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的是這個社區真的會損失一套西服嗎?難道他真的就做不出來嗎?或許玻璃店主會拿這250美元做一套西服,只不過西服從麵包店主那裡轉移到了玻璃店主而已。求大神解答


破窗理論,我個人理解是這樣的。它所闡述的本質是,經濟的發展並不應該是來源於破壞重建,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舉個例子:

甲有100塊錢,一件衣服。乙有一件衣服的原料。丙什麼都沒有。現在社會的總財富是甲乙丙+100元+一件衣服+一件衣服的原料。而當丙損壞了甲的一件衣服後,甲花100元請乙做了一件衣服後。傳統理論認為這樣有助於社會資金的流動是好事。但破窗理論指出在這一事件實際上是造成了財富的浪費。因為經過上述事件後社會的總財富是甲乙丙+100元+一件衣服。


一個社區或者人類社會永遠都不會是封閉的,因為我們一直都要從自然界攫取資源。在各種意義上來講,只要不把自然資源計算在內,自由市場經濟就存在著顯著的破窗理論,當然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說卡西歐生產的計算器高價位與低價位某兩款用同一種晶元,但是為了製造價差而將低價位晶元上的一根線擦去,我在大學時曾經親自試驗過(當然並不是自己發現的,先也是看網上說的),只要拿鉛筆把這一段塗上來就能使用完整的晶元功能。在成本不變的狀況下為了營銷策略而故意降低產品使用價值,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刻意為之的破窗理論應用。

經濟繁榮在某種意義上更加體現在對自然資源的攫取上,而即便不考慮科技發展,人類社會在這種攫取上的能力似乎也還遠遠沒有到盡頭;在不那麼不恰當的時候打碎了一塊玻璃,隨之而來的消費可能給我們帶來從自然界攫取兩塊乃至更多的動力,這是不違背某種「守恆律」的破窗理論本質。當然,前提是這種經濟制度「有這樣的餘裕」——買了玻璃就沒有西服的裁縫不屬於此列,但是現在這個裁縫更可能有一筆存款,如果沒有打破玻璃,他可能就不會動用這筆存款——它帶來的影響是更現實和顯著的:消費,投資,在基本生產力已然不是問題的時候人類的需求是如何造成繁榮的現象的。


原文是這樣的,我覺得看原文更好理解一點

「If we think of him as a part of th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has
lost a new suit that might otherwise have come into being, and is just
that much poorer.The glazier』s gain of business, in short, is merely the tailor』s loss of
business. No new 「employment」 has been added. The people in the
crowd were thinking only of two parties to the transaction, the baker
and the glazier. They had forgotten the potential third party involved,
the tailor. They forgot him precisely because he will not now enter the
scene. They will see the new window in the next day or two. They will
never see the extra suit, precisely because it will never be made. They
see only what is immediately visible to the eye.」

首先是如果把麵包店主當作社區的一員,而非把裁縫和玻璃店主都當作社區的一員,默認這兩方處於社區外。

另外,玻璃是原本就存在的,如果不是頑童打破了玻璃它會一直存在,不需要額外花費就可以擁有這扇玻璃,但現在被打破了,麵包店主就不得不花額外的錢去買一件他原本就擁有的商品。這在後來的章節里也有類似的說法,即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是損失了一套西裝。另外我有點納悶,原文里明明是50美元怎麼譯文就變成250美元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