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就面臨一個終極拷問:如果騰訊或者阿里進入到你所在的行業,你們怎麼活下來?

這種趨勢發展到後來,創業者們索性放棄掙扎,打不過可以賣掉啊,to VC 變成了to AT。

在移動支付市場,騰訊和阿里瓜分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行業里其他玩家,基本上要麼苦苦掙扎,要麼成了炮灰。

如果一家公司同時與騰訊和阿里展開正面對決,你會不會覺得很瘋狂?

如果挑戰者還是一家體制內的國有企業,你會不會覺得更加不可思議?

過去一年來,中國銀聯偏向虎山行,力推雲閃付App,向日益固化的移動支付市場格局發起衝擊。

就像2015年銀聯總裁時文朝在一次員工大會上所說的那樣:

「如果那山不向我們走來,我們就向大山走去。」

11月26日,銀聯宣布雲閃付APP用戶數突破1億。在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殆盡、移動支付市場競爭慘烈的當下,雲閃付拿下了一個不錯的開局。

根據QuestMobile 最新發布的2018年秋季報告顯示,今年三季度,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僅增長了千萬。

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戰爭?

2017年12月11日,銀聯攜手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產業各方共同發布銀行業統一APP「雲閃付」,致力於打造新的移動支付入口。

對於雲閃付的橫空出世,並不乏質疑。畢竟過去多年來,傳統金融機構在與互聯網公司的競爭過程中,很難佔據上風。

無論從外部環境還是行業格局來看,銀聯似乎都在打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戰爭。

在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移動互聯網滲透率不斷逼近天花板,新增用戶越來越少。作為一款移動互聯網應用,雲閃付要想實現增長,需要克服相對不利的外部環境,而且還要聯合各方一起想辦法突破當前移動支付市場的寡頭壟斷。這並不容易。

簡而言之,雲閃付面對的是一個競爭高度慘烈、對手極其極大的紅海市場。任何玩家想要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有所作為,都要面對殘酷的挑戰。

以支付補貼為例,放在三四年前,補貼的吸引力和轉化率遠勝於當下。那麼,銀聯為什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打一場困難重重的戰爭?

有人說,銀聯大可以發揮傳統優勢,守住清算市場,做好卡組織巨頭,依然能在市場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真的如此嗎?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支付是新技術與新金融的競爭高地,也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在這片戰場上,要麼勇往直前,要麼被時代拋棄。

銀聯曾引領過中國銀行卡的黃金時代,在這場有卡時代向無卡時代的巨大變革中,銀聯唯有通過矢志不渝的創新和變革,才能確保自己留在舞台中央。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銀聯再次主動求變,而雲閃付,正是這次變革的最重要的戰略布局之一。

更進一步,雲閃付承載的使命或許是為整個銀行業的賬戶未來找到新的生機。

場景,場景,還是場景!

過去一年裡,雲閃付作為統一入口及開放平台,匯聚了銀聯及各大銀行的支付工具、支付場景及特色服務。

截至目前,雲閃付已支持在線申請包括工行、交行、招商等18家主要銀行的65種信用卡,支持國內所有銀行卡的綁定,230多家銀行的持卡人可通過雲閃付APP使用銀聯二維碼支付。

雲閃付還將原先散落在各個機構的支付服務工具集成,打造申卡、跨行交易、賬單、還款等銀行卡閉環服務及理財服務,其基礎金融功能日臻完善,在同類APP中顯示出領先優勢。

這樣一來,既降低了用戶的學習成本與使用成本,也提高了產業的服務效率,並節約產業發展成本。

在集成基礎金融功能之後,雲閃付迫切需要在場景上破題。

今年,銀聯牽頭制定了2018年100個示範城市包括公交等十大場景的拓展計劃。這十大場景包括:菜場及15分鐘周邊生活圈、公交地鐵、餐飲、超市便利、公共繳費、自助售貨、校園、食堂、醫療健康和交通罰款。

這些場景均是圍繞民生所需的剛需高頻場景,覆蓋人群廣泛,並且其中多個場景的移動支付滲透率有限,存在切實的痛點。

以醫療場景為例,目前,雲閃付APP中的銀聯智慧醫療平台已支持全國29個省、140餘個地市,合計約1500餘家醫院挂號就診。

在公共事業繳費方面,除了水、電、燃氣、暖氣,銀聯便民繳費業務還接入稅、寬頻等超過2000項公共事業繳費內容,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年均服務近1億人次。

還有校園場景,高校師生對於新生事物有著更好的接納度,因而成為銀聯開拓的重點。截至目前,銀聯已在近800所高校校園,17000家不同類型商戶實現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的受理。

此外,中國銀聯還積極推動雲閃付出海,服務境外消費者。9月10日,銀聯宣布雲閃付APP開通港澳持卡人服務,最近銀聯還與港鐵公司達成合作,雲閃付APP用戶將可以在香港地鐵直接掃碼過閘。

最新數據顯示,雲閃付APP用戶已經可以在境外2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萬家商戶掃碼支付。

事實上,雖然移動支付市場整體呈現出一片紅海,但在某些局部,依然存在巨大空間亟待填補。

在11月16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銀聯黨委書記邵伏軍指出,中國移動支付仍集中在小額高頻領域,對個人的服務較為豐富,但在對公領域的服務仍然較弱。

