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一點,對於美術來說,我是徹底的門外漢,只不過有幾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也問過身邊的專業人士,都回答的模模糊糊,所以來知乎尋找答案。

第一,梵高在世時只賣出過一幅畫,甚至作為畫商的親弟弟都不看好他的作品,全靠弟弟接濟度日,為什麼去世後名聲大噪?是他的命運多舛激勵了世人,還是他的繪畫觀念手法誤打誤撞符合了人類社會發展,才被發現價值?

第二,弟媳婦喬安娜辦畫展,以及蔣梵高兄弟倆書信展出,這對梵高被發現價值有多的推動作用?

第三,梵高的藝術成就是不是和他的名氣不成正比?或者說梵高的名氣大更是因為他的故事廣為流傳?

第四,想像一個故事,杜甫故鄉一老頭,天天啥都不幹貓在山上寫詩,水平頂多也就是打油詩,但卻總覺得世人看不到他的價值,他的詩要等到若干年後才有人懂。這樣一個老頭可以跟梵高當時的情況做類比嗎?如果不能,區別在哪?

第五,有同樣困惑的還有黃賓虹,但是了解不多,高中寫作文用過他的素材,知知道他去世後才出名


因為梵高的意識太超前了。在19世紀就是過於前衛了。

現在我們看梵高的作品,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當時沒有人能跳出傳統思維,欣賞這樣沒有學院氣息的作品。19世紀印象派的幾位印象派大師都是因為前衛受了一肚子窩囊氣。

但只有梵高比較倒霉,在去世之後才出了名。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性格與精神病導致與他人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是因為梵高確實是一個笨手,在傳統意義上,他是個不太會畫畫的人。

我喜歡梵高的畫里這種拙樸之氣。很少見到哪個畫家能把這種感受畫得如此自然的。

一筆一畫地勾勒刻畫,沒有一個學院派的高手能把農村畫得這麼真誠、這麼像農村。梵高的畫沒有高超的技巧,甚至是粗糙的,但是這樣的粗糙在他的畫中顯得尤其感人。有時候看梵高的畫,我不禁懷疑自己學的所謂素描是否真的是藝術?還是走錯了路,離藝術越來越遠。

中國人很早就有對「古拙之氣」的追求。古人一直非常欣賞漢簡、漢碑上這種天然去雕飾的質樸氣息。「笨拙」,如果笨拙得巧妙,也是非常優美的。但是19世紀的西方藝壇似乎更欣賞妙手巧手,而不是這樣的笨手。

梵高對色彩的運用極為張揚。他在飽滿的純色之間將輪廓扭曲,形成極有張力的曲線。他不在乎光影,不在乎體積,不在乎形體比例的準確性,哪一點能不被畫廊的學院派大佬們鄙視呢?

這些扭動如狂蛇的曲線、旋轉的筆觸如擰緊的繩子一般,構成了強烈的動感與力量。這樣的畫面,給一個畫了一輩子四平八穩建築物的畫家看,會不會覺得驚恐萬分?

歷史證明了梵高,梵高卻無法證明自己,也是一大悲哀。


1.梵高的畫出現的時期早於人類的藝術認知進程,常規意義上的受眾普遍不能接受,所以只能後世追認大師。

2.非常關鍵

3.名副其實,只是梵高的故事所以非專業人士有更多的話題性,也就是傳奇色彩較濃,容易引起消費過度的現象。

4.不能類比,梵高當時的畫分為兩個時期

20歲以前只能用原始來形容,之後則是過於先鋒,很多人其實或多或少可以欣賞只是受眾不多。並非市井打油詩之流。

5.綜合你所有問題來看,你對出名這個事情看的太重了,來來回回都是這個,路子歪了哥們


上述問題可以歸納為一個:藝術家火起來的時間段和其生命的歷程有沒有交集?

1火起來不一定靠作品或技術,比如:鳳姐和芙蓉姐姐,一樣可以靠出醜名聞名於世,並籍此獲益;

2火起來是要有策略的,比如:遵循潛規則,借有能力的人搏出位;

3出名可以產生傳播效果,藝術家需要(依賴)這個「傳播效果」飆升作品價值,而真正的藝術家不願意用1、2的方式出名;

4藝術作品產出數量是受藝術家生命長度限制的;

5藝術家在生命歷程中的所作所為賦予了其藝術品價值,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尊重梵高;

6出名的時間段滯後於藝術家生命的歷程,要麼是藝術表現手法超前了,要麼是人們被藝術家的獻身精神打動了;

7再提一次「和氏璧」:卞和獻碧玉被砍去左腳、右腳,他的所作所為賦予了那塊玉價值,同樣成色的碧玉不是沒有了,是卞和所獻的碧玉只有那一塊,所以價值連城。後世,藺相如的所作所為再次賦予了那塊玉價值;

8與名家(梵高)同樣藝術手法和技術水平的作品還有很多很多,但能否及時出名決定了藝術家能否在有生之年享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

——所以,是人的行動賦予了物品(藝術品)意義和價值。但是,這個價值被發現的時間有可能同步、有可能滯後於藝術家的生命所在時段。


梵高個人超越了那一個時代

1.選材和色綵線條

梵高什麼都畫,畫煙斗麥田,畫他的傢具,畫他愛過的女人、酒店老闆等等

色彩上他偏於明亮

線條則喜歡短線條 比如麥田群鴉 營造出死寂之感

2.以動態表達靜態

大家都說梵高的畫有生命力

其實就是說他把物人格化,把人性格化

在他的畫中靜物不再是靜的

3.融入主觀情感

梵高畫中主觀情感向觀者迎面湧來

生命力啦 孤獨寂寞啦 之類

加上當時的學院派,主張繪畫屬於有知識的人。就是說一張畫應該有內涵,必須是那種有知識、了解背景知識的人才能看得懂。而梵高的畫...…

此外,和同位印象派的莫奈相比,梵高過於熱烈,普通民眾更能接受莫奈那樣的風格。

於是無論在上層階級,還是在普通百姓層面,梵高都不受歡迎。


要這麼說的話 畢加索就更看不懂了。實屬抽象中的抽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