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今天去了乌石港冲浪,

看到好多新鲜又美味的肉体,(?

但对照一下自己的身材......肚子比胸部凸.....

鬼!业障!假的!!

整场就我在胖,X,

难道胖是蛋糕人的原罪吗?(把所有人都拖下水)

好啦,是我自己平常不爱运动又爱吃,

我对不起蛋糕。

对不起,废话很多......

那就开始ㄅ(冲浪超累)


基本上我翻了一下书,材料的比例其实大同小异,
虽然相互增增减减一些材料,在于做法上应该影响不大,
在此就不多加叙述!(用词感觉很专业ㄏ)

接下来的说明方式比较实验性一点XD
市面书籍好像也很少这样做,
(废话,食谱书当然是给自己最爱的方式)
以下我会以「目的」来去说明:

同个目的,但是基于何种理由,而演变出何种不同的做法

哪就试试看噜!(再看此篇以前,请先回顾:全蛋打发操作『基准篇』!

1. 为了让蛋糊更加澎发
(影响蛋糊的因素请看:原理编

主要影响蛋糊的是糖份以及温度,
因为糖份的比例各家没有太多差异,此就专就温度来比较!

(1):糖一次加入蛋糊,隔水加热致蛋糊到36度C就移开。
(与东京制菓方式相近,只是东加热致40度C)

(2)相原一吉:隔水加热先低速打致「纯蛋糊」到40度C,
后再开高速不移开热水,「维持40度C打发」,
并于打发时,「糖分三次」加入蛋糊,打致蛋糊呈现画8不消失(一般打发完成的状态)。
最后移开热水,将蛋糊「打致常温」(可隔冷水加速冷却)。
(与小山进方式相近,只是山一开始就将糖与蛋混合,且最后没有将蛋糊打致常温)

比较相原一吉的做法,
一个是将蛋糊再加热到一定温度就移开打发,
一个是将蛋糊维持在一定温度打发。
因为「温度越高,蛋糊的稳定性就越低,就越容易打入大量的空气」,
所以理论上,在打发完成的阶段,
的蛋糊泡沫会比较少,相原一吉的会比较多。

另外,相原一吉是将糖分三次加入蛋糊中,
(糖越多,越稳定,越难打入或破坏泡泡)
可以说是不用其极的想让蛋糊包覆最大量的空气XD。

但也因为这样,相原一吉最后「打致常温」的步骤就显的重要,
因为在40度C的状态下,蛋糊的组织是不稳定的,
需要将他尽量快速的回复常温下稳定的状态,以避免组织过于粗大。
相原一吉的蛋糊在常温的状态会比的更加浓稠,甚至会呈现在打蛋器上难以滴落的状态。)

小山进虽然没有「打致常温」的步骤,
但我猜测可能跟小山进食谱中是用手动的打蛋器有关,
手动的速度比较慢,将蛋糊维持在一定温度下打发应该会比较方便,
且手动打出来的蛋糊应该会比电动还要来的细致,
所以省略「打致常温」影响可能不大。(我猜测拉......)

简言之,的方法打出来的蛋糊泡沫会比相原一吉的还要少。
要用哪一个,应该是取决于蛋糕要包覆多少空气,
在后来搅拌的容错率考虑下,可能相原一吉会比较好些XD
毕竟泡泡比较多,比较有空间让我消ㄏ。
只是相原一吉的方式要小心的是,
不断隔水加热致蛋糊的温度过高,甚至熟掉。

2. 为了让面粉没有颗粒残疗:

(1):一次加入面粉,用刮刀搅拌。

(2)相原一吉:先加入1小匙的水,拌匀后,分两次加入面粉,用打蛋器搅拌。

(3)东京制菓:边用刮刀搅拌,边不停的加入面粉。

(4)小山进:面粉分三次加入,用刮刀搅拌。

先解释为何相原一吉需要加一小匙的水,
原因在于依照他做法的蛋糊浓稠度非常高,
所以需要加入一些水分让他「回复流动性」。

再来就是差异点的部分主要分为二:

(1)怎么加入面粉?
加入面粉的次数,主要是影响搅拌均匀的时间。
我试过一次与分次加入面粉,

一次加入面粉的,因为一次要搅拌的面粉数较多,搅拌均匀的时间较长,而面粉就容易吸收蛋糊的水分而结块,到最后就难以搅匀。
分次加入面粉就相对比较容易搅散。

对我这种业余来说应该是选择多次加入会比较好.....
只是要分几次就看个人功力跟习惯啰!
btw东京制菓的做法应该是最容易搅散的,只是因为需要两个人,会比较麻烦。
(一人倒面粉,一人搅拌)

(2)要用刮刀?还是用打蛋器?
不同的器具有什么影响?
应该要从全蛋糊的性质来看,
全蛋糊的性质具「流动性」,
搅拌也是用「舀起面糊」的方式进行,
让蛋糊带著面粉走。

而刮刀与打蛋器最大的差别在于:
刮刀只有一个面,而打蛋器有很多条钢丝(废话)
因此:

刮刀可以大范围的,比较不破坏泡沫的进行搅拌,
但缺点就是速度比较慢,菜鸟容易搅不均匀而结块。(就是我)

打蛋器则是利用「蛋糊带著面粉穿过钢丝的间隙」来搅拌,
速度比较快,比较容易搅散,但就怕一开始的蛋糊没打好,容易消泡,
且如果不熟悉此方法的话,容易搅拌过度而出筋。

btw面糊完成的状态有几种看法:
(1):光泽,比重27~35

(2)小山进:手感变得沉重,比重22~26

(3)相原一吉:直到看不到面粉

3. 为了让奶油均匀搅拌:
基本上各家都是利用刮刀来进行
相原一吉是用打蛋器,但最后也是用刮刀来收尾),
不同的地方在于「温度」,

(1):60度C

(2)小山进:70度C

(3)东京制菓:40度C

这部分的原因我就不确定了,
中提及的流动性与完成面糊的温度,
小山进他说是为了奶油与牛奶的暂时乳化(配方含牛奶)
东京制菓则未提及。

本人的经验是,台湾的夏天很热,动辄都有30度。
有一次把60度C的奶油淋到刮刀上时,上面的面糊有一些就被烫熟了......
提到希望完成的面糊温度是25度C,
所以这样看来,台湾夏天除非是在冷气房做......
否则把奶油加热到4、50度C左右应该就容易搅拌均匀了。
(我都会把奶油跟牛奶一起放到隔水打发蛋糊的水中加热,最后大概是体温在烫一点的温度)

4.其他(一些个别的不同):

(1)为了让面糊一致:(钢盆最后剩下的比重较重)
小山进:全部刮到模型后再用汤匙稍微搅一下。
相原一吉:刮到模型旁边,比较好烤熟。

(2)烘烤方式:
:上火180度C下火150度C,烤30分钟。
小山进:上火165度C下火165,烤10分钟,开个缝排蒸气,关起来在烤20分钟。
相原一吉:表层喷水(为消表面大泡沫),上火180度C下火180度C,烤25~30分钟。
东京制菓:上火170度C下火170度C,烤35分钟。
(以上时间可能与配方有关,烘烤完成的状态还是请参考全蛋打发操作『基准篇』!)


我觉得比较各家不同,并去寻找「为什么?」是最难的......

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书上也不会去比较,

基本上都是靠概念的延伸去推敲,也不知道对不对......

如果有误请拜托跟我说><,我会努力研究.....

另外也很抱歉没有把每一样变因都做出来比较,现在都只是理论上的推测。
(没钱也没时间阿!!!!呜呜)

下一篇我想尝试把自己做顺手的方式写下来,

如果还喜欢我的整理,就帮个忙分享一下,呜!

让更多人可以一起讨论烘焙的「为什么」QQQQQ

P.S.再次强调!我真的没有要推荐书的意思!!
只是刚好手边有这些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