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軟體的出現讓速食麵銷量大減、數碼相機的出現讓柯達膠捲走向末路、智能手機的普及讓等待結賬的「低頭族」們不再有順手買個口香糖的契機....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在於,越來越難以預知,自己會被誰,以什麼樣的方式消滅。

—— 馨金融

洪偌馨/文

2005年,銀聯在內部成立了一個實驗小組,這個項目組接到的任務之一便是研發二維碼支付,以及大規模商用的可能性。當時參與這個項目的不少人後來都成為了支付產業的領軍人物,但這個項目卻淹沒在了時間裡。

當時的銀聯並沒有想到,十年之後,這個一直被他們擱在角落的支付方式會讓自己失掉了一大片市場。

我聽很多人談到移動支付「戰役」時,都把銀聯的失勢歸咎為選擇的失誤,押注NFC而非二維碼耗費了它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如果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會發現,這從來都不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踩著今年「雙十二」的前奏,銀聯又出手了。

12月11日,中國銀聯推出銀行業統一APP(雲閃付)。根據官方介紹,這是一個在中國人民銀行指導下,由中國銀聯聯合各商業銀行共同打造的銀行業通用支付入口。

具體來說,就是銀聯聯合各家商業銀行機構將支付出口聚合,通過「雲閃付」APP可以完成多家銀行、不同形式的移動支付,包括手機NFC支付(包括Apple pay、華為付、三星付等各種閃付)、二維碼掃碼、收款轉賬、遠程支付等功能。

與此同時,該APP還為用戶整合了不同銀行的移動支付優惠權益,而用戶可以基於「雲閃付」綁定的I類賬戶銀行卡為用戶便捷開通銀行Ⅱ、Ⅲ類賬戶,以便更好地享受相應銀行提供的優惠服務。

直觀來看,改版之後的「雲閃付」APP很像一個簡版支付寶+口碑網的結合體,既有支付場景+生活服務的推薦,又有各種銀行優惠信息的匯總。當然,後者聚攏銀行資源是銀聯一直以來的優勢。

說來有趣,從「雲閃付」作為一個產品上線,到如今正好兩年時間,而關於它的幾個重要發展節點都與「雙十二」有關。可惜的是,與剛上線時業內和媒體集體刷屏式的關注相比,這次的品牌升級多少有些冷清。

如果不是朋友特地提醒,我差點錯過了這條新聞。

如果說,2015年時許多人還認為移動支付格局將從支付寶一家獨大轉變為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三足鼎立」的局面,那麼今時今日,銀聯可能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自己錯過的不只是一個機會,而是一個時代。

1、「身負重任」的太子

移動支付市場興起於大約五年前,這幾年裡,銀聯以及站在它身後的商業銀行、運營商等一直都是NFC近場支付的擁躉,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互聯網巨頭則是通過二維碼支付打開了移動支付市場的新局面。

時間回到2015年,那一年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的份額超過70%,銀聯迫切需要一個能夠對抗二維碼支付的拳頭產品,一個可以翻身的市場契機,於是就有了「雲閃付」在2015年「雙十二」的高調亮相。

彼時中國銀聯攜手20餘家商業銀行共同發布該產品,宣布開啟移動支付「一揮而就」新時代。6天後,中國銀聯和蘋果公司宣布合作,將在國內推出Apple Pay,隨後一大波銀行開始加碼「雲閃付」綁卡與支付優惠活動。

就在同一時間,支付寶投入了10個億打造「雙十二」線上線下的購物狂歡節,沃爾瑪、家樂福、肯德基、麥當勞、優衣庫等悉數進場,幾乎就在幾天時間裡,大部分線下商家都完成了掃碼支付的終端改造。

「雲閃付」從誕生之日起就身負攻城略地的重任,可惜很多已經趨於明朗的市場格局並不是它一己之力所能改變的。

儘管有蘋果、三星、小米、華為各種Pay的合作以及佔據了各個銀行手機APP的入口,NFC支付最終也沒能戰勝二維碼支付成為主流。終於,隨著掃碼支付開始得到監管機構的正式認可,銀聯也邁出了布局二維碼支付這一步。

2016年「雙十二」,銀聯發布二維碼支付標準(包括《中國銀聯二維碼支付安全規範》和《中國銀聯二維碼支付應用規範》兩個規範),此舉也被看做是銀聯重新挑起移動支付「三國殺」的動作。

