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牙,是春秋時一位名廚,極善於製作美食。他是齊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我國有四大菜系,魯菜是其中之一,鹹鮮脆嫩,風味獨特,“蔥燒海蔘”“德州扒雞”都是魯菜中的名品,而易牙在魯菜的形成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傳春秋時並沒有“鮮”這個字,是易牙創造的。易牙有一次將羊肉放在了鯉魚的魚腹中,加以調味烹飪。菜做成以後,人們大呼太美味了,太鮮了!於是人們就取鯉魚的“魚”和“羊”字共同構成了“鮮”這個字。

  《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曰:淄澠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淄水和澠水是山東的兩條河,傳說把兩條河的水放在一起,就很難分辨出來。但是唯有易牙很輕易地能加以分辨。可見他有着非常敏銳的味覺,天生是當廚師的料。

  易牙當時在齊桓公手下做廚師,很受主公重視,但是易牙並不滿足。他覺得自己再受重用,依然是個廚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他要的不是天下第一廚的虛名,要的是手握滔天的權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是易牙想盡一切辦法討好獻媚齊桓公。

  一次,齊桓公說“易牙啊,因爲有你,我喫遍了天下的美味,只是有一樣東西,我沒嘗過。”易牙忙問何物,齊桓公說:“我沒喫過人肉,不知道是否也像你做的其他食物一樣鮮美。”易牙聽了放在心上,他回到家,一直在思考如何得到人肉的問題。這時,院中傳來了兒童的嬉鬧聲,原來是易牙的小兒子,年方四歲,正是活潑可愛的年紀。於是,易牙做出了一個令人髮指的決定,將自己的親兒子殺死,做成了肉湯……

  第二天,用膳時間到了,易牙爲齊桓公奉上了一罐肉湯。齊桓公一嘗,是從未有過的滋味,不禁奇道:“此爲何物?”易牙哭道:“大王昨天說沒有喫過人肉,我將自己的兒子做成了肉湯。”

  有道是:“虎毒不食子”也不知道易牙此刻的哭泣中可有半分的真心。齊桓公覺得易牙此人真是忠心啊!爲了自己連兒子都殺。於是,易牙更受重用,齊桓公一天不見他,頓覺食之無味。

  齊桓公的的力助手管仲將死,他去探望,和管仲說希望易牙接替他爲相。管仲說:“易牙連自己的親兒子都不愛,能愛你這個外人國君嗎?他唯利是圖,有一天會爲權勢背叛你的。”

  易牙得知是管仲阻礙了自己的升官發財之路,非常氣憤,就跑到管仲的好友鮑叔牙那裏去說管仲的壞話,妄圖挑撥二人的關係,可見他就是個小人。幸虧鮑叔牙知管仲甚深,沒有中計。

  齊桓公當時答應了管仲,將易牙逐出宮外,沒過多久就想起了易牙的種種好處,又找了回來。

  易牙始終沒忘記他取得權勢的心思,第二年,齊桓公得了重病,易牙就擁立了公子無虧,使得太子外逃。易牙還堵住了宮門,不許任何人進宮。

  齊桓公被困宮內,餓得發慌,還不知道是自己寵幸的易牙作亂呢。他得知真相後,掩面長嘆:“悔不聽仲父的話,無顏面對啊!”此時此刻,他纔想起了管仲讓他遠離易牙的勸告。不知道他有沒有想起那碗易牙用自己兒子做的肉湯。

  齊桓公最終餓死在了自己的寢宮,易牙的陰謀卻始終沒得逞,他擁立的無虧被齊人所殺,太子得位。易牙干政失敗後逃到彭城,繼續做廚師。姑且不論他的廚藝多高,他的小人行徑終將被世人唾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