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缸」神器也是刈火宝物,白沙屯徒步进香团来回10天长途跋涉,到北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刈火」,而盛装万年香火的「火缸」它要比白沙屯妈祖早一天到北港朝天宫,已于朝天宫服务三十多年的苏志铭表示,白沙屯进香团是全台湾唯一仍保有糊火缸仪式的进香团,已列入国家无形文化资产宝物之一。

白沙屯拱天宫进香团所用的火缸浑圆古朴,已有近两百年历史进香活动,是清代陶烧成的,外部上棕、蓝色釉;今10日下午二点许就先由拱天宫副主委洪金钟及常务委员陈信安押送香火担送到朝天宫,由宫内的老师傅处理,加糊防火土保护。

▲火缸是清代陶烧成的,外部上棕、蓝色釉。(图/记者苏荣泉摄,2019.04.10)

12日清晨进行刈火仪式时,约一小时之前,会先于火缸底部置入香灰,再置入烧红的木炭,刈火仪式开始时,再添加贡末,待朝天宫的住持舀入万年香火火种,如此火缸可使炉火长保不熄又不会伤到炉身。

▲用黏土、纸棉、盐巴三种材料调水成防火土。(图/记者苏荣泉摄,2019.04.10)

已为白沙屯进香团糊火缸三十多年的苏志铭表示,白沙屯进香团可能是全台湾目前进香活动中,唯一仍保有糊火缸的,因为刈香后,徒步回到白沙屯仍要经数天行程,若直接置入高温的炭火,唯恐火缸会爆裂。

▲糊于火缸内外,成为保护层。(图/记者苏荣泉摄,2019.04.10)

北港朝天宫文化组长纪仁智说,以他服务朝天宫数十多年的经验,同样徒步进香,三十多年前仍来北港进香的大甲妈进香团,就从来没有糊过火缸,而一般搭车方式的进香团,于刈火后驱车返驾,很快回宫开炉,就没有火缸爆裂的问题。

▲朝天宫糊火缸代代承传,如今由班长苏志铭〈右〉、蔡肇旭〈左〉、许寿福三人负责。(图/记者苏荣泉摄,2019.04.10)

朝天宫糊火缸的技术一代代承传,如今是由班长苏志铭、许寿福、蔡肇旭三人负责;10日下午二点许白沙屯火缸送抵朝天宫时,他们就将之浸入清水中,把去年糊上的防火土溶洗掉;再用黏土、纸棉、盐巴三种材料调水成防火土,糊于火缸内外,成为保护层,再自然风干,准备刈火时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