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當胸一箭射中姜小白,被記仇了嗎?

這個問題涉及到人的多樣化主體屬性及其對應的不同價值排序。

在返國奪權過程中,他們是政治對手。無論脣槍舌劍還是兵刃交加,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退讓的餘地。

可是,一旦公子糾被殺,管仲落進了齊國國君姜小白的手裡,情況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首先,管仲失去了依靠的對象,也就失去了跟姜小白做對的依據。只要他還想活命,就只能投靠姜小白。問題只在於姜小白給他什麼樣的臺階。

其次,很多網友其實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鮑叔牙。在那樣的時代,象姜小白這樣的公子或新君,對輔佐自己的文武是非常依賴的。他們通常被教育成裁判員,而不是運動員。也就是說,他不必自己有想法去做問答題,而是在輔政大臣的意見中作抉擇,只做選擇題。顯然,作為首席僚佐的鮑叔牙比小白自己更有決定權。而管仲和鮑叔牙是老朋友了。

還有,姜小白現在是國君了,他就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以自己的個人好惡來處理事情,而必須以國家利益為重。對自己老師眼中的超級大腕,他不能一意孤行地報以私怨。姜小白表現得很好,聽老師的話,照老師說的去做,從諫如流,就像劉邦聽從蕭何的話拜韓信一樣。

最後,管仲確實有幾把刷子,把姜小白從一國之君弄成了諸侯霸主。所以,以前曾經的那些久遠的恩怨,就如同飄渺的浮雲一樣隨風而去了。


管仲射公子小白(後齊國個國君齊桓公)未中,而公子小白詐死,使管仲大意讓公子糾失去了國君的地位,公子小白即位齊國國君後,稱齊桓公,不記當處的一箭之仇,而任用管仲,此時齊桓公不記當處的一箭之仇嗎?

這要多個方面去解說,齊桓公不記仇是不可能的,但記恨和報仇是兩個問題。有仇可以不報和緩報,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齊桓公剛任新國君,其一國內政局不穩定,只能用定國安邦之策,其二,管仲已經事情失去了,對抗齊桓公的靠山,也就是說管仲沒有在對抗齊桓公的理由了。當處一箭之射是為保其主,而非管仲個人的意願。為保公子糾而射殺公子糾的弟弟齊桓公,這一點可以看的出管仲是忠臣。其三,管仲是賢才能才,齊桓公新君即位需要人才,又有鮑叔牙的推薦和勸說,既可得人才。有可立不記前嫌的威望,這樣一舉三得。

管仲不被殺,而又被重用,這樣負罪的心理反使他更加的為齊桓公的安邦治國用盡所能,發揮其才。更加的表現出自己的忠誠和才能。久而久之,齊國的繁榮和霸業離不開管仲的治理。齊桓公也更依靠管仲的才能。

當出的一箭之射比起治國安邦和齊國的繁榮霸業那是小之又小的,反之,齊桓公的國君也不會太穩定,勸衡利弊,齊桓公是不會記仇的。確且的說是不會報仇的,


小白當上國君後,對魯國兵臨城下,發出附帶兩個條件的通牒:1、魯國必須殺死公子糾。公子糾可是小白在的哥哥啊,但是為了以絕後患,安心做君王,兄弟骨肉之情都可以不顧及了。2、魯國必須向齊國交出管仲。管仲是小白政敵的謀士,而且對小白有一箭之仇,小白對自己的兄弟骨肉尚且可以痛下殺手,又怎麼會顧及政敵的一個謀士的性命呢?所以小白當上國君,也就是成為日後的齊桓公後,對管仲肯定還是記仇的。

至於後來事情的發展變化,那要多虧了另一個人,那就是小白的軍師鮑叔牙,鮑叔牙同時也是管仲的多年至交。

鮑叔牙和管仲在微時便早已相識,二人曾經合夥做買賣,管仲出資少而且還私挪公款用於還個人債務,年底分紅還堅持五五分成,但是鮑叔牙畢竟是管仲知己,不僅不計較,還十分體恤管仲是因為家境貧寒所以比自己更需要錢。後來鮑叔牙和管仲一起充軍,管仲貪生怕死,領兵準備殺管仲以儆效尤,又是鮑叔牙為管仲開脫,認為管仲家有老母親所以忍辱負重活下來贍養母親,純粹是一種孝道,於是救了管仲一命。