「公交地鐵等便民場景的覆蓋率仍然不高,二級地市及以下市場支付服務有待深化,小微企業和商戶支付服務有待提升,農村地區、偏遠山區等傳統金融服務空白沒有完全彌補。」邵伏軍說。

而銀聯的品牌與公信力,恰恰是雲閃付拓展這些市場的獨特優勢。

打造平台型生態體系

開放與合作,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主旋律。

無論以連接的名義,還是賦能的名義,開放平台早已成為大型科技公司的標配。

在去年銀聯成立十五周年之際,時文朝曾撰文稱,現在和未來的商業競爭已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企業生態之間的競爭;市場的邏輯已不再是簡單的「誰強誰就贏」,而是誰進化得快,誰能找到更多的協同進化的夥伴,誰就能生存。因此,擴大生態範圍、推進協同進化是平台方的生存和發展頭等要務。

這亦是銀聯的努力方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平台型綜合支付服務商」正是銀聯未來的戰略目標。

無論銀行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都有各自的考量與訴求,要想讓更多合作夥伴參與進來,共同做大雲閃付,銀聯需要通過開放平台,提供更多服務、創造更多價值,提高合作夥伴的獲得感。

銀聯新任董事長邵伏軍在第七屆支付清算論壇上提出,未來銀聯將著力提升六大能力,其中第一條就是「以平台型生態體系為基礎升級開放合作能力」。

邵伏軍表示,「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將銀聯升級為全新的開放生態組織,無論是境內機構還是境外機構,國際卡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大機構還是小機構,在法律法規框架下,銀聯都願意積極合作、提供服務。」

這樣一來,銀聯對自身的定位也就變成了「支付生態系統多邊群體的連接者、多重資源的整合者、多方利益的協調者」。

基於此,雲閃付按照「統一介面標準、統一用戶標識、統一用戶體驗」的開發原則,積極搭建聯結銀行、商戶、服務商等產業各方的合作平台,賦能支付產業。

在銀行端,秉著「不搶流量,不搶用戶」的原則,雲閃付成為四方模式下各商業銀行提供金融服務的標準化平台與渠道。

前不久,光大銀行成為了首家與雲閃付APP實現內容共享的銀行,光大銀行用戶可直接在光大銀行手機銀行和陽光惠生活APP內查看雲閃付優惠信息。同時,光大銀行「雲繳費」業務接入雲閃付APP,用戶可通過雲閃付APP完成「雲繳費」內600餘項水、電、燃氣、供暖、物業賬單繳費。

在支付行業,雲閃付發揮開放性平台優勢,與行業各方在支付渠道接入、雲閃付聯合營銷、用戶權益服務、互聯網渠道交叉引流、創新增值業務等方面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

在10月24日舉辦的首屆中國銀聯雲閃付合作夥伴大會上,銀聯面向服務商推出雲閃付合作夥伴計劃、合作夥伴激勵計劃、合作夥伴開放平台,致力於構建起聯結緊密、扁平高效、協作共贏的產業生態。

「雲閃付APP並不只是銀聯自己的產品,銀行與產業各方都在共同宣傳推廣雲閃付APP。」據銀聯相關人士介紹,全國103家銀行調動自有媒體資源以及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就雲閃付APP的功能、使用場景以及其他相關信息進行廣泛宣傳,並開展多類優惠活動吸引新用戶。

來自銀聯的數據顯示,銀行等合作夥伴的宣傳推廣,為雲閃付APP帶來了近3成的用戶。

「學習者和追趕者」

用戶數破億,是一個可喜的成績,但距離改變移動支付市場格局,道阻且長。

作為後發者,雲閃付要想實現追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對此,銀聯上下有著清醒的認識。

用邵伏軍的話說,銀聯將繼續以學習者和追趕者的姿態,積極運用金融科技,大力完善產品功能,優化產品體驗,做好市場推廣。

一位銀聯人士告訴我,「認清差距,迎頭趕上,不氣餒不驕傲,扎紮實實。」

對銀聯這樣一家體制內的機構來說,能夠形成這種心態,已經是前進了一大步。

未來,銀聯並非沒有機會。過去幾年的移動支付發展史足以說明這一點。

就像四五年前的時候,沒有人相信支付寶的一統天下會被微信支付所撼動。

留給銀聯的時間或許不太多,但是機會仍在。

如果仔細研讀時文朝在去年3月的那篇萬字長文,銀聯近年來的主動求變,就呈現出了清晰的輪廓。

他在那篇文章中指出:

如果說從有卡到無卡到依人而付的趨勢是可能的,那我們就應該主動地有計劃地逐步放下經營多年的卡片,堅定地走向無卡之路;

如果包括支付在內的各類業務向移動端遷移集成的趨勢是必然的,那我們就應該義無反顧地聯合各方,以更大的耐心、更大的投入狠做雲閃付,讓它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發展,體驗不斷改善;

如果支付業務要素化、微利化的趨勢是擋不住的,那我們現在就要丟掉糾結,重構我們的收入支柱,向科技、數據、風控等更有價值的領域發展;

如果單一支付業務已無法生存,向綜合服務轉型是個趨勢,那我們就必須集成綜合服務方案,讓鏈條延伸、讓平台繼續開放,讓生態更有價值,支持並促成異業聯盟式生態進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