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十字財經 掌握獨家資訊

文|夏木無言 十字財經

昨天絮絮叨叨說了兩千多字,核心的意思是,雲閃付如果不走開放共享的路線,團隊累死不說,合作關係也不會健康,產品也不會有真正的出路。

有網友反饋覺得我對雲閃付太苛刻了,認為這一版產品進步已經很大了,用戶增長速度也很快了。

但我想說的是,成長或許是跳高,但競爭一定是賽跑。

面向同樣的市場受眾,即使不與支付寶、壹錢包這些互聯網產品相論,雲閃付和交行、招行、浦發這些銀行系APP的開戶服務和使用體驗相比,又有什麼勝算?

1

昨天文末做了一個迷你調研,什麼情況下你會使用雲閃付APP,最高的選項「有優惠的時候偶爾用一下」,佔比40%。

這是銀聯想要的結果嗎?一定不是。對於一個互聯網產品而言,優惠是引流的手段,而不是終極目的。無論品牌營銷還是場景建設都處於砸錢階段的雲閃付APP,如何轉化流量是當下最大的難題

51信用卡獲取流量的策略或許也值得銀聯參考。把用戶的信用中樞下移,讓那些在傳統銀行業過不去信審的用戶,在51能夠評估配套出相應的信用卡產品。

如果找不準自己的定位和差異化優勢,就難以化解當下的流量困境。

2

雲閃付APP的整個發展路徑背後折射的,是銀聯的危困。

這款APP的前身銀聯錢包,誕生於2013年。

這一年,是政策頻出的一年,也是支付寶「逼宮」態勢最為兇猛的一年。2013年7月央行發布《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因其中提到:「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發卡銀行的,應當在發卡銀行遵守與相關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協議約定下,與其簽訂合作協議,明確交易信息和資金安全、持卡人和商戶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第三方支付機構齊齊認為該條款默認了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收單業務中的直連模式,關於直連是否合規的討論空前激烈。而特別蹊蹺的是,彼時,在一次央行內部的政策解讀培訓板上,支付司人士也發出了與銀聯不一樣的聲音。

8月,支付寶發出了以「眾所周知的原因」高調離場線下收單,再一次將銀聯推上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輿論關口。加之Visa和Mastercard兩家國際卡組織巨頭對人民幣收單業務的長期窺探,腹背受敵的銀聯危機感空前強烈,也真真切切地意識到了從轉型「運動員」的必要性。

是年9月,時文朝加盟銀聯。12月,銀聯第一次提出了「二次創業」的說辭。

銀聯錢包就誕生於2013年的下半年。

第一版的銀聯錢包並不好用。事實上在前三年,銀聯錢包都不是一個存在感很強的產品。

其實可以理解。在此之前,銀聯最重要的服務對象是銀行和非金機構,即B端用戶。由此轉型向C端服務轉型,無論是戰略方向還是和產品邏輯都需要很大的轉圜。

到底是在硬體領域著力突破,發展NFC走差異化路線,還是走軟體道路,打造銀聯錢包,銀聯在產品方向上也搖擺過。雖然兩條路都在走,但銀聯一開始的戰略重心是放在前者的。然而事實證明,NFC產業鏈太長,利益鏈條複雜,發展多年,NFC最當打的產品可能也就是Apple Pay,後來又有了各路手機Pay,但從結果來看,這些產品始終未能助力銀聯實現「彎道超車」。

翻一下過去幾年銀聯的業績報告,可以發現,是直到2017年「著力推動雲閃付等創新業務發展」才被獨立寫進了銀聯當年的重點任務。2016年,銀聯的年度工作任務中雖然也提到了大力發展移動支付,但其主要工作內容還是完成「非接改造和小額免密免簽」的落地,雲閃付等產品僅僅作為其中的子任務存在。

2017年,銀聯的危機感進一步加強。

年中,醞釀一年之久的網聯終於落地。和支付寶不同,網聯不是市場自然孕育而生,它的橫空出世像極了當年的銀聯——同為央行背景,跟銀聯算得上一奶同胞,卻是為了解決銀聯多年未解決的「直連」問題而生。

2017年4月,在內部架構調整中,雲閃付成立了專項團隊。年底,銀聯錢包APP更名「雲閃付」,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產品。

3

事實上,銀聯真正的競爭力在清算。

在清算領域,銀聯的通道能力有多好用呢?

