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說結論:!!! 在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中,三位MIT的教授已經能夠成功實現經濟學實驗...,而且在解決貧困領域中運用經濟學方法有了突破!

  • 經濟學是經驗科學。
  • 它既是事後諸葛亮,又不是事後諸葛亮。
  • 到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檢驗方法是假設免疫法
  • 數學的引入推動了經濟科學的下一步演進,但是行為經濟學又在重新衝擊著由數學顛覆的經濟學理論。

2.經濟學規律或者定理形成方法:

1 歸納法:通過對現有事物或者現象進行總結 舉例: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 2 假設免疫法:提出一個假說,這個假說可以不是基於現有經驗而是基於理性或者數學。假說需要提供一定的實現條件。如果我們無法證偽即為正確結論。(現在的主要方法)

舉例: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實現一般均衡

3.經濟學規律失靈現象產生原因 A--&> 假說實現條件喪失 即異質的出現 -舉例:1929-1933大蕭條--&>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失靈:完全競爭市場條件喪失。其中市場勢力均勢條件喪失: 生產不再能決定消費。

行為經濟學對傳統經濟學的顛覆--&>人不是經濟絕對理性的,人的經濟理性是有限的。

B--&>伴隨著經濟學發展出現的新的經濟現象--舉例:以谷歌為首的互聯網公司對傳統經濟學的顛覆性

C--&>經濟學研究中出現的確信偏差和經濟學研究者對美學的追求

--在經濟學研究中經濟研究者心中可能已經有了結論,所以他在尋找數據的時候都會往理論上靠。會出於有意或者無意篩掉一些數據。

經濟學演進簡史:

  • 首先,對於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他認為說經濟學是基於財富的科學。
  • 這門科學的方法論基於個人主義,而且是一門純粹而且抽象的科學,經濟學不屬於社會科學一類,也不是屬於自然科學一類。因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特定的。
  • 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前因後果還有人取實現他目的的手段的一門多用途科學。並且經濟學和自然科學的一樣的點是:歸納法並不適用於經濟學。
  • 因為經濟學的實驗和歸納的難度過高,所以它開創了演繹法來解釋經濟科學。
  • 在隨後的演進里,我們開始引入」工具理性「

…… 先寫到這,晚點有空再補……


你認為經濟學是事後諸葛亮的原因,基於理論是對過去的推導,但一個理論是否成功並不取決於他精美的推倒,而取決於對現實的應用,就像做實驗,基於過去的的推倒是實驗假設,而經濟學的實驗是在更大的實驗室里展開的,諸如弗里德曼,凱恩斯,都提出了他們的見解並且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運用假設做出實驗,解決問題。綜上,經濟學是科學


我覺得可以這麼理解吧。因為經濟學本來就是對過去經濟現象的一種解釋。


確實如此:經濟學沒辦法做實驗,大多是解釋已有的現象並總結出理論。但是這些理論確實也可以指導實際的經濟工作。最經典的一個例子:英國人接受了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的理論,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經濟學希望通過模型構建、歷史經驗以及現有數據對未來做出預測,但實際上,這種預測大多數是錯誤的,這也是很多人質疑經濟學的原因之一。

對過去進行解釋是經濟學發展的必要和基礎,也是相比預測未來較為簡單的一步,不再變化的因素會為解釋提供很多便利,因此現實中總是解釋過去正確者多,預測未來者正確者少。


就算只讀過幾頁正經的經濟學教材也不會這麼認為。


經濟學在應用領域很大一部分只能就是做預測和可研,事後諸葛亮的說法並不準確,只不過很多經濟規律的正確性,需要在事情發生以後才能驗證。


如果這樣說,那大多數的學科都是「事後諸葛亮」。哪怕是所謂的未來學,也是先對過去的事物進行分析,再總結出理論,最後才提出對未來的預測。


經濟學很多理論是有前提假設的,也會自披露存在偏差,畢竟影響因素太過複雜多變,現實世界中當然是沒有這些理想限定的。理論的推進往往就是在假設上做再研究。

足夠長期,足夠大格局去看的話,很多理論的預示是清晰有效的,只是我們的注意力往往只在當下幾年幾個月,回首看過往,總是更明白些,卻又意義不大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