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防疫站的医护人员接种前,都会询问婴幼儿健康状态是否良好,如果有感冒,发烧,拉肚子或者其他病症,医生是不给打防疫针的。

因为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果婴幼儿本身是患病状态接种,可能会加重不良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接种后医生都要求家长不要带孩子马上离开,需要停留半小时观察,若婴幼儿情况良好,未发生异常,才可以带孩子离开。


打预防针的适应症是身体必须健康,没有异常情况。黄疸指数高的原因有很多,有感染因素、母乳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等,不同类型的疫苗接种都会引起身体的不同反应,为了避免发生不良结果,还是要等黄疸指数正常后再接种疫苗比较好。


首先,需要明确黄疸的概念,在医学上,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现象,归纳为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指因体内胆红素异常代谢,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使得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现象。

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这是新生儿特有的一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宫内低氧环境下红细胞生成过多且不成熟,出生后导致胆红素生成或多。此外,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代谢胆红素较慢,出现黄疸现象,一般后期会自行消退无需治疗。一般宝宝出生时会在医院接种第一针疫苗,满月后再打第二针,这时生理性黄疸一般都已经消退完全,不影响疫苗接种。

病理性黄疸: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多种,由此可分为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等,主要是由于母乳中的孕二醇激素抑制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原因。

其次,明确疫苗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原理。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或伤害力极低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正常健康机体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发热、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在我国,如发热、疾病恢复期为一般禁忌症,可延期接种;但对接种疫苗后,有可能造成发生接种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和不良反应加重或免疫损伤,这种为绝对禁忌,如免疫功能不全(缺陷)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但可接种灭活疫苗。

患有病理性黄疸的宝宝本身免疫系统就处于不健康状态,接种疫苗后,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加重,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另外也影响疫苗的效果,导致该产生的保护物质无法正常产生,疫苗接种失败。所以,在宝宝黄疸时,为了安全和效果,不建议接种疫苗!


很多原因会引起黄疸,而其中部分情况是不适合打预防针的。


黄疸高有很多原因的。有些是母乳性黄疸,有些是感染性黄疸,有些是胆道闭锁等外科问题。所以,个人认为,也不是所有黄疸高都不能打疫苗的。只是社区没有条件去诊断,为了规避疫苗风险的一种人为规定。


听大夫说是影响黄疸消退,而且伤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