舉個例子,即使是在廈門民生等銀行系清算中心的合作機構還沒掛掉的時候,不少支付機構都會選擇跟廈門民生合作,但合作的同時也都惦記著「其實銀聯的通道更好用,不過就是貴」。而這些銀行系清算中心所掌握的通道中,也會努力尋求跟銀聯的地方分公司合作以獲取通道。

眼下,銀行系清算中心幾乎銷匿,央行代扣通道也已經完成整頓,如果現在要找一個在速度、穩定性、安全性和合規性幾個維度都不打折扣的通道,可能就只有銀聯。這是銀聯過去十幾年來在市場摸爬滾打錘鍊出來的,換言之,這是銀聯的本業,也是專註的結果

即使網聯現在也在努力建設,但系統的建設以及系統建設之後的各種補漏,以及市場經驗的獲取,與各種合作機構的對接磨合,這些都不是短期大躍進能夠完成的。

所以,如果套用前面雲閃付的文案,說銀聯是「最佳清算機構」,我也許就一點也不會感覺違和。

但是,跨行清算的生意太好搶了。

且不論合法持牌跟銀聯一母雙生的網聯。

就算是因為直連多家銀行變相從事線上清算業務多年的支付寶財付通,被監管盯了這麼久,「斷直連」至今尚未落定。

而同屬金融機構,想搶這個飯碗的銀行也不在少數——過去幾年民生廈門清算中心烈火烹油,賺得盆滿缽滿,甚至被業內叫作「小銀聯」,監管不是不知道,只是坐視。去年廈門民生被叫停,今年下了罰單,區區1.63億,較之此前賺得,也是划算。以廈門民生為代表的銀行系清算中心棺材板還沒蓋穩,微眾銀行又開始用備付金軋差的方式做起了跨行清算。雖然不知明天如何,至少今天,支付司的人士對這塊業務評價「合規」。

在中國,違規還是創新,就是監管一句話的事兒。監管什麼時候會開個什麼口子,也是一句話的事兒。銀聯脫胎於體制,深諳個中門道,這或許也是危機感的來源。

4

憑良心說,銀聯的資源是很好的。應該說,不是一般的好。

在網聯橫空出世之前,銀聯是市場上唯一合法的跨行清算機構。僅僅以一個金融機構的視角來看,銀聯的財務數據也很漂亮(獨家|銀聯2017業績出爐:「斷直連」下資產規模、利潤雙雙大增),儘管這在很大程度得益於牌照庇護。

想起一件往事。

在銀聯錢包升級為「雲閃付」APP的前幾年,這款產品一年中唯一的高光時刻是「62節」,也就是銀聯62年中狂歡,在這個與銀聯62卡Bin號相呼應的人工節上,銀聯會聯合商戶、銀行共同貼補市場,推廣品牌。

2015年62節期間,正好和幾個支付公司的人吃飯,幾家支付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吐槽說下面員工正在幫忙推廣銀聯錢包,我當時很納悶,就問你們又不是銀聯員工,為什麼要幫忙推廣,銀聯還能給你們派指標嗎?對方說,就算不派,它讓你推也得推啊,罰款的許可權在他們手裡呢。

2016年「96費改」之前,支付江湖亂得很,比現在還亂,劣幣驅逐良幣到了什麼程度?就是沒有一家支付公司沒有問題。二清、套冒繞比比皆是,哪家公司都是一抓一把。因此擁有罰款許可權就意味著,銀聯可以決定罰或者不罰,以及按照上限罰還是按照下限罰。

一年吃飯還是喝粥全在銀聯手裡,幫忙做個推廣怎麼了。

昨天提到過,直到現在,央行也在幫助推廣雲閃付。

這麼想來,銀聯做市場,似乎一直秉承著一種行政思路。

然而,如果過度依賴自己成功的路徑,曾經的資源或許將淪為桎梏,這也許就是所謂「資源的詛咒」。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曾經因為銀聯商務,銀聯被一眾支付機構職責「與市場爭利」。現在尚且無利可圖的雲閃付未來會不會陷入同樣的爭議呢?

我不知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