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搞清楚這幾位亡國之君的經歷才能對比出誰更慘。

晉懷帝司馬熾(284年-313年),字丰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晉惠帝司馬衷異母弟,母王媛姬,西晉第三位皇帝,公元307年-311年在位。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間,被立為皇太弟。司馬越毒死惠帝後,司馬熾被扶植為帝,改年號為「永嘉」。在此期間,五胡開始建立獨立的政權,但是晉朝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日漸嚴重。311年正月,晉懷帝密詔荀晞討司馬越,三月發布詔書討伐,司馬越於同月病死,眾共推王衍為元帥。四月王衍與石勒戰於寧平城,晉軍全軍覆沒。六月,匈奴劉聰的軍隊攻入洛陽,晉懷帝在逃往長安途中被俘。313年,晉懷帝被劉聰用毒酒毒殺,享年30歲。《晉書·卷五·帝紀第五》 和《晉書·卷一百二·載記第二》 有記載晉懷帝。

司馬鄴,字彥旗,吳敬王司馬宴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的孫子,是西晉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最初,司馬鄴被過繼給司馬宴的兄長秦獻王司馬柬為子的,司馬柬死後,司馬鄴世襲了秦王之位,被拜為散騎常侍與撫軍將軍。公元311年,漢趙的軍隊攻入了洛陽,將晉懷帝司馬熾虜獲,司馬鄴偶遇舅舅荀藩、荀組等人,閻藩與豫州刺史閻鼎等人商議,送司馬鄴回長安。回長安的路上多風險,到長安後,閻鼎等人擁立司馬鄴為皇太子。

公元313年,晉懷帝司馬熾死,得知司馬熾的死訊,司馬鄴登基為帝,是為晉愍帝,並改年號建興,大赦天下。然此時的西晉國力衰弱,已沒有作戰的能力,皇室、世族也都遷至洛陽,而司馬鄴的手下也沒有真心助他的能臣,西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316年,漢趙軍圍攻長安,長安城與外界的聯繫被完全隔斷,城中發生饑荒,百姓多半餓死,司馬鄴身為皇帝也無糧可吃,被迫向漢趙投降。此後,司馬鄴被漢趙軍送到平陽,被漢趙皇帝劉聰封為光祿大夫與懷安侯。劉聰對司馬鄴百般羞辱,行獵時命司馬鄴開路,宴會時名司馬鄴行酒、洗酒杯,上廁所時令司馬鄴拿馬桶蓋,西晉舊臣見此失聲痛哭,西晉的百姓也無不悲痛萬分,這使得劉聰覺得十分厭惡。公元318年,司馬鄴在平陽被劉聰殺害,年僅十八歲。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在滅遼後不久,即下詔伐宋。金軍以完顏昊為都元帥,其下兵分兩路:完顏宗翰(粘罕)為左副元帥,攻太原;完顏宗望(斡離不)為右副元帥,攻燕京,而後兩路會師宋朝都城汴梁(今開封)。

當時的北宋皇帝徽宗趙佶,聞訊後,大驚失色,匆忙將皇位禪讓給長子趙桓即宋欽宗。而徽宗自稱道君太上皇,將決定國家安危的大事甩給了欽宗。欽宗繼位後,為求國家能安定平安,於1126年新年改年號為靖康元年。

欽宗對兵臨城下的金軍,同樣也缺少禦敵的勇氣,於是在金軍提出議和要求後,很快就答應金軍所提出的條件。將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割讓給金國,宋納犒軍費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錦緞一百萬匹。並應允宋帝稱金太宗為伯父。金軍在得到這些好處後,終於將圍了四十天的汴梁(今開封)放棄,引兵北去。

金軍迫於形勢,暫從開封撤圍,在與北宋打交道中卻看透了對手的腐敗無能。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宗翰、宗望再次兵分東西兩路進攻宋朝。閏十一月初,兩路金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會師於宋都開封,開始大規模攻城。二十五日,開封城被攻破。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金帥命欽宗在青城金營中跪聽金太宗詔書,宣布徽宗與欽宗為庶人。四月一日,金軍押著徽宗、欽宗和皇后、妃嬪、皇太子、親王、公主、宗室、大臣、伎藝、工匠等三千餘人,和數百輛的牛車滿裝金、銀、珠寶、法物、禮器、樂器、文物、圖書等,返回金國。

