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難做程度是遠超過去五年的。」

「未來兩三年,我覺得都賺不到貝塔的錢,就是賺不到市場本身上漲的錢,是否繼續往下跌,非常不好說。 我們講,現在只有『悲觀』跟『很悲觀』兩種了。」

說這話的人是明汯投資掌門人裘慧明,一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物理學博士,早年在華爾街做了十多年交易,2013年回國創立明汯投資,專註量化投資。 裘慧明用「特別難」三個字來形容今年的市場,但他也說,明汯是少數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還在逆市擴張規模的私募。 目前明汯投資管理規模超過50億,投資策略包括股票類、CTA類和套利策略,並在投資中積極引進了機器學習的方法。 根據第三方數據,明汯投資旗下不同策略的產品收益率各有不同,在有持續凈值公布的產品中,今年以來截至10月26日的收益率在-20.93%至27.3%之間。點擊此處鏈接,下載聰明投資者APP,進入私募嚴選,即可查看更多明汯投資資料和產品凈值數據。裘慧明自我評價是個樂觀的人,而且個人風險偏好很高。

「我個人能忍受回撤30%到50%,只要是收益夠高,我不會投預期收益小於30%的東西,一直都是這樣,但機構和客戶資金不一樣,所以產品來說風險偏好還是需要低一些。」 裘慧明說投資就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只要能做,完全沒有退休的意思。」 「最近每天都花點時間,因為總有人來找我」。9月的一個下午,剛結束另一場會面,一個人,一杯水,身穿一件polo衫,裘慧明接受了 「聰明投資者」近4個小時的深度訪談。以下是「聰明投資者」與裘慧明的部分對話內容。

一、今年難做程度遠超過去五年

1,聰明投資者:你覺得今年怎麼樣? 裘慧明今年股票多頭特別難。一個是市場太差了,第二個就是流動性下降。 股價一直在跌,雖然波動率也不差,但是這種波動率以及現在的流動性也很難掙到錢。 所以客觀講,從2013年回國到現在,我覺得不管是從市場情緒上來講,還是從市場行為來講,從股票多頭的角度都是最困難的一年。 像2013、2014年,藍籌股雖然(行情)不好,小票、創業板還挺好的;像2015年,整年做下去很不錯;2016年是小票的行情;去年是藍籌股的大行情,只有今年什麼都不掙錢。

所以從市場角度,今年難做程度是遠超過去五年的。 2,聰明投資者:那你有預期這種狀況會持續多長時間嗎?最近可以看到,不管是公募還是私募都非常悲觀。 裘慧明長期來講,我沒這麼悲觀,但未來兩三年,我覺得都賺不到貝塔的錢,就是賺不到市場本身上漲的錢,是否繼續往下跌,非常不好說。 我們講現在只有「悲觀」跟「很悲觀」兩種了。現在可能還是先降低風險,最近確實各方面包括貿易戰、國內的情況,都不支持放大風險。 3,聰明投資者:明汯目前屬於少數還在逆市擴張規模的機構,為什麼現在選擇擴張?

裘慧明一個是從長期來講,指數肯定不是貴的時期。第二就是我們持續有超額收益,從股票多頭的角度這波下來也是一個好的機會。當然最重要的是對沖產品今年都是正收益的,而且未來對沖產品收益也長期看好。 我們的模型在海外驗證了十五六年,在國內也是驗證過的,沒有理由因為這兩個月的不好,就認為這個模型失效。 就是要先跟客戶要講好,現在是什麼階段。現在客戶敢做多頭的越來越少了,他們都說先做做對沖吧。 4,聰明投資者:你跟以前海外的同事做一些交流,他們怎麼看中國現在的市場情況? 裘慧明:對於海外資金來說,中國市場現在就是一個小配置。但他們周期看得非常長,從非常長的角度來講,慢慢還是會配置的,因為它現在配置過低。

按照市值來講,現在的中國A股總市值比日本小,其實2015年的時候是遠超日本的,交易量都超過美國了,即使現在,交易量還是全球第二,所以說應該還是個非常重要的市場。 以前是通道有問題,在滬深港通開通之前,都只能通過QFII來做,非常不方便,從各個角度來看中國都是低配的。 對他們來講,如果現在交易方便一點,他們逐步增加配置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不表明他們非常看好中國股市。 他們只是把中國市場從很低配慢慢往上調一些,包括加入MSCI指數之後,他們可能權重上自然就會調整一下。但從海外投資角度,這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市場。 二、國內超額收益更好做,機器學習是個好工具

5,聰明投資者:在你看來,現在國內、國外市場最大的差距在哪裡?

