投诉是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学员知道培训机构采用欺诈行为贷款但未明确拒绝培训机构的这种作法,那么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是否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退课、退款,终止贷款的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当消费者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后,尚德机构工作人员就会以此为由拒绝退款。

  对于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记者联系到尚德机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公司管理确实有很多疏漏、有缺陷,但这只是个别员工的行为,公司不允许虚构身份进行分期贷款,一旦发现会进行开除处理。

  如果真的如培训机构负责人所说,工作人员利用假身份信息帮学员办理贷款是个别行为。那么,培训机构是否需要为员工的行为承担责任?

  如果员工确实存在这样的行为,培训机构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工作人员以所任职单位名义实施的职权范围内的事项,约束其任职单位。根据报道的事实,员工实际上是代表培训机构在缔约和履行合同。从职务行为角度,其员工的行为培训机构要承担责任。

  当然,培训机构有相反证据推翻的除外。

  在此,提醒消费者,在培训机构报名、缴费前,一定要认真查看协议、合同内容。日后出现纠纷,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面对市场上数目繁多的培训项目,一定要擦亮双眼,注意甄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