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印象深刻,而当年阻碍蜀国大军更进一步的往往是粮草供给不足,结果导致蜀国尽管在战场上不落下风,但是最终却总是无功而返,当年郝昭一人拦下北伐大军,也是因为蜀军粮草不济。蜀国当时连年的征战的确会导致国力的空虚,不过在战国年间,当时各国之间的征伐更加密集,为什么他们却不缺粮草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因为在三国年间和战国时期,虽然征战的规模相似,但是征战时的兵制却有很大的差距。在战国时期各国都是全民兵役制,也就是说如果出现战事,那么全国的适龄男丁都可以征召入伍走上战场,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期动辄就有几十万士兵参战。不过到了三国年间,当时战场作战对于士兵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全民兵役制已经不再适用,当时的士兵都是职业士兵,而他们除了战斗力更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不用参加农业生产。

  所以说战国七雄当年虽然也经常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是一旦战事停歇,这些大军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回归农业生产,所以粮食的产出并不会受到征战的影响。但是在三国时期,因为职业士兵不参与农业生产,所以粮食的产量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常年战备所产生的消耗也会更大。尤其是当时蜀国只有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却要供给十万大军的粮草,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大背景下,难度实在是太大,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总要为粮草头疼。

  而蜀国对立面的魏国之所以不会有这个问题,是因为曹操早早就推行了屯田制,屯田制也让士兵在空闲时间可以回归农业生产,所以魏国才从来都没有粮草带来的后顾之忧,这也不得不佩服曹操的高瞻远瞩。后来蜀国虽然也开始尝试屯田但为时已晚,所以说战争其实并不只是沙场上的交锋,后勤供给往往更加关键,不知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