關於徽欽二帝被俘後的遭遇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認為徽宗到達五國城後第三天鄭後就病故,這事給徽宗精神上的打擊非常大。雖然徽宗身邊還有喬氏、崔氏等妃嬪,但鄭後聰穎賢惠,與徽宗一起經歷了許多風雨,感情很深。1133年在五國城發生的「二逆」污告事件,對徽宗精神上的打擊更大。令他想不到的是,兒子趙愕竟和自己的女婿一同告父親謀反。精神上的一次次打擊,再加上時常思念遙遠的家鄉,以及對自己過去種種過錯造成的江山破碎的愧疚,致使徽宗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徽宗在北狩期間曾寫有千餘首詩詞,後因出現「二逆污告」事件,都焚毀了,留下的幾首詩詞中,可以反映出他的心境及身體情況。其中有一首《在北題壁》云: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還有在《雪舟脞語》中刊載的一首詩云:

杳杳神州路八千,宗枋隔絕幾經年。

衰殘病渴那能久,茹苦窮茺敢怨天?

從上面兩首詩中,可以看出宋徽宗鬱悶痛苦絕望的心情,身體已患重病的情形。徽宗已預感到自己再無回到家鄉的可能,而且也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終於在離開汴京八年之後,死於五國城。

《宋史》徽宗本紀載:「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甲子,崩於五國城,年五十有四。」《金史》熙宗本紀中記載:「天會十三年四月丙寅昏德公趙佶薨,遣使致祭賻贈。」《宋史》與《金史》記載有二日之差。甲子為二十七日,丙寅為二十九日,日本學者園田一龜認為,應以四月二十七日為確。

關於宋欽宗的死亡時間及因何而死有很多說法。在一些野史中說完顏亮命欽宗騎馬狂奔,因體力不支墜馬,被馬踐踏而死。另一種說法是,完顏亮命被俘的遼朝末帝耶律延禧和欽宗打馬球,欽宗不善騎馬,從馬上掉下來,被馬踩死。再有一種說法是金人將遼末帝和欽宗當箭靶,被亂箭射殺而死。

上述幾種說法均不可信。這是因為一是金國向來有較好的俘虜政策,對俘虜一般不殺,況且欽宗又是宋朝的一位皇帝,更不會隨意殺掉;二是金國知道欽宗是何等重要的人物,將欽宗做為人質,一直是金國同南宋討價還價,並可以向南宋施加壓力的一張牌,欽宗的作用勝過千軍萬馬。如金皇統八年(1148年)金兀朮臨死時寫的《臨終遺行四帥書》中,還不忘提出用趙桓「安坐汴京」,以兄制弟。即用挾持欽宗來對高宗施加壓力;三是縱觀完顏亮當皇帝的13年(1149年至1161年)間,金宋兩國並沒有發生大的戰事,也沒有發生南宋激怒金國的重要事件;四是欽宗在金囚禁了近三十年,金兵對其嚴密看管和監護,欽宗不具備逃跑的可能。綜上所述,完顏亮毫無緣由地就將欽宗殺掉是不可信的。

在《大金詔會釋注》(董克冒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海陵王諭宋旨中記載:「......自朕即位後,一、二年間,帝曾差祈請史巫及等來,言及親屬及增加帝號等事(海陵王天德三年二月,宋高宗派巫及使金,請求歸還宋欽宗以及皇族,並請求增加帝號)朕以即位之初,未暇及此,當時不允許。其所言親屬中,今則惟天水郡公昨以風疾身故外,所請事,後因熟慮,似不可以。」根據海陵王這一諭旨,可知欽宗是因中風在金國而死的。

在《續資治通鑒》中,記載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辛卯(十九日)金使王全到臨安向宋高宗奉報海陵王諭旨時,也提到了宋欽宗是因中風而死的。

關於欽宗死亡的時間,在《金史》海陵王本紀中記載:「正隆元年(1156年)六月庚辰(九日)天水郡公薨。」在《宋史》欽宗本紀中記載:「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辛卯(十九日),帝崩問至。」《金史》與《宋史》記載欽宗死亡時間相差五年。因此,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或一些欽宗傳記中,欽宗的死亡時間有採用1156年的,也有採用1161年的。

