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防疫站的醫護人員接種前,都會詢問嬰幼兒健康狀態是否良好,如果有感冒,發燒,拉肚子或者其他病症,醫生是不給打防疫針的。

因為疫苗接種後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如果嬰幼兒本身是患病狀態接種,可能會加重不良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接種後醫生都要求家長不要帶孩子馬上離開,需要停留半小時觀察,若嬰幼兒情況良好,未發生異常,纔可以帶孩子離開。


打預防針的適應症是身體必須健康,沒有異常情況。黃疸指數高的原因有很多,有感染因素、母乳性黃疸、肝功能異常等等,不同類型的疫苗接種都會引起身體的不同反應,為了避免發生不良結果,還是要等黃疸指數正常後再接種疫苗比較好。


首先,需要明確黃疸的概念,在醫學上,出生28天以內的新生兒出現黃疸的現象,歸納為新生兒黃疸。主要是指因體內膽紅素異常代謝,導致膽紅素水平升高,使得皮膚、黏膜及鞏膜出現黃染現象。

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這是新生兒特有的一種現象,主要是由於在宮內低氧環境下紅細胞生成過多且不成熟,出生後導致膽紅素生成或多。此外,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發育成熟,代謝膽紅素較慢,出現黃疸現象,一般後期會自行消退無需治療。一般寶寶出生時會在醫院接種第一針疫苗,滿月後再打第二針,這時生理性黃疸一般都已經消退完全,不影響疫苗接種。

病理性黃疸: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原因有多種,由此可分為母乳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和阻塞性黃疸等,主要是由於母乳中的孕二醇激素抑制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泄、母親與胎兒血型不合、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導致肝細胞功能受損、先天性膽道畸形等原因。

其次,明確疫苗是什麼以及它的作用原理。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轉基因等方法製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製劑。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動物體免疫系統的特性。當機體接觸到這種不具傷害力或傷害力極低的病原菌後,免疫系統便會產生一定的保護物質,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質、特殊抗體等;當機體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菌時,免疫系統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製造更多的保護物質來阻止病原菌的傷害。

正常健康機體接種疫苗後,可能會出現發熱、皮疹、腹瀉等不良反應。在我國,如發熱、疾病恢復期為一般禁忌症,可延期接種;但對接種疫苗後,有可能造成發生接種不良反應的概率增加和不良反應加重或免疫損傷,這種為絕對禁忌,如免疫功能不全(缺陷)者,不能接種減毒活疫苗,但可接種滅活疫苗。

患有病理性黃疸的寶寶本身免疫系統就處於不健康狀態,接種疫苗後,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的加重,可能會引起一些併發症,另外也影響疫苗的效果,導致該產生的保護物質無法正常產生,疫苗接種失敗。所以,在寶寶黃疸時,為了安全和效果,不建議接種疫苗!


很多原因會引起黃疸,而其中部分情況是不適合打預防針的。


黃疸高有很多原因的。有些是母乳性黃疸,有些是感染性黃疸,有些是膽道閉鎖等外科問題。所以,個人認為,也不是所有黃疸高都不能打疫苗的。只是社區沒有條件去診斷,為了規避疫苗風險的一種人為規定。


聽大夫說是影響黃疸消退,而且傷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