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铁军,1951年出生,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是2017年11月20日重庆演讲整理而成。本文部分摘录)

资本化农业在世界上都被认为具有多重负外部性,主要有三:一是过剩,二是污染,三是破坏乡土社会稳定。农业过剩数据是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里特教授讲的,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塑料大棚扣在中国,靠大搞设施农业以超采地下水、地表盐碱化为代价,生产了全球67%的蔬菜,人均蔬菜产量500多公斤,远远超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中规定的140公斤。大量的过剩演变为大量城市垃圾无处填埋。中国水产养殖量占全球总量的61.7%,全球49-51%的猪肉,另外还养著一百多亿鸡鸭等禽类,可见中国养殖业也是世界最大规模。主要农产品只有粮食一项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与人口比重是一致的,其它的都是过剩的。但由于最大规模养殖业需要大量耗粮,就有粮食12年增产还得进口,决策者据此认为农业没有过剩,但这种认识并不科学。

目前,我们农业经济学的教科书基本是西方的,多以美国学者舒尔茨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理性小农假说为立论基础。显然,这种至今未在发展中国家被验证过的假说,无法有效解释世界的农业形势到底如何。根据我们的研究,应该将世界上的农业经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前殖民地国家的大农场农业,即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因扩张到北美也称为「盎格鲁-美利坚模式」,还因这个扩张过程过于残暴而被称为「野蛮资本主义」)」。现在很多人缺乏基本的时空概念,主张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走美国大农场的道路。但是,大农场农业是因为美洲和澳洲被彻底殖民化,造成资源规模化的客观条件而形成的,主要包括加拿大、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纽西兰等国家。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人口大国,亚洲是世界最大的原住民大陆,不具备搞大农场的客观条件。东亚的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都是单一民族的原住民国家,也都没有大农场。日本现在要加入TPP,最大的难题就是农业,一旦加入,面对著大农场低价格的农产品竞争,本国农业则必垮无疑。东亚的原住民社会不可能与殖民地条件下的大农场农业进行直接竞争,因此,今天我们讲全球化竞争,但农业是不能加入全球竞争的,除非另辟蹊径。

第二类是前殖民主义宗主国的中小农场模式,即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因为大量地向外溢出人口,在殖民化之后造成人地关系相对宽松,虽然形成中小农场,但也同样没有跟殖民化大陆的大农场进行竞争的条件。只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国家的农产品就普遍没有竞争力,农民收入就下降,农业自然也维持不下去。因此,欧洲对农业保护的要求非常强烈,设置了很多非贸易壁垒,绿色主义和绿党政治也在欧洲兴起。

第三类是以未被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小农经济,即「东亚模式」。东亚小农模式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因此唯有在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才能维持「三农」的稳定。

但是,中国本来是东亚原住民国家,又不实行「东亚模式」,而试图效仿殖民化的美澳大农场模式,但在原住民的小农经济资源环境有限的客观条件下,不可能去跟殖民地条件下的大农场竞争。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农业政策领域以及企业战略上就会犯根本错误。

世界万年农业文明史上,农业从来不是「产业」而是人类与自然界有机结合的生存文化。因殖民化产生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只有在殖民化和奴隶制的条件下,才能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而且这种农业1.0版只是作为现代化的基本形态,其实质主要还是通过土地规模化获取更多绝对地租,借以形成剩余价值,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由此,尽管美国的农业占GDP的比重不足2%,却因其粮食产量足以影响全球粮食价格而在21世纪金融资本虚拟扩张阶段引申出另一个「农业1.0+农业3.0」的路径:立足于殖民化大农场,就有了「农业金融化」的方向,粮食期货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就是金融化的一个现象。很多农业企业关注的ABCD四大跨国农业公司(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它们的优势就在于直接获取最廉价的资金,立足于一产化的大农业直接进入金融化,即与一产化大农业紧密结合的金融化。这四大公司的收益,并不来源于大规模农业,而是来源于在资本市场上产生的投机性收益。而且,从1980年代新自由主义问世以来,历经20年的战略调整,美国农业跨国企业的收益早就不再以农业为主了,而是以金融投资收益为主。

农业4.0版是我们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提出的,现定为「社会化生态农业」。传统社会、特别是亚洲这种原住民社会,农业从一万年前开始的时候就是多样化的原生农业;当代强调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农业3.0+4.0构成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生态农业体系。一方面在手段上要借助互联网+,另一方面在理念上要更强调社会化的、城乡合作互动的、生态化的农业。当然,「市民下乡,农业进城」越普遍,农业体现出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战略的内容就越多,这是下一步农业3.0版和农业4.0版要考虑的问题。

农业4.0版确实需要与「互联网+」密切结合,使用互联网+本地化的题材、景观、本地化的标志、休闲旅游等,更大程度是要借助城乡融合的新趋势,利用互联网内在体现的各阶层公平参与,实现市民与农民都能够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生态农业」,而社会化生态农业本身又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载体。这当然是个挑战,中国只有下功夫清理在百年激进现代化之中已经形成的各种阻碍,才能有应对挑战的自觉性。

---------------------------------------------------------------------

温教授演讲的内容之后一段值得思考,一味靠农业不会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利用景观,旅游休闲,带动城市与农村发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