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按照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公佈的自主招生進程安排,6月10日至22日是試點高校組織考覈的時間段。從考試內容和形式看,除了傳統的筆試和麪試,體質測試成爲衆多高校納入考覈的內容。例如,合肥工業大學就規定:體育測試項目包括擲遠、立定跳遠。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高三畢業生評價指標),凡有一項測試不合格者將不能入圍自主招生合格名單。

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體質曾連續多年下降,力量、爆發力以及耐力等指標下滑,近兩年來已有好轉。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王凱珍指出,運動不足所造成的體質下降,可導致非傳染性和精神類疾病,已被廣泛證實。事實上,除治療因運動不足引發的疾病,需要花費鉅額醫療費用外,體質下降還影響着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

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的現實,引起各方重視,並將體測納入中高考項目,包括減少近視的發生率,已經成爲各級政府的目標考覈內容。不過,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學校和老師因擔心出現各種意外而不同程度地取消了長跑、單槓等動作劇烈的項目,有的學校還不允許學生下課後到操場玩耍。而作爲教育形式的導向棒,考試內容對“學什麼”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不在考試形式出現差異,而在於考試內容出現了分化。

有了好的身體,個人的生活、學習和事業纔會有堅實的基礎。在綜合素質評定中,身體素質具有基礎性地位。身體好是“好學生”不可或缺的指標,也是評定一個學生素質高低的核心要素。把學生體測作爲考試的重要內容,屬於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自主招生作爲學生進入大學的通道之一,同樣需要重視“好身體”這一關鍵指標,既要對接教育大趨勢,更要通過補強體測項目,讓自主招生更加科學,導向更加鮮明,責任更加明確。

其實,高校自主招生增加體測項目早已施行,卻遇到個別家長反對、學生難以適應和學校承受較大風險的困難,部分高校乾脆選擇放棄體測項目,以增加文化考試項目和分數比值作爲替代。儘管此種謹小慎微、瞻前顧後的態度迎合了外界要求,卻也釋放出負面效應。如果考試的指揮棒無法起到導向作用,重視身體鍛鍊就會淪爲空談。相反,只有讓所有高校在自主招生過程中,都能實施體質測試項目並將其常態化,學生健康虛置化的問題纔會實現根本好轉。

開展體質測試以評定身體素質,應成爲規定動作並得到全面實施。把體育測試作爲招生考試的前置條件,除了要遵循“體測納入中高考項目”的統一要求外,也需要高校在自主招生過程中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讓身體好這一普遍要求得以落地。

(作者系職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7日第2版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