如今管仲圖謀殺死小白來幫助公子糾當上國君,雖然殺人未遂,而且還因此獲罪淪為奴隸(賤民),此時的鮑叔牙可是政敵小白這邊的軍師啊,但是鮑叔牙不念舊惡,理解各為其主,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還特意為管仲求情。

對魯國通牒要求處死公子糾,對管仲卻是要求交出活人,可見鮑叔牙對管仲的慈悲之心和救命之恩。如果不是鮑叔牙瞭解管仲為人,仰慕管仲才華,寬容管仲之失,哪怕管仲有兩條命也已經斷送完了。

當鮑叔牙向齊桓公(當上國君後,對小白通稱齊桓公)極力引薦管仲,而齊國又正是用人之時,齊桓公也求賢若渴,不管是心胸寬廣,還是自私狹隘,也理當放下成見,不念舊惡。

果然是鮑叔牙的再一次全力營救和再推一把,管仲不僅沒死,還被齊桓公任用為相。管仲有感於鮑叔牙的大恩大德,以及齊桓公的大度智慧,於是竭盡所能輔佐齊桓公,最後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君臣二人也共同譜寫了一段千古傳頌的佳話。


首先,管仲這一箭並未射中當時還是公子小白的要害,而是射中了他的帶鉤,但小白很機智,佯裝射中,這讓當時還在小白的奪位對手公子糾帳下謀事的管仲鬆了口氣,公子糾也放鬆了警惕,結果,公子小白搶在公子糾前即位,是為齊桓公。即位之後,公子糾當然是被斬了,而對囚車裡的管仲,齊桓公更想速報一箭之仇,但齊相鮑叔牙卻勸齊桓公刀下留人,因為他認為管仲才能在自己之上,是少有的安邦治國之才,齊桓公思忖再三,最終放下了個人恩怨,拜管仲為相,而管仲也確實不負齊桓公,幾年時間,就通過一系列富國強兵之舉夯實了齊國的地位,此後又通過"葵丘會盟",進一步確立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之位。齊桓公對管仲甚為尊重,稱其為"仲父",當年按壓住的一箭之仇,最終成就了春秋戰國時代一對著名的君臣!


齊僖公共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也都鼎鼎大名,太子諸兒(後來的齊襄公)與自己的親妹妹文姜亂倫,還合謀殺死了自己的妹夫魯桓公,後來造成了齊國的大亂。

另外兩個兒子就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他們在齊襄公在位時都逃去了外國,等到齊國大亂之時,都想第一個沖回齊國國度來繼承王位,而管仲此時就是輔佐的公子糾。

管仲在得知公子小白已經率先出發趕回國都的時候,萬分著急,向魯國借了三十乘兵馬準備在半路伏擊公子小白,等公子小白走近時萬箭齊射,公子小白應聲倒地,管仲見公子小白已死,就放心的返回去了,誰知公子小白使了個障眼法,躺在地上裝死成功的騙過了管仲,起來後馬不停蹄的趕回臨淄去繼承王位,是為齊桓公。

等公子糾不急不忙的在路上走的時候才得知齊桓公已經繼位,返回魯國去搬救兵準備武力奪權。結果魯國的軍隊被齊國打的大敗,齊桓公要求魯國交出公子糾和管仲,否則就要滅亡魯國。

魯國無奈,只得將兩人交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在管仲好友鮑叔牙的極力推薦下,決定不計前嫌,為了國家能夠獲得人才,齋戒三日親自去迎接管仲,並拜管仲為國相,尊稱「仲父」。

管仲也不負齊桓公的期望,在他任國相期間,齊國發展成了領先於其他國家的超級大國。幫助齊國完成了霸業,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首霸,是一段千古頌傳的君臣知遇的榜樣。

總得來說,齊桓公的寬宏大量,禮賢下士讓他發現了管仲這位人才,也是鮑叔牙作為好友的極力推薦,讓管仲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作為管仲,人生能遇到一知己和欣賞自己的君王,這恐怕是千百年來讀書人畢生都想達到的夢想吧。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如果認為我說得還有些道理,煩請動動小手,點波關注不迷路。