裘慧明:國外的市場是非常有效的市場。因為它發展一百多年了,而且不管是衍生品工具,還是投行提供的服務都非常完善,所以不管是量化還是主動管理,超額收益都非常難做。 但中國是一個監管非常嚴格的市場,不管是交易規則還是其他方面,相對來講對複雜的投資者不太友好。加槓桿也比海外不方便很多,包括中國的交易費用比較高,要收印花稅。 雖然我覺得在國內做投資確實成本挺高,但中國市場也比較無效,所以超額收益就特別高,你能比較輕鬆地能跑贏市場,只是跑贏多少的問題。至少對我們來講,跑贏市場十幾個點是非常輕鬆的。 但是中國各方面的限制非常多,比如股指的限倉、貼水,對沖工具非常缺乏,對沖成本很高,槓桿也沒有。

所以從這方面來講,最後客戶拿到的收益並沒有本質性區別。中國是超額收益好做,但是產品實現收益很困難,就是從阿爾法到收益的轉化非常困難。美國是阿爾法很難做,但是從超額收益到最後客戶收益的轉化比較容易。

6,聰明投資者:跟國內做量化投資的同行相比,明汯投資在理念上有什麼不同? 裘慧明:實際上,不管是做主動投研,還是做量化投資,想要長期持續,一定要抓住市場的本質規律。 我們的研究框架從比較長周期的基本面到非常短的高頻的東西都看,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完善。 長周期的東西非常講邏輯,雖然短周期可以基於統計,但實際上數據量沒大到完全可以無視邏輯的地步,一般還是要講邏輯的。所以我們本身比較注重基本面的研究,非常注重邏輯上的合理性。