那麼,究競哪一個時間為準呢?很多學者認為應以1156年為確。因為欽宗囚禁在金國,《金史》中對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後人的重要情況均作記錄。欽宗死亡更是很重要的事件,因此,在海陵王本記中予以記載,而且記載的時間很具體詳細。

然而,《宋史》中記載欽宗死亡的時間為什麼會晚了五年呢?這是因為金國為繼續利用欽宗作談判的籌碼,以便處於有利地位,以獲得更多的利益,才故意隱瞞了欽宗的死亡消息,遲遲不通報南宋。另外從字面上看《宋史》記載為:「帝崩問至」,也就是欽宗死亡的消息傳來的意思。因此,1161年並不是欽宗死亡的時間,而是南宋得知欽宗死亡訊息的時間。

《宋史》和《金史》均是元朝曾任過監修國史官的大臣脫脫主持撰修的,脫脫沒有將欽宗死亡時間統一為一個時間,而是按宋金兩國史官的原始記錄如實記載,在這裡可以看出脫脫修史的原則,也可以讓後人領略金國在同南宋的和戰中所運用的策略。

還有學者認為1135年徽宗死於五國城。《呻吟語箋證》記載:「四月二十一日甲子,太上蓖於五國,遺命葬內地,虜主徇宮中意,欲許之,廷議不可。」自被俘之後,徽宗時時都在盼望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家鄉,他的這一願望終成泡影。徽宗在臨死之前仍懇請金人將他歸葬內地,他所希望歸葬的內地,就是指位於今河南省的鞏縣(現為鞏義市)宋陵。

北宋皇陵是宋太祖趙匡胤選定的。當時鞏縣一帶山青水秀,山環水抱,位處「峻極於天」、「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故而先期葬在這裡的陵墓均建在低平之處,面朝嵩山,背負洛水,集中分布在北起鞏縣孝義鎮,南至鞏縣西村,中貫芒田鎮的範圍內,佔地總面積約三十平方公里。鞏縣陵區,已先葬有除徽宗、欽宗之外北宋的七個皇帝以及被追封為宣祖的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陵墓,世稱七帝八陵。為什麼北宋皇陵建在離汴京300多公里的鞏縣呢?有人認為一是趙匡胤曾有遷都洛陽的打算,二是經風水先生觀測鞏縣洛河一帶,是「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風水極好。

宋徽宗臨死要求遺葬內地的願望沒被金廷允許,金人或許考慮到五國城離鞏縣千山萬水,路途遙遠,不便運送,或許是宋徽宗死了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於是金人將徽宗就地葬於五國城。金熙宗對徽宗的死還是很重視的,特派使臣前往五國城參加葬禮,並由朝廷承擔了喪葬費用。

關於宋徽宗死後的埋葬事宜,正史中並無記載。因徽宗死在金國,又是俘虜,當然不可能按中原皇帝的規模進行安葬,只能按金國的習俗葬之。《金史·初興風土》載:「死者埋之,而無棺槨。」據考古工作者對松花江下游、黑龍江一帶金代墓群發掘證實,金代已有土葬與火葬相結合的葬式。屍體火化後,將骨灰及隨葬品裝入木棺下葬,再在墓穴內將木棺、骨灰和隨葬品一同焚燒。有的野史說鄭後和徽宗死時皆用生絹裹屍直接埋於土中。正因為徽宗死時是按金俗火化的,或者雖沒火化,但由於不留封土,找不到遺骨,才在後來徽宗靈柩南歸時出現了空棺之謎。

紹興十二年(金皇統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議和。宋每年向金輸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以淮水為界,宋帝向金帝稱臣,金朝冊封宋高宗為帝。金同意歸回徽宗、鄭皇后、高宗妻邢後(死於紹興九年.1139年)梓宮,同時准許高宗生母韋太后歸國。1142年三月,韋太后連同裝有徽宗、鄭皇后、邢後的十餘輛牛車踏上了回歸之路,直到八月方到臨安。十月,南宋以隆重的儀式將徽宗暫葬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因為宋朝祖陵還在金人佔領之下,南宋只得將徽宗臨時安葬在會稽,指望以後能收復失地,再歸葬鞏縣宋陵。誰知南宋共歷九帝,一個跳海,一個出家,一個葬在廣東,其餘六個也都葬在了會稽。

