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优美的环境,令许多人向往

亲爱的N1:

 

最近忙著准备给小鱼儿的婴儿用品(小孩的东西真的不花则已,一花惊人),同时也把握最后的两人时光,抽空跟鱼先生去看了 《疯狂亚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这部电影算好看,但剧情不很特别,不过全片都由华人主演,打出漂亮的票房,是近几年很成功的亚洲电影。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对于剧中家乡亲人的期望和还外生活的落差,特别有感,想来跟妳聊聊「海外生活。」

 

住国外给人的印象通常是「好棒喔!」或是「过很爽!」尤其在社交网路发达的现代,脸书、IG、youtube上放的都是吃喝玩乐的照片,让人好生羡慕。但生活是现实的,没有人能一直过的像度假。那么,真实的海外生活是怎样呢?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如下:

 

1. 近乡情怯

这里的「乡」指的不是家乡,而是同乡的人。海外华人可以粗略分为两种,一种还是过著很亚洲的生活,跟同乡的人聚在一起,说著熟悉的语言,一起吃(煮)中餐,从网路上看著中文电视节目;另一种则选择过自己的日子,试著融入当地生活。我呢,算是介于中间的人,因为不喜欢八卦和比较,所以不会主动寻找华人圈,但也不排斥(所以才说近乡情怯。)在巴黎我有一些法国朋友和语言学校的同学,下课后忙著念法文、教钢琴,偶尔去华人区打打牙祭,生活很充实。在安道尔就不用提了,没亚超,华人不到10个,想认识还不一定有机会。搬到德国之后,起初忙著学德文、找工作,没交什么朋友,等到生活稳定下来,经由网路认识一群人妻朋友,偶尔相约吃饭串门子,解一下不定时跳出来的乡愁。

 

2. 凡事能省则省

住国外的人,生活其实相对单纯,加上,除非收入真的很优,否则大家都是精打细算在过日子。在台湾,大家时时刻刻都在比较。吃的穿的用的,开什么车、住哪里?做什么工作?小孩念什么学校?不想煮就外食,无聊就去逛街。在国外,大家看到的大房子,地点可能比较乡下;外食和自煮的价差很大,偶一为之可以,天天外食荷包要很深,而且,也没那么多餐厅可选ORZ。台湾人常靠北薪水低,国外的薪水也没高到哪去!数字是很漂亮,但缴了税、保险、房租/贷、水电暖气费,剩余可支配的金额,不见得比台湾好过(我们都觉得在台湾存钱比较容易。为了远方的家人,三不五时返乡探亲的机票也是一笔开销。)不然那些网红部落客,是在做功德?不也是为了多赚一点钱!

可能是少了无时无刻比较的压力,在海外的华人,减少了很多对物质的追求。东西可用就好,ikea或是二手货都很受欢迎;衣著以舒适为优先,华服名牌包不见得有场合可以穿戴。换个角度看,过得爽不爽?真的是「比较」出来的。

 

3. 每天用力地过日子

无论你的语言能力再怎么好,就是在人家的屋簷下,得看人脸色,依据当地的潜规则办事。在台湾什么都方便,网路订货今天订24小时收货。便利商店可以缴费、收件、寄东西。在国外常发生包裹、邮件寄丢的事。工作上,要跟不同文化的人共事、竞争,不用说华人,鱼先生一个义大利人,天天跟德国同事交手,也是很努力,也常吃亏。就像你说的,这些都不会出现在社交网路上,大家都是报喜不报忧。一来,远水救不了近火;二来,大家都爱面子,不想让家乡的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遇到同乡的人,大伙同仇敌忾地骂一骂,也就这么过去了。

以上我说的,都还是第一代的移民,第二代的移民,有其他不同的烦恼。最经典的是如电影里所说的,他们都是「香蕉」(外黄内白),在父母和当地文化的东西文化间拉扯,甚是辛苦。这个问题,我们有机会再聊。(我们的小孩将来都会面对啊!)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想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回家?每个人做决定的原因不同。有的人喜欢国外的环境;有的人是为了小孩的教育。当年我选择出国,不是向往国外看似美好的生活(我出国念书的时候就体认到住国外不容易。)人生没有完美的选择,一旦选定了,就别再吃碗内看碗外,keep walk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