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边缘人回归

参加朝华读书第14天。

最近几天加班加点看完了《系统思考实践篇》最后两个部分,内容很多,却是可以刷新认知和三观的内容。看完这本书,让我对待很多人事物,都能够从一个更加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

第二部分 驾驭系统思考

第四章 系统循环图

1.何谓回路

所有的回路(不管是非常简单还是极度复杂)均由两类要素构成:变数和连接。

变数(variables)是系统中的实体、属性或要素;变数会影响其他变数并受到其他变数影响。

所有变数都可以划分为两类:存量(stocks)与流量(flows)。存量是随时间而累积的变数,在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被测量;流量是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量,会导致存量的值增加或减少,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被测量。

存量和流量是系统思考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通常,任何存量至少都有一个输入流量和输出流量。

连接(links)反映的是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方向,以有向箭头(由原因指向结果)和极性(同向变化或反向变化,+/-)来表示。有向箭头反映的是两个变数之间的因果关系。

辨认回路的特性

所有闭合的反馈回路,要么是增强回路(reinforcing loops),要么是调节回路(balancing loops)。

增强回路对系统中的事物有增强其原有变化态势的作用;而调节回路会自我调节,抵消并阻止变化。

如何识别回路的特性?有两种方法:

1)基于动态行为的基本模式来判断

2)根据回路的结构特性来判断

2.增强回路

增强回路,指的是具有自我增强特点的回路。

增强回路的行为特性,根据触发情况的不同,所有的增强回路要么表现为指数增长,要么表现为指数衰退。

增强回路的结构特性,系统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好的回路」或「坏的回路」。

增强回路的表现

1)越来越……

2)良性循环,恶性循环

3)连锁反应

4)进一步/再次……

3.调节回路

调节回路的行为特性

调节回路可以导致系统向某一目标靠近。如果某一变数上升,它上升的幅度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慢,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目标);如果某一变数下降,其下降的幅度随时间的推移也会越来越小,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调节回路的结构特性

调节回路,与增强回路相反,调节回路上「-」型连接的个数为奇数。

由于调节回路上「-」型连接的个数为奇数,使得调节回路每运转一圈就会产生一种与原有变化趋势相反的力量,使得系统的变化方向被修正或调节了。

调节回路的作用机理

1)阻力或限制因素

2)干预或解决问题

3)平衡或实现目标

4.时间滞延

时间滞延反映的是两个变数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者作用在时间上有一定延迟,也就是说这种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表现出来。

当时间滞延出现在增强回路中时,它使得增长速度不如预期的那样迅速,似乎慢了「半拍」。

当时间滞延出所在的回路为调节回路时,它容易使得解决方案似乎不凑效,从而导致人们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而做出更大幅度的努力,从而导致震荡,或矫枉过正。

时间滞延对增强回路的影响

在初期因为增强回路的增长很缓慢,以至于我们很难注意到它的变化,但如果不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措施,它就可能引发其他方面的连锁反应,或者在突破了某个极限后,似乎在突然之间,就变成一个庞然大物,从而实现局面的逆转,无可挽回。

时间滞延对调节回路的影响

时间滞延出现在调节回路上,将使系统行为产生震荡,而你的干预措施则往往矫枉过正。

5.系统循环图的用处

系统循环图的价值

1)深入思考

2)动态思考

3)全面思考

系统循环图的用途

1)梳理个人思路

2)检视、改善心智模式

3)睿智决策参考,寻找杠杆解

4)与利益相关者交流,促进共识和变革

5)团队交流,激发团队智慧

6.教你绘制合格的系统循环图

绘制系统循环图的「诀窍」包括以下五方面:

从哪里入手?

——兴趣

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系统最关键的外部驱动力是什么?

系统的关键成果是什么?

在与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因素中,哪一个是最关键的?

如何定义变数?

1)问「它将驱动什么?」以及「它的驱动力是什么?」

2)识别关键因素,不要穷究细枝末节而陷入混乱

3)保持一致性

4)不要使用动词,请使用名词

5)不要使用类似于「在……方面增长」、「在……方面降低」这样的词

6)不要害怕从未出现过的名词

如何识别关键变数?

1)运用绘制系统循环图的基本规则,从你感兴趣的地方入手,问「它将驱动什么?」以及「它的驱动力是什么?」

2)定义变数或关键变数需要对系统的深刻了解,并掌握大量信息。

3)定义关键变数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研讨、提炼的过程。

4)将这些结果放到一张挂图上。坚持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在小范围内(至多八个人)进行一次或多次讨论,并尽力就最重要的因素达成共识。

何时确定连接的关系?

随著你的思考脉络和进展,及时确定连接的类型。

如何定义系统的边界?