謝謝悟空邀請@悟空問答

可以肯定地說齊桓公記仇了。

當年齊襄公在位的時候,國內政治混亂,諸位公子如果再繼續待在國內恐怕有殺身之禍。所以公子小白(齊桓公)在鮑叔牙的保護之下逃到了莒國(今山東省莒縣),而他的另一個兄弟公子糾在被管仲護送到了魯國。可見當時的管仲和齊桓公不是一夥的,也可以算敵對勢力。

到了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大臣公孫無知密謀殺害,自己把控了國家大權。僅僅一年之後,就被其他大臣聯合絞殺。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個時候的齊國沒有了掌舵人,自然是羣龍無首,大臣們紛紛獻計,最終決定將逃亡在外的公子們召回繼承王位,消息很快傳到了莒國和魯國。

小白和公子糾紛紛起身,打算先人一步繼承大統,而魯國為了能夠讓公子糾順利繼承王位,獲取更大的利益,便派管仲去堵截小白,之後就發生了管仲射殺齊桓公一事。可誰知小白詐死,隨後日夜兼程趕到了齊國,在大臣的擁立下成為了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後,對於曾經險些要了自己性命的管仲是恨之入骨的。

他的恨促使他做了第一件事,就是舉兵攻打魯國。命鮑叔牙率領軍隊討伐魯國,在乾時大破魯國軍隊,並包圍了魯莊公,差點殺了他。

第二件事就是讓鮑叔牙給魯莊公寫了一封信,大致內容就是讓寄居在魯國的公子糾自殺,然後把管仲送回齊國懲治。魯國剛剛被齊國打敗,自然是不敢違背,於是公子糾被殺害,管仲遣送回國。

齊桓公想要將管仲剁成肉醬,剛剛下達命令,鮑叔牙就阻止了他。史書中曾這樣記載:「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鮑叔牙告訴齊桓公,如果您想治理好齊國,有我就足夠了,但如果您想成就天下霸業,必須要任用管仲。就這樣,管仲逃過一死並成為之後齊國霸業的重要人物。

所以齊桓公對於一箭之仇是記恨的,但是他的胸襟廣闊,有些雄霸天下之志,非常需要像管仲這樣的人才,所以才沒有殺他。


謝邀

「術球」為您回答

齊僖公有三個兒子,一個是齊襄公,一個叫公子糾,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是齊襄公在位,糾跟小白兩個都是合法繼承人。當時齊國局勢不好(齊襄公亂倫),管仲保護著公子糾去魯國避難,鮑叔牙帶著小白去莒國散心,不久齊國就大亂,齊僖公去西方極樂世界享福了,留下一堆爛攤子。於是糾跟小白就約定,誰先到齊國,誰就是國君。回去的路上,兩隻人馬相遇了,為了大位,大打一氣。管仲見有機可乘,便彎弓射大雕,一箭把小白射於馬下,因為那時候情景很亂,管仲見到小白一箭穿心,吐血八升,以為沒救了,就帶著糾慢慢的趕路,回到都城,小白已經登基了。

帥哥管仲

小白齊桓公

喜歡歷史的人都知道,齊桓公,那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作為比較有名的明君,這點容人之量是有的,加上鮑叔牙極力推薦,管仲也確實是個人才,就把這點選擇性遺忘了,重用了管仲,管仲也不負眾望,幫助齊桓公整理了內政,把齊國帶上了富強的道路。

我是術球,我為你解答歷史,分享歷史。 希望「術球」的回答對你有幫助。(關注「術球」,一個見到有趣的問題就忍不住想回答的人,給你更多精彩)註: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應該是沒有記仇。

這個就體現了齊桓公最大的優點,胸懷寬廣,簡單說~心大!


齊國發生內亂,鮑叔牙管仲分別帶小白和糾兩個王子遠遁,內亂過後又分別返齊,為阻止小白返齊管仲欲射死小白,未中要害小白先抵齊並繼齊國王位,然而小白並未尋仇管仲,聽從鮑叔牙建議任管仲為相,使得管仲盡展其才、齊國被其治理的繁榮強大!


記仇是肯定的,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能壓住翻篇小白有度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