其他就是看細節,比如方法論上,我們從2016年以來大概用了一些機器學習的方法,在傳統的統計上面再加一些非線性模型。

7,聰明投資者:你們怎麼看待機器學習? 裘慧明機器學習是一種更複雜的統計。從這個角度來講,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問題適合用機器學習的方法解決,有些就不適合。 但是這是一個好工具,我們會在合適的問題上使用,比如日內的一部分統計數據。但是以長周期的基本面為主的問題,可能這方面的有效性就會差一些。 三、聚焦短線策略,只做自己最有優勢的事 8,聰明投資者:今年明汯投資的收益,尤其是CTA策略的部分產品收益率其實非常高,主要的收益來源是什麼? 裘慧明今年主要收益基本上一半來自短線,一半來自套利,中長期大概只貢獻了兩個點都不到。 短線我們其實也做了一個更新,最近會發一個新產品,收益要比過去穩定得多。我們暫時會放棄長線CTA。我們現在覺得中長期CTA從過去的業績來看,從人員投入和人員配備來看,都不是我們核心的優勢。 9,聰明投資者:做這種短線策略,管理規模上面是不是會有些邊界? 裘慧明:對,但是我們現在離那個邊界的管理規模還有挺遠。因為去年不掙錢,我們CTA策略的規模也縮了百分之七八十,所以在現在一到兩年的基礎上,我們不需要去做長周期的東西。 10,聰明投資者:如果從你的投資邏輯來講,未來覺得中長期其實是個方向的話,有沒有想過其實應該去配備相應的研究人員? 裘慧明:我們花同樣的精力,以現在的規模完全可以在短線做得更好。我們到了短線容不下的程度,再去做也不遲。 因為短線策略是基於統計的,中長期策略不是,而我們的強項就是統計,既然我有核心競爭力的東西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為什麼要去做和核心競爭力有偏離的東西呢? 四、風險偏好高,不投預期收益小於30%的東西 11,聰明投資者:明汯投資現在主要的策略是什麼? 裘慧明:我們現在股票類的策略佔比最多,然後就是CTA策略,主要是商品期貨程序化這一塊,第三個是套利策略。 12,聰明投資者:產品線現在具體怎麼分? 裘慧明:一類是指數增強型產品,滬深300指數增強、中證500指數增強。 風險比它們小一點的,就是全天候系列產品,不過我們覺得現在風險還是太大,這個市場太不穩定了,所以股票(策略)不能有八成的敞口,我們想把它降到三成多的樣子,否則和股票多頭相關性太高了,一個十成一個八成,分散不夠明顯。 然後是CTA系列,剩下都是低風險的,一類是純股票對沖,第二類是混合少量CTA的多策略系列。 13,聰明投資者:低風險的對沖系列,你們對自己的目標收益要求是多少? 裘慧明:我們希望費前15%到20%。 14,聰明投資者:對回撤的標準呢? 裘慧明:3到5個點,今年這個行情我們也有3個點的回撤了,就是因為加了些新的因子,不加的話會更好。 15,聰明投資者:感覺你在投資上還是一個風險偏好有點大的人? 裘慧明:因為長期來說,我對我們的超額收益很有信心,所以我在對沖產品的風險偏好也比別人略大一點,我們的對沖產品風險敞口有10%到15%,去年就佔了點便宜,今年就吃些虧。但最近敞口也調到比較低的比例。 我們去年有15%的敞口,收益就比別人不帶敞口的要好一些,那今年收益就比別人不帶敞口的要差一些。所以本來這波回撤只有2%不到,但是回撤了3.2%,就是因為有15%的敞口。 從長期來講,我算過,平衡點是指數一年跌15個點,理論上來講指數不可能平均每年跌15個點,但今年就是年化跌三十幾個點,所以今年肯定就吃虧了。 我個人風險偏好很高,我能忍受回撤30%到50%,只要是收益夠高,我不會投預期收益小於30%的東西。我自己可以支配的資金一直是風險偏好很高,我就希望通過分散來獲取收益,而不是在單一配置上控制風險。當然這可能只適合我自己的資金。 (註:風險敞口指未加保護的風險。) 五、策略更新頻率、因子迭代周期 16,聰明投資者:如果做了新的策略,如何決定是否把它納入到組合? 裘慧明:現在其實主要做因子,因為我們的框架已經很完善了。新的因子要過了評估標準才能加入。 評估就是用我們寫好的框架,先跑一跑,看看歷史上回溯怎麼樣,是不是有什麼錯,或者過度擬合,如果一切都沒有問題,就放進現有的(組合)先測試一下。 其實很多因子是單獨表現還好,但放進組合就完全沒有增加收益。我們最後的組合只有我們核心投研人員知道,所以別人做出一個東西來,可能單個因子相關度不是特別高,但是跟組合有很高的相關性,就不一定能增加收益。 17,聰明投資者:現在做最後策略組合配置的有幾個人? 裘慧明:就我一個。實際上只有低風險的多策略對沖產品、全天候產品需要做配置,其他產品都不需要做配置。 然後CTA系列裡面底層策略怎麼配可能會調整,比如我們過去全都是中長期策略,沒有短線策略,在去年有短線策略、套利策略以後,我們就各配一點,未來可能長周期策略三年做下來,也還不如市場上做得好的那些人,那我們就只做短線跟套利。 18,聰明投資者:策略更新的頻率大概會是什麼水平? 裘慧明:如果是做了一些大方向的調整,那原來的策略肯定就都更新掉了。如果是一個相對已經比較完善的策略,那我們還是會先積累一部分因子觀察一下。 像我們新的策略就是因為觀察下來,上半年都還挺好的,比過去那個版本好,然後加上去了,結果加上之後,三個月都跑輸了原版本。 19,聰明投資者:實盤三個月都跑輸了,你會容忍這種情況嗎? 裘慧明:對,我們也還在觀察,因為3個月時間太短了,我們可能會等兩個月再評估一次。一個過去五年證明都很好的模型,不會因為兩三個月跑輸兩個點,就把它給去掉了。但我們也會想想這裡面的邏輯,為什麼跑輸,是不是有特殊情況存在。 20,聰明投資者:因子迭代的周期大概是多久? 裘慧明:如果沒有大的更新,可能會放半年。然後中間積累一些研究,再觀察。在實盤上,低頻方面我們從2016年到2017年增加的因子,基本上都是增加收益的,2018年加進去就不幸實盤有些是減少收益的。現在可能面臨一個比較平的階段,不是簡單加一些東西就能增加收益的,所以我們這個階段更新換代就會減慢。後面主要增加高頻方面的東西。 21,聰明投資者:高頻這塊平均換手率大概是多少? 裘慧明:我們現在換手比較高,100多倍。 