據元人浙江黃岩陶宗儀(號南村)所撰的《輟耕錄》載: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住在杭州的一位姓楊的江南和尚在盜掘南宋諸帝靈墓時,發現徽宗棺內只有一根朽木,從此徽宗空棺之說流傳了下來。其實金國同意歸還徽宗靈柩,是因死去的徽宗已沒有使用價值,並在籌辦徽宗靈柩時,因金國已將徽宗火化,屍骨無存,只得尋一段相當人體重量的園木放入棺內,使人不會感到是個空棺。金人知道南宋是不會開棺檢驗的,誰知一百四十三年後露了餡。

徽宗死後,欽宗同其他宋俘仍囚禁在五國城。皇統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京為改善同南宋的關係,將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金國的友善姿態,提高了徽欽二帝的政治待遇。一是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昏德公,在金國為二品,現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封欽宗重昏侯為三品,現封為公,升為二品;二是去掉了原封號對二帝人格的侮辱色彩。三是以趙姓天水族望之郡作為封號,以示尊重。據《氏族典·趙姓部紀事》所言:「天水趙之望也,」天水為古郡名即今甘肅省天水市附近。

1141年欽宗改封號後,是否還囚禁在五國城?在史料中可以查考。在《呻吟語箋證》中載:「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虜主贈太上天水郡王,復靖康帝天水郡公,賜第上京。」根據這一記載,可知金國在為欽宗授新封號的同時,在金上京賜給欽宗一處上等房屋,將欽宗及身邊的妃嬪、子女一同遷到了金首都上京城居住。

1153年完顏亮遷都於燕京。極可能也將欽宗遷往燕京。一是便於監督看管;二是隨時隨地利用欽宗向南宋施加壓力;三是仍想按金兀朮死時所獻之策,爭取將欽宗立為傀儡皇帝,幫助金國統治淮河以北宋半壁江山,另外,一些野史在記載欽宗死亡時,也都將欽宗死亡地點說在燕京。

欽宗死後葬在何處?《金史》中記載:「大定十一年(1171年)三月,辛已,命有司以天水郡公旅梓依一品禮葬於鞏洛之原。」那麼,鞏洛之原究竟在那裡?日本學者園田一龜在《流配滿州的皇帝——宋徽宗》一文中認為:「鞏洛究系何地?可能於三姓附近,此點尚無法考據。」清代著名輿地專家曹廷傑在《二聖墓說》一文中認為:「然則沙蘭二聖墓,亦當即鞏洛之原,其處距鄂多哩城(黑龍江省依蘭縣馬大屯)不過四、五百里,實隸我朝發祥地界之內,特識於此,以俟博雅君子考訂焉。」遼寧省已故著名史學家李文信在《東三省輿地圖說》批註中,對曹廷傑之說予以否定。認為「此說誤,徽欽遷五國城,約在依蘭一帶,死不能厝於寧安西南可知。所謂二聖墓即今三靈屯古墓,通測為渤海所遺者。」在民國十三年(1902年)由寧安縣知事王世選撰修的《寧安縣誌》中,也否認了曹廷傑之說。認為「經實地調查即大冢亦杳無形影。」王世選在民國十二年夏至沙蘭附近一旅店,「遍詢店友均謂不僅未見大冢,連大冢之說亦未聞也。」可見在黑龍江沒有一處地名曾稱為或近似於鞏洛之原。民國魏聲和在所著《吉林地誌》里,對有位韓國僑人提出韓國會寧府相傳有徽欽二墓之說,認為「其說更誕遠矣。」

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金世宗遣人至臨安,向南宋通報安葬欽宗的事,諭旨曰:「汝國即知鞏、洛陵寢歲久難遷,而不請天水郡公之柩,天義安在?朕念天水郡公嘗為宋帝,尚爾權葬,深可矜憫。汝國既不欲請,當為汝國葬之。」(《續資治通鑒》卷第142)。以此諷刺南宋。

