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是一張奇畫

  來自一位奇人

  己亥年

  三月初六

  編輯: 雲上文化

  趙 之 謙|異 魚 圖

  今天要說的是一張奇畫,來自一位奇人。

  大概是幾年前,開始流行吃一種清蒸海鮮,把一堆亮鋥鋥還帶着海水味的海鮮直接丟進蒸汽鍋裏,鍋底鋪上大米,看着海鮮們一個個撲騰着犧牲,水汽聚到鍋底,海鮮熟了,海鮮粥也能熬好了。一鍋吃完,眉毛直接鮮掉。

  這鍋裏最好吃、點擊率最高的,就是皮皮蝦。

  不久前,我們在中國嘉德的庫房裏見到了這樣一張奇畫,來自150多年前的晚清。

  一個生在紹興的天才畫家,逃難一路到了溫州海邊。大概是過去海鮮吃得少,他一口氣畫下了那幾個月裏吃過的十幾種海鮮,還一直貼身帶着這張畫,到處請好朋友題跋。

  對,裏頭竟然就有皮皮蝦。

  有專家拿着這張畫去一一比對,發現,裏頭有許多海鮮現在已經吃不到了(他說,大概是被吃完了)。

  畫裏的皮皮蝦

  畫海洋生物,只是這張畫的一奇。

  更精彩的,是這張畫完全不拘泥於傳統的繪畫程式,構圖、筆墨……全然出乎人所料。這和畫家擅於金石有關,但即便你並不太懂這是什麼意思,當畫卷打開時,也完全會爲畫中不囿陳規所驚歎——澎湃的肆意,全然來自畫家的才情。

  趙之謙 四十二歲石刻像

  這樣的作品,在天才一生中也不多見。尤其,這位天才一生並不如意,作品大多是爲應酬還債而作,而他在溫州的三件作品,卻是完全發自內心喜好。我們今天要談的這張畫,更是其中歎爲觀止的傑作。

  現在,慢慢來讀這張畫,從這位畫家開始,他就是——趙之謙。

  趙之謙 異魚圖

  趙之謙 異魚圖

  手卷 設色紙本

  咸豐辛酉(1861年)作

  引首:35.5×92 cm 畫:35.5×224 cm

  咸豐十一年(1861),是咸豐皇帝在位的最後一年。

  這一年很特別,大清內憂外患不斷,一邊要忙着鎮壓太平天國,一邊又趕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割地賠款,正面臨天崩地裂的陣痛。

  身處其中的趙之謙,感受強烈。

  兩年前,三十一歲的趙之謙好不容易考上舉人,看到點希望,誰知第二年太平天國的戰火綿延至杭州一帶,趙之謙跟隨的恩師繆梓戰死,生活重新陷入困頓。眼看着家裏十口人就要揭不開鍋了,只好另尋出路。

  爲謀職養家,趙之謙第一次南下去溫州。

  對這個一直身處內陸的紹興人來說,溫州這個沿海城市太陌生了,一切前途未卜,生活環境更是,尤其在瑞安,颱風動不動就來,到處都是螞蟻老鼠肆虐。

  但他也發現了許多驚奇美妙的東西。這裏稀奇古怪的花木和奇形怪狀的海產,令他眼界大開,考據的好奇心,被點燃了。

  趙之謙留下了一系列關於溫州、瑞安地區的奇特繪畫,畫前人所未畫,甚至也後無來者的奇作。

  最具地域特色的便是“甌中三圖”——《甌中草木圖》、《甌中物產圖》以及《異魚圖》。畫中涉及溫州地區各種新奇物產共計32種,件件都堪稱奇作。

  《異魚圖》是其中最令人歎爲觀止的傑作,也是趙之謙最鍾愛的一件。

  來細細展開畫卷欣賞:

  旋 轉 手 機 橫 向 觀 賞 畫 作

  畫中都是在趙之謙看來奇形怪狀的海洋生物:沙噀、章拒、錦魟、海豨、劍鯊、鬼蟹、虎蟹、馬鞭魚、琴蝦、竹夾魚、闌胡、骰子魚、燕魟、石蜐、魚等,共十五種。

  他在題跋中寫道:“咸豐辛酉,撝叔客東甌,見海物有奇形怪狀者,雜圖此紙,間爲考證,傳神阿堵,意在斯乎。

  有不少海產,其實海邊人常吃,比如章拒就是章魚,琴蝦就是皮皮蝦,還有錦魟,那是魔鬼魚。

  看起來,在溫州的日子,趙之謙沒少吃海鮮。每種海洋生物邊上都用小字寫清了名稱和考證,甚至還有它們在方言中的稱呼,以及究竟能不能吃。

  例如,竹?魚的註記裏寫了捕捉方法:“每潮漲時,漁者以手平淺塗如榻,標以竹,潮至,魚上則貼其間,以錐按標取之,一錐必七、八。”

  再比如,海豚的肉並不好吃,但用它的脂肪煉油點燈,蒼蠅就不敢靠近了;