22,聰明投資者:現在高頻策略對收益的貢獻多嗎? 裘慧明:這個就是看規模,如果規模不是特別大,一年貢獻15%到20%。 六、2015年費前賺了120% 23,聰明投資者:你剛開始的時候也發了產品,主要是自己的錢? 裘慧明:對,然後一些身邊朋友的錢。總體來講還是比較順利,因為2015年2月我發的是多頭產品,就是量化選股,也不加對沖不加槓桿。 時間倒是挺好的,到6月份還賺了100%多一些,到年底凈值是創新高的,比5100點那時候收益還高一些,我們那一年費前賺了120%。 然後5月份發了一隻對沖產品,因為當時點位已經很高了,不適合再發多頭產品,所以發了一個對沖,6月、7月、8月累計起來賺了可能20%多。 所以那一年我們規模擴得比較快,第一次公開發行就兩三千萬吧,到年底已經近20億了。 24,聰明投資者:當時的客戶主要是什麼渠道來的? 裘慧明:主要是直銷,就是互相介紹,比如客戶買了掙了錢,就會介紹給他的朋友,當時有幾個大客戶。 因為我們每年都給這些客戶掙錢,所以有一些相對比較穩定的老客戶。而且很多客戶會追加,比如原來買的信託到期了,就買一些對沖類的產品,所以我們這裡有十幾個億,然後加上代銷的個人高凈值客戶可能20多個億了吧。 七、學物理的學霸去華爾街做量化 25,聰明投資者:從你的簡歷來看,你一直都是學物理的,怎麼想到做投資? 裘慧明:博士讀到第三年、第四年的時候,就有幾個選擇。當時物理研究已經做了很多年了,我在國內還讀了兩年碩士。 一是從發展上來講,在美國,一般物理學教授都需要做五年的博士後,而且感覺沒法做大方向上的突破。 從我個人性格來講,做科研也不是最適合的,想法過於發散,做科研實際上需要什麼都不想,就只想正在做的這個事情。 我們開玩笑說,就是屁股能不能坐得牢,我們同學裡面最後做教授的不一定是最聰明的,而是屁股坐得最牢的。 做投資是因為,當時量化在美國已經很火了。我想到做這個事情還是1998年,正好我也有師兄進了華爾街。 26,聰明投資者:你在國外的十幾年經歷中,哪一段對你現在的影響最大? 裘慧明:我回國時候開始做的模型基本都是我在瑞信的時候開始開發的,我在瑞信做了五年多,時間最長,整套(投資)框架都是在瑞信時建立的。 27,聰明投資者:當時回國創業是出於什麼考量? 裘慧明:當時的想法倒不是回國創業。回來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我太太想回國,她覺得在美國比較無聊。 第二是募資的原因,2013年初我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公司,實際上當時是想做海外市場,想回國募資,因為在美國很難募資,沒有三年公開業績,機構很難投你。 還有就是我當時出於策略上的考慮,也覺得靠兩三個人很難做,要建立一個團隊。客觀講,當時還沒想到做國內市場,我當時對國內一點都不了解,當時有股指了我都不知道,只知道中國有股票可以做。 28,聰明投資者:你當時把國外的模型移植到國內,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裘慧明:一開始可能是理念上的不同。比如我在海外很少賺風格上的錢,但實際上在2013、2014年,國內還是很多人做風格上的策略,就是做多小票做空大票或者滬深300指數。 當然一部分是因為當時確實對沖工具比較缺乏,而且客戶對收益的要求也比較高。以當時的模型,如果不賺風格的錢,想給客戶做10%到15%的收益,基本上不太可能。 但是在國內,如果收益太低,當時都打不敗信託,所以市場上大部分人都是在做風格上的一些暴露。 因為我在海外做了很多年,海外可以加槓桿,所以對風險控制比較嚴,基本不做風格暴露。好處是在過去兩年風格轉換的市場也沒什麼影響,總體來說,國內市場還是比海外市場阿爾法更大。 八、樂觀派的經驗:投資一定要有隔離 29,聰明投資者:有沒有壓力特別大的時候? 裘慧明:因為我經歷過2008年,而且2007年更慘,2007年量化有一個特別大的流動性危機,我三天浮虧了8000萬。當時也覺得還好,因為我覺得投資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長期來說就沒問題。 像我們最近壓力也有些壓力,因為客戶原來都是穩定盈利的,結果兩個月不掙錢他就有點受不了。這方面肯定有壓力,那隻能說,一方面就是往長周期去看,第二,就是不要讓客戶的壓力轉移到你身上,做投資一定要有隔離,不能跟著客戶、市場情緒來動。 30,聰明投資者:感覺總體你是個很樂觀的人,有遇過特別不開心的事情嗎? 裘慧明:投資上的東西很難讓我特別不開心。 比如說,我們從1月到5月做了這麼多工作,這麼多研究員一直在做這個事情,因為加進去新策略還多虧錢了,多虧了兩個點,本來我們回撤只有1.6%,現在到3.2%,那肯定是挺鬱悶的。 3月份有數據出了一點錯也挺鬱悶的,但是這種事情你糾結它沒有意義,過去你再不開心能挽回嗎?只能說未來更小心,採取措施來防止未來出錯,把未來做得更好。 我覺得我還是比較樂觀的,比如說經濟怎麼樣這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31,聰明投資者:你覺得你在投資上會做多久?比如70歲?80歲? 裘慧明:我只要能做,完全沒有退休的意思。因為這個是我最想做的事情,而不只是掙錢的工具。

- 小彩蛋 -更多精彩都在「聰明投資者」價值場!長按識別下方圖片二維碼,下載聰明投資者APP,暢聽音頻,還有7天體驗卡可以領取哦~

限時特惠!雖然今年大A股的市場波動很大,但是這家名私募目前保持著九成以上倉位!它三季度都買了些啥?點擊此處鏈接,馬上收聽!

聲明:凡註明「聰明投資者」的作品,版權均屬聰明投資者。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違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記錄和傳遞信息,不代表「聰明投資者」贊同或反對其觀點。

weixin.qq.com/r/k0ybgz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