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量化圈掀起了關於量化勸入和勸退的問題,主要跟碼農對比。今天又有一則消息說騰訊人均工資7萬的消息等等。作為量化界資深吐槽專家,我做一下總結性發言吧。

一、支持碼農的觀點

一般支持碼農的觀點包括:

  1. 同樣的技能碼農待遇更好。比如阿里P8有兩百萬,或者120-200萬,一般30歲前也可以P8,量化遠遠不如,但技能差不多的,特別是量化跟演算法工程師、機器學習研究員等;

2. 碼農均值高上線高,比如起薪遠比量化高,上限是馬雲、馬化騰、比爾蓋茨、扎克伯格、貝佐斯,秒殺神馬西蒙斯、DE Shaw;

3.國內量化太坑,底薪低,提成不兌現,老闆人品普遍有問題,哪怕支持也只支持國外的量化,不支持國內的量化;私募不穩定,發展前景有限等等;

二、支持量化的觀點

1. 量化待遇還行,比如一年稅前50-80萬;

2.老闆沒那麼坑,都是好人;

3.各個工種都有貢獻,不能只給量化提成等等;

4.做量化靠興趣和情懷,談錢傷感情。

三、babyquant總結陳詞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最客觀公正的。而且在券商、私募、期貨公司、外資、國資、私營、美國對沖基金等等都待過,什麼樣的老闆或領導都見過,現在公司做互聯網金融,也接觸了不少碼農,所以我對各方面的信息都有所了解,立場也是無偏的。我在知乎量化的形象也一向是客觀公正的純潔小白兔,從來不會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總結一下:

1.工作性質

碼農偏開發,量化偏研究。開發類的工作比較容易看到成果,也更容易評價效率。但量化不大一樣,一個策略研究出來可能實盤賠錢,實盤3年賺錢可能第4年賠錢等等。這導致量化基本工資會普遍比碼農低。

2.企業規模

碼農大企業多,量化小企業多。現在對比的是BAT的碼農與普通量化的待遇。BAT是巨型企業,好幾萬人,但量化私募一般幾十人算很大了,就算是幾十人裡面做量化的可能也沒多少。大企業一般層級較多,高級別自然工資高待遇好;量化普遍更扁平化,扁平化結果是很難拿高工資。

3.資金流向

碼農企業熱錢多,量化募集困難。碼農企業,哪怕是小的創業企業,也有很多熱錢湧入。這些企業都很難看到短期成果,人們更多是希望下一輪有人接盤。量化則依靠資金曲線背書,每天盈虧都知道,透明過度,難以說太多故事,導致融資困難。企業沒錢,自然不會給員工錢。互聯網哪怕小企業拿的都是別人的錢,花完再融,大不了把企業關了。

當然,如果是單純為了發財而不是個人興趣,那更多是靠非量化非編程的因素。

每個時代都有容易賺錢的活,這些更多是靠beta而不是alpha。比如之前的期貨高頻、股票T+0、數字貨幣ICO等,其實都有很多人短期暴富。比如期貨高頻的伊士頓3年600萬到20億,數字貨幣的孫宇晨也是草根出身短短几年到了20億。是非對錯自然有歷史去評價,國內國外都有賺錢的機會,比如伊士頓是俄羅斯人在中國賺了20億,孫宇晨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去美國賺了20億。

忽悠也好,割韭菜也好,其實根本就不重要。知乎量化第一梯隊難道不是割韭菜嗎?文藝復興難道不是割韭菜嗎?有的人吃相難看一些,有的人稍微斯文一些,很多時候時勢造英雄,沒必要互相抨擊了。

如果又想發財,又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又不想有啥風險正最客觀地說,如果想靠量化賺大錢,肯定是靠風吹豬會飛那種機會賺的,如果去量化私募,基本上會用「超額收益」「邊際貢獻」把這部分beta收益抹掉,剩下的alpha邊際貢獻可以忽略。因此,我一直建議數理編程背景較好的人,可以一邊做碼農,一邊業餘做量化,這樣收入穩定,又有機會賺到豬會飛的beta收益,這才是可以長久的。遇到不懂可以加babyquant註明「知乎量化」加群討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