今年5月27日,中國銀聯聯合40餘家商業銀行在京共同宣布,正式推出銀聯「雲閃付「二維碼產品,用戶可通過銀行APP實現銀聯雲閃付掃碼支付。隨之而來的還有大家都熟悉的綁卡、支付優惠活動。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有在那一波活動中「薅羊毛」的經歷,可見其活動力度之大,推廣之賣力。不過從現在的市場份額來看,「羊毛黨」散去之後真正留下的用戶十分有限。

儘管隨後幾個月里,銀聯還與京東、新美大達成合作,拓展新場景。但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17年二季度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份額顯示,支付寶佔比54.5%,財付通市場份額39.8%,其他支付企業的份額之和為5.8%。

同樣是兩年時間,銀聯終於在NFC和二維碼支付之間做出了選擇,而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則幾乎進入了生活消費的每一個場景,和中國人能夠去到的每一個主流國家和地區,差距並沒有在縮小,反而越來越大。

巨頭一次又一次轉身之後,留下的是一次比一次落寞的背影。

2、走下「牌桌」的巨頭

事實上,早在2012 年,銀聯就與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中國移動達成移動支付合作。他們在2013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共同宣布,將推出「手機錢包」客戶端,用戶藉助該客戶端,將可進行手機「閃付」。

而所謂「閃付」,即是NFC支付。甚至最近互聯網巨頭們爭奪的公交支付場景早在2014年就已經被銀聯拿下——每年運營890萬人次、號稱運營規模世界第一的上海地鐵全網實現支持NFC支付。

而在這個時點,二維碼支付雖然一度佔領市場,但卻遭遇監管的緊急叫停。在政策逼退互聯網的窗口期,銀聯開始高舉高打。

當時的銀聯依然選擇了以NFC來狙擊對手們,但NFC支付發展面臨的問題一是對硬體的改造,包括手機和收款機器等;二是需要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以撬動銀行、企業等。

彼時銀聯的合作方中國移動宣布,將給予每台NFC手機30元的補貼,預計將花掉9億元促成硬體升級。在中國移動的推進下,銀聯的特殊地位以及與銀行的緊密關係決定了,他將成為最合適的制定「標準」的人選。

此後的時間裡,銀聯一直在致力於推動包括國家、行業和企業三級標準的建立。

然而,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二維碼支付的崛起,超越了所有人的想像。2014年9月,第三方支付機構捲土重來,再次布局二維碼支付,且市場規模迅速擴張。銀聯可以制定NFC支付的標準,卻難以改變用戶的選擇。

諷刺的是,就像諾基亞率先研發了智能手機卻最終被智能手機從市場淘汰,柯達率先研發出了數碼相機最終卻因數碼相機的普及而走向覆滅一樣,二維碼支付本身誕生於銀聯實驗室,銀聯卻在移動支付時代被二維碼支付的迅猛發展逼到牆角。

一朝夢碎。為了發起反擊,銀聯找來自己的老戰友們——銀行重整旗鼓,又拉來新的盟友入局。

於是就有了前文中2015年「雙十二」,二十幾家銀行為「雲閃付」站台、Apple Pay、Samsung Pay加入戰局;以及2016年「雙十二」銀聯聯合40多家銀行發布二維碼產品,開打補貼大戰。

至此,銀聯應對這場移動支付戰爭的方式,從硬碰硬的正面迎戰進入了合縱連橫的伏擊戰。

從某個角度來看,銀聯從2016年重啟二維碼產品,加入補貼大戰,到如今新版「雲閃付」APP儼然一個精簡版支付寶+口碑網的演變過程,大概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妥協。

對市場的妥協、對用戶的妥協和對競爭對手的妥協。無法用自己的方式戰勝對手,也無法利用自己的資源戰勝對手,最後只能用對手的方式狙擊對手,你甚至很難分辨這是一種攻擊還是自保的手段。

今年的銀聯,不管是產品還是戰術都與它的對手們越來越相似。除了開始力推二維碼支付,銀聯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境外支付推廣。

9月,時文朝親自率隊拓展挪威市場

幾乎錯過了一個移動支付時代的銀聯,會在又一次召喚出老朋友們為他站台之後反擊成功嗎?

我有一個朋友的回答倒是很有意思,我不介意手機上多一個APP,但是能不能讓我打開它,就看它的本事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