  章魚會在淺灘裝死,骰子魚是真的像骰子一樣奇怪的魚;

  琴蝦,就是現在的網紅皮皮蝦,形狀像蜈蚣,古時候人稱“管蝦”、“蝦公”;

  還有?魚,雖然柔軟無骨,卻能吃外殼尖利的皮皮蝦;

  馬鞭魚的眼睛是在腰上的,用洋紅畫成,特別引人注目。

  也有人說,趙之謙並不一定都見過這裏的每一種海鮮。

  譬如海豚,因爲大家俗稱其爲“海豬”,他就把海豚的腦袋畫成了豬的樣子,和真正的海豚相去甚遠。當時的人們之所以叫海豚爲海豬,據說是因爲看了它的內臟與豬內臟幾乎一樣,完全不是魚類的內臟——那個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哺乳動物”這個概念。趙之謙雖然畫得有些“離譜”,卻讓海豚有了一種別樣的萌。

  這是趙之謙一生中極爲重要的一件作品,兼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他甚至建議,溫州當地應該收藏這張畫,作爲珍貴的歷史見證。

  縱觀趙之謙一生的畫作,大多爲應酬還債之作,《甌中三圖》是個例外,它們更像是趙之謙發自內心的興趣之作,最見其藝術才華與旨趣。

  趙之謙 甌中物產圖 卷

  但很少有人畫海洋生物——古代中國,對於廣袤海洋中的生物關注寥寥。

  在趙之謙之前,康熙年間有一個叫聶璜的杭州畫家,曾專門繪製過一套《海錯圖》。這套海洋生物圖譜共繪製了三百多種海濱動植物,深受乾隆、嘉慶、宣統等皇帝喜愛。

  如今,故宮裏有五本專門關於動物的畫譜,分別是《鵓鴿譜》、《鳥譜》、《獸譜》、《鴿譜》,以及《海錯圖》。

  但這些博物繪畫多采用標本插圖樣式,像趙之謙的這樣肆意絕妙的構圖幾乎沒有,完全是出自一種蓬勃的天才之氣。

  清 聶璜 海錯圖(局部)

  《異魚圖》跟隨趙之謙很久,在那段顛沛流離的歲月裏,成爲他貼身的慰藉,其上的種種跋文,亦記錄下他那一段的交遊經歷。

  太平軍正在持續地滲入整個浙東南地區,因爲動亂,趙之謙已經錯過了咸豐十一年的春闈,他得趕緊進京參加下一科的考試。但遲遲打聽不到妻女的消息,又讓他不敢輕易離開。

  思前想後,趙之謙決定先南下福州在取道北上進京。

  等待他的,卻是接二連三的打擊。

  趙家故宅在戰火中被燒得精光,李公麟、八大山人等祖傳作品統統付之一炬,他此前累積的詩稿,連灰都不剩了。

  更令他痛心疾首的是一封遲到的喪報——夫人範敬玉在兩個多月前就過世了,貧病交加之下,趙之謙的兩個未成年女兒也接連夭折。

  當初只打算南下討生活,未曾想竟成了天人永隔。

  自我來溫州,去家已千里。

  約以去即歸,出門一補被。

  進退能自主?生死不急揣!

  我婦死離亂,文字無一存;

  惟有半紙書,依我夙風塵。

  從那天起,趙之謙改號“悲庵”,又作“悲庵”印章一方,“三十四歲家破人亡乃號悲庵”,發誓終身不再娶正室。

  “悲庵”

  這一年除夕,趙之謙與友人孤燈對坐,寫下這樣的詩句:

  三十三除夕,今年在客中。

  生從奔走裏,喜與友朋同。

  有歲吾能守,無家鬼不窮。

  夢醒應齒長,天事此猶公。

  他連進京趕考的盤纏都湊不出來。此時,陳寶善發來信函,洋洋灑灑十頁,請趙之謙重回溫州協助軍事,或返回家鄉。

  重歸溫州的一路,趙之謙的行囊裏,除了夫人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封家書,還有這件《異魚圖》。

  胡澍所題引首

  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趙之謙從溫州坐船抵達京城候選,參加第二年三月的癸亥科會試,便請京城最要好的朋友胡澍爲畫卷題下引首《異魚圖》。

  趙之謙對胡澍的篆書推崇備至,並受其影響至深,他甚至說過,只要胡澍還在,我趙之謙是萬萬不敢寫篆書的。

  胡澍還在捲上題跋,讚歎趙之謙這一畫作“足備一方物產,非尋常寫生可比”,趙之謙把一一畫下這些奇形怪狀的物產,是爲了“廣見聞、資考訂”。

  關於溫州種種,在此暫時畫上句號。

  胡澍 題跋

  趙之謙在五十六歲便撒手人寰,關於他的故事還有許多,以後有機會再講。至今,仍有人感慨,若假以他更多時日,以他的天賦與精深學養和功力,藝術成就定會更加登峯造極。

  而如此特別的作品,再也沒有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