據《宋史·禮志》載:「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辛卯二月,金以一品禮葬欽宗於鞏洛之原。」可見金國在葬欽宗時還是很隆重的。將本是二品級別的欽宗以一品級別葬在鞏洛之原。值得注意的是,在金世宗的諭旨中,將宋陵稱為「鞏洛陵寢」,這正和鞏洛之原相合。

據清乾隆年間修撰的《鞏縣誌》載:「永佑陵,在縣兩南。宋徽宗虜去,同欽宗梓宮奉還行在,葬於此。永獻陵,宋欽宗陵,事同徽宗。」

在《朝野雜記》中載:「欽宗之喪,舉哀於天章閣南,以學士院為几筵殿,上陵名曰永獻。暨乾道中,朝廷遣使求陵寢地,金人許以遷奉,且並歸靖康梓宮,朝廷難之。金人乃以禮陪葬於鞏縣雲。」

據元人馬端臨撰的《文獻通考》記載:「金人徙葬欽宗於鞏洛原。而荊襄諜報及謂:『金以十萬騎奉還陵寢以來,中外洶洶,邊塞咸請增戍。』後卒無事。」因鞏縣離宋金邊界並不遠,當金國用十萬騎護送欽宗靈柩時,宋朝守邊將領為防金兵犯境,要求增加兵力。金朝動用十萬騎也是怕南宋藉機收復失地。

根據上述史料證實,徽宗於1135年死於金國五國城,1161年靈柩歸回南宋,暫葬會稽, 1171年金人葬欽宗於鞏縣宋陵時,同時為徽宗修建了一個衣冠冢。依上述記載,徽宗實際上曾葬三處,最初葬五國城,屍骨按金葬習俗火化,屍骨留在了五國城。遷葬會稽時,棺中實為一朽木。如今在浙江紹興市東南寶山南宋陵區,當地人稱為「宋六陵」。葬在這裡的是南宋九位皇帝的前六位,後三位皇帝沒有葬在紹興。宋六陵里並不包含徽宗。筆者曾專程考察南宋陵、現在這裡已是中日合資的茶場,昔日的陵墓碑刻已不復存在,如今遍地是綠油油的茶樹。

徽宗後葬鞏縣,為衣冠墓,照此看來,徽宗真正意義的墓地還是在五國城,即黑龍江省依蘭縣,徽宗的屍骨已永遠地留在了五國城。由於徽宗已死近千年,當年埋葬徽宗的具體位置已無法考據。

宋欽宗於1156年因風疾死於燕京,金朝將其葬於鞏(縣)洛(河)之原(黃土高原)。埋葬欽宗 的同時一併修建了徽宗永佑衣冠陵。

本人認為金國雖然是漁獵民族,但在跟大宋的交往中,逐漸被漢人的文化吸引住了,尤其在金國的皇室裡面,形成了一股積極學習漢族文化的熱潮,以前是跟宋朝的百姓學,現在宋朝的皇帝和大臣們都來了,學習的勁頭兒就更足了。徽宗雖然治國不在行,但在文化上絕對一流,自然也樂得當他們的老師。

而且,徽宗不光是他們的老師,還是他們的老丈人,怎麼回事呢?因為徽宗的大女兒嫁給了金太宗的兒子,六女兒也嫁給了金太宗的侄子,九女兒嫁給了金太宗的四子,也就是我們熟悉得不得了的金兀朮,還有十三女、十六女也都嫁給了金國的王室,所以,徽宗在金國的地位絕對無比尊崇。

金熙宗上台後,更是將徽宗捧上了天,一下子娶了他的三個女兒。更不可思議的是,也許是枕頭風的作用,短短的幾年,金熙宗竟然把幾乎所有參與滅宋的高級將領全都殺光了。不知道南宋的人聽說後會高興成什麼樣兒。

所以,不要再自作多情地替人家徽宗父子擔心了,人家的生活根本就不是你能想像的。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做為亡國之君,不管懷愍二帝還是徽欽二帝,都蒙受了無比的屈辱,相對來說懷愍二帝很快都死了,比徽欽二帝蒙受的屈辱時間短一點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