1)使用「实体关系图」

2)广泛征询并聆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团队研讨

3)面对庞杂或混乱不堪的系统循环图需反思

4)使用「悬摆」

「悬摆」(dangles)指的是一些特殊的变数,它们虽然不在闭合的回路中,却会影响回路中的变数或受其影响。悬摆在系统循环图中扮演著目标、政策、外部驱动力或者系统结果的角色,它定义了我们所感兴趣的系统的边界。

输入悬摆,一般用来表示期望达到的目标、隐含的标准、政策;或者是系统外部的驱动或限制因素,以及用以确定外部变数数值的参数。

输出悬摆,表示整个系统运作的结果。

5)时刻提醒自己:我感兴趣和要研究的系统是什么

第五章 系统基模

1.系统基模的价值

2.系统基模家谱解构

按照系统基模的构成,作者认为基模主要包括10种,分为两大类:

以增强回路为基础的基模——关注的焦点是推动成长

以调节回路为基础的基模——关注的焦点是解决问题

它们均由增强回路(R)、调节回路(B)和时间滞延(TD)三种要素。

对于每一种系统基模,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描述:

状况描述:这一系统基模的主要状况(事件)如何?

行为模式:这一系统基模所涉及的主要变数的动态变化态势(模式)如何?

结构分析:这一系统基模背后潜在的系统结构如何?

典型案例:这一系统基模有哪些典型的应用案例?

预警信号:有哪些信号或症状预示系统结构符合这一基模?

管理原则:对于这一基模,有哪些应对的策略或管理原则?

3.以推动成长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关键转折点

成长上限

富者愈富

共同悲剧

成长与投资不足

4.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延迟反应

饮鸩止渴:下金蛋的鹅、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抽刀断水水更流

舍本逐末(症状解)

目标侵蚀

恶性竞争

5.系统基模警示牌

在利用系统基模家谱图时,有两个重要的参考线索:

首先,需要思考一下你所应对的系统性问题的本质:它们是有关成长的,还是试图解决问题?

其次,观察关键变数的行为模式:它们是指数级上升或下降,还是想一个目标移动或围绕其震荡?

第6章 系统动力学建模

为什么要学习系统动力学建模

系统动力学——用于支持系统思考的计算机模型。

1.系统动力学建模基础

认识存量与流量

1)存量(Stocks)是随著时间累积的变数,它的值能够在任意一个时间点上被测量,比如水库中的水、银行存款账户中的本金、仓库中的库存等。

在系统中,存量可以起到「缓冲器(buffers)」、「资源(resources)」等两项功能,可以分为「蓄水池(reserviors)」、「队列(queues)」、「传送带(conveyors)」等三种类型。

2)流量(Flows)表示一些活动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它改变存量的值,导致存量增加或减少。流量本身的值只能在一段时间内统计得出。

2.一步一步教你软体建模

软体建模应包含下述一系列活动的组合:

1)准备:明确问题和建模目的,确定系统的边界

2)分析:收集并分析信息,确定核心变数,提出关于问题因果关系的一系列假设或理论,画出基本的系统循环图

3)建模:通过方程将变数和上述假设定量化,建构出团建模型

4)测试:反复测试、修改,知道你认为它达到预定目标为止

5)应用:进行政策设计与评估,给出决策建议

主要的测试项目:

1)基本错误检查

2)边界充分性检查

3)强健性测试

强健性(Robustness)测试指的是检验模型能否经得住不同情况或各种变化的冲击,也被称为「鲁棒性」测试。

4)现实性检验(极端条件测试)

5)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

6)回测数据检验

3.加速系统思考:以Vensim PLE软体为例

4.建模备忘录

关于动力学建模,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

建模并非理论问题,而是经验和技巧问题。

模型并非万能。

建模不是产生绝对答案的一次性过程,而是一个反复探寻、深化的持续过程。

建模不应该为客户雇佣的枪手。

建模不应该预设假设。

坚持简单原则。

本书第二个部分主要包含第4,5,6三个章节。这三个章节旨在教会我们掌握系统思考的方法和一些高效实用的工具:系统循环图、系统基模以及系统动力学软体建模。

第4章从回路入手,通过对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时间滞延的详细阐释,并配以常见的例子加以说明,让我这个文科生也能够理解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

第5章从以推动成长为基础的系统基模和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系统基模两个方面,几乎面面俱到地阐释了十种系统的基本模型。这十种基本模型揭示出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和感情等方面一再出现的各种结构形态。

第6章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使用系统力学软体来建模与模拟模拟。

单独看每一个章节的时候,看到的就只是这本书的某一个章节,说实话很多东西我斗看得云里雾里,也觉得就跟走马观花一样,只是了解了个大概。但是当我看完了本书,再回过头把整本书当做一个系统来对待,把其中的某一个章节当做整个系统的某一个细小的方面时,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了。

这应该也算作对「系统思考」的一个实例运用吧?

Note: 有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小伙伴,加微信:eachknows索取电